分享

消费空间生产视角下杭州市美丽乡村发展特征——以下满觉陇、龙井、龙坞为例

 镛客 2021-03-11

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及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日益得到了政府、学界及社会相关领域的重视,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率超出50%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味“。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并成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发展路径。2010年底浙江省省委、省政府正式发文《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图片

消费空间生产视角下杭州市美丽乡村发展特征——以下满觉陇、龙井、龙坞为例

这是“美丽乡村“概念在政府文件中的首次出现。由此成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同时,文件指出”美丽乡村”包括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并涵盖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目前,杭州市按照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的要求,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及2009年“风情小镇”建设基础上,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由此也逐步产生了一系列围绕大都市核心区呈圈层分布的不同类型的乡村空间,成为服务于城镇居民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休闲娱乐游憩的消费场所。基于上述实践背景,本文将在消费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对大都市外围乡村空间发展模式及其动力机制进行探讨,并选取杭州3个典型美丽乡村为案例分析对象。以揭示都市化背景下乡村圈层结构的重要特征。

Part 1

理论探讨:经济转型,消费空间与美丽乡村

1.1

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消费空间

消费空间的兴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时期。符号消费促使后工业社会开始转向消费的审美化,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引起了消费商品。消费空间场所等物质文化的大量积累,包括大型购物中心、主题公园、画廊、博物馆。多功能复合影院、娱乐城、体育场以及其他公共消费场所等,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的消费地点”J。按照资本主义循环的逻辑。资本不但能够在传统的生产制造环节获利,而且趋向于注入城市物质空间的更新以及郊区化建设过程中。并在符合生产与消费的创意文化产业环节获取高额利润。

美国学者哈维认为由巨型商场。购物中心宣告了一种新的”无地方性”的消费城市的诞生:佐京认为绅士化街区和梦幻般的主题公园是两种重要的消费空间:斯科特则从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视角将消费空间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固定性消费空间。包括中心城市消费及文化体验区、郊外旅游胜地,周期性文化节庆展示或观赏区:二是流动性消费空间。包括消费者手工业产业、专业性设计服务业。媒体及其相关产业所占据的符号生产空间”:这表明那些较为成功的后工业城市不但属于消费型城市。同时也属于创新型城市。如伦敦、纽约、巴黎、洛杉矶等。

依据上述分析可知,在大都市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中。不仅城市核心区的购物中心、文化创意园、绅士化街区能够体现消费空间的特征,如近期国内大都市兴起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包括万达广场。万象城,新天地等类型消费场所。而且城市边缘区的主题公园,旅游景点。文化小镇。乡村节庆也属于消费空间类型。如香港迪斯尼乐园、上海泰晤士小镇等。

因此,我国城市消费空间的生产既包括中心城区的现代商务空间。也涵盖大都市外围的各类游憩空间,从而对传统乡村空间产生重构作用,如杭州西溪湿地就是由传统原生态村落转变成具有江南水乡特征的主题公园。

图片

1.2

基于消费空间生产的美丽乡村

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乡村社会学家和1970年代的都市研究学家列斐伏尔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都市时代。农业或工业时代的城邑和现代化大都市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城邑空间与乡村空间完全对立,前者通过剥削后者而存在,而都市时代意味着整个社会都变成了都市。基于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都市社会,不但将中心城市纳入自身的扩张范围,而且通过征服城市边缘区及乡村空间,以推动整个社会都市化的延续,并对乡村空间的品质也会产生新的要求。

从世界范围内处于核心地带的西欧发达国家。以及处于边缘地带的东亚发达国家的乡村建设经验来看,其乡村品质提升的阶段基本上出现在城镇化率超过60%以后。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荷兰及八九十年代的日本,韩国。共同发展特征均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之上。更加关注于乡村的生态、文化、建筑、旅游等方面的经济价值,以更好地为大都市消费市场服务,即传统农业及乡村转型升级和大都市消费空间乃至世界消费市场密不可分。

21世纪以后。我国及浙江省城镇化率相继分别超过50%、60%。新农村建设也开始进入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建设品质提升的阶段。例如,2003年浙江省实施了”干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物质空间建设层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一些区位条件较好。生态环境优越的县市。率先进入乡村品质提升的深化阶段——”美丽乡村“建设,如浙江省安吉县,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大都市居民的日常消费场所,这种超出大都市核心范围的消费空间崛起,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周边的县市乡村表现相对突出。

Part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调研对象选取了杭州市西湖区的下满觉陇村、龙井村、龙坞村。

图片

从区位条件来看。以西湖为坐标原点。下满觉陇离西湖最近,位于西湖风景区近圈层范围内,属于西湖新十景之一“满陇桂雨“j龙井村次之,位居西湖风景区中圈层范围。属于西湖新十景的“龙井问茶”:龙坞村最远,处于西湖风景区之外。

图片

杭州绕城高速以外的边缘地带。是近年来西湖区着力打造的“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乡村的经济特征均表现为围绕茶叶发展相关产业。其原始条件和资源基础相同,都是基于龙井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及其延伸的旅游服务业发展起来的景中村或美丽乡村。尽管距离杭州大都市核心区较近,但还保留着村级集体组织管理架构,同时也受限于西湖区政府或西湖风景区管委会的管辖,在动力主体方面分别代表政府主导型、村民主导型、外来投资商主导型3种典型模式。

2.2

研究数据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基于在龙坞村、龙井村和下满觉陇村的实地调研。调研分为两个阶段:(1)2013年3月。研究者分别在3个村针对本地村民、外来人员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每村约300多户(表1)。

图片

平均每村发放80份。共计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4份。其中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933%:通过SPSS17.0软件分析。可信度系数大于08。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社会属性与经济特征,以及对所在乡村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物质建设等各方面的主观评价。(2)2013年4-6月。研究者多次进村现场走访和面对面访谈。共计访谈人数19人。包括政府人员、本地村民、租房者。商铺店主及工作者。制茶工作者、游客等。访谈时间近40h,整理访谈笔记约327字。访谈的目的在于获取有关本地社会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物质建设。相关政策等方面变迁的数据信息。以及所涉参与者对其所在乡村的人居环境、社会经济及文化变迁的判断与认知。

Part 3

杭州市三个典型美丽乡村发展特征

3.1

美丽指数评价

综合国内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及考核指标可知。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居建设。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三方面。根据浙江省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参照“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作任务。笔者确定将”美丽指数“来衡量杭州典型乡村的发展与建设水平,其指标体系的准则层为人居美、社会美。经济美。根据层次分析法,并结合省内外地方政府提出的评价体系。在准则层的下一级,提出22项具体的指标层内容。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美丽指数”主观评价体系的权重。结合各指标层内容对村民的重要程度。以及专家给予的意见。采用德尔菲法利用比率标度技术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判断。构造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求最大特征根。归一化后用方根法求解得到各指标权重(表2)。

图片

3.2

评价结果分析

综合各项指标权重大小以及问卷调查村民对各项指标的主观评价。从而计算出3个典型乡村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得分。从人居美、社会美。经济美三大指标横向对比来看(图3)

图片

人居美在3个典型村的差异较小,以共性为主。表明在物质空间层面,乡村建设品质的差距不大j社会美和经济美在3个村的分布差异则比较大。这说明由于区位条件、政策环境,自生能力等因素造成了它们的不同发展模式。

3.2.1

人居环境特征

人居美主要指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从3个典型乡村评价结果来看。建筑风貌。环境卫生、邻里关系是重要的影响要素(表3,表4)。

图片
图片

(1)建筑景观风貌差距明显。下满觉陇村满意度最高。其次是龙井村。两者相差不大:龙坞村的满意度最低。与前两者具有明显的差距。这是由于龙井村。下满觉陇村相继于2005年、2009年开展了环境整治工程,按照“拆除违章,显山露水”的要求开展人居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对农居建筑立面按传统民居形式进行改造整治。采用坡屋顶、小青瓦。白墙面、木格窗、木栏杆、木栅栏,篱笆等方式。体现出黑瓦白墙的江南民居古朴味道。同时,整修加固溪流驳岸和增设桥梁、护栏等,改造给水排水、输电等公共基础设施。如生活、生产污水纳入城市污水管网。输电线路全部埋入地下。通过上述工程项目推进,有力地全面提升了乡村的景观风貌形象。与之相比,龙坞村地处西湖风景区之外。受景区管委会和当地政府的约束力较小,由于旅游收入经济效益的强烈吸引。村民自发违建现象严重。私搭乱建的现象比较突出。

(2)村庄环境卫生差异较大。环境卫生主要包括道路街巷、公共场所。河流湖泊等区域的环境整治及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处理。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满意度以龙坞村最佳,其次是龙井村,下满觉陇村最差。究其原因。龙坞茶村整体生态环境优良。依靠村委管理和村民配合。积极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村庄没有建设垃圾房。路旁配置垃圾桶,村委出资聘请环卫工人。以维持良好的村庄卫生环境。龙井茶、下满觉陇村在环境整治过程中由上级政府出资。建设了垃圾房等环卫设施。村委聘请环卫工人,但缺少垃圾桶的配置。外来人口聚集较多,对其卫生习惯缺乏有效的监督,致使两村的环境卫生条件稍差。

(3)社会邻里关系各有不同。在城乡人居环境中。邻里关系也相对重要。对其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龙坞村最高,其次是龙井村,再次是下满觉陇村。这与各个乡村的人口结构特征密切相关。龙坞村以本地村民为主。外来人口比例较低。有少量外来务工人员和投资者。邻里关系比较和睦。亲缘关系较强。龙井村外来人口稍多,但邻里关系仍为亲缘关系,相对和睦。下满觉陇村受近大都市核心的商业化影响显著。外来人口明显多于本地村民,社会结构复杂。主要为经济利益关系,邻里关系相对疏远。

图片

3.2.2

社会文化特征

社会美是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现象。评价结果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差异,即村集体作用、村务公开与民主决策、集体经济建设。

(1)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差距大。根据评价结果。龙坞村的满意度评价较高。其次是下满觉陇村。龙井村满意度较差。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龙坞村委积极扶持村民发展。主动为村民争取上级政府支持。想法设法拓宽致富途径。例如:向政府争取”龙坞茶村”称号;重金扶持农家乐经营:修建绕村道路:引进5家茶叶销售包装厂等。下满觉陇村委也较为积极,既遵循上级政府的各项要求。也主动扶持村民发展。包括鼓励外来投资商投资经营。修缮村内道路。筹备资金支持景观风貌整治等。与之相比。龙井村委相对被动。在转达上级通知、完成政府规定任务的基础上。缺乏更多带动村民致富的作为,也造成村民对其的诸多不满,使得满意度很低。

(2)村务公开与民众决策相对较好,社会福利保障和文化生活有所差异。一是在村务公开与民众决策方面,龙坞村满意度最高,下满觉陇次之。龙井村最低。其中,龙坞村通过公告栏和小组长电话通知,进行村务公开。并经常召开专题会议邀请利益相关村民发表意见,从而实现民主决策。二是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下满觉陇村的养老保险参保率最高。其次是龙坞村。龙井村的满意度较低,例如,下满觉陇村的农村养老保险百分百覆盖。村委承担大部分参保费用:龙坞村、龙井村的养老保险覆盖率也较高,但由村民自费承担、自愿参加。三是在社会文体活动方面。龙坞村满意度最高,该村积极组织文体活动。村内建设有太极拳、腰鼓、体操队、跳舞、越剧团队。登山队等。并为他们提供活动场地与资金;下满觉陇村定期组织文化活动,如广场舞。集体旅游等,村委提供资金支持:龙井茶则相对缺乏文体活动组织。

(3)集体经济结构类似。但各村收入差距较大。根据调查研究。3个典型村的集体经济来源以出租房屋为主。此项收入比例占至少95%以上。结合评价,龙坞村的满意度最高,下满觉陇村次之。龙井村的满意度明显落后。其中。龙坞村集体经济收入很高,近几年平均年收入约174万元。主要来源于租金。并积极利用集体经济收入提高村民福利,增强村民幸福感下满觉陇村近几年平均年收入约120万元,主要来源是租金,村委充分利用外来投资商的优势,积极引进效益高、信誉好的承租商,比如海华酒店,同时利用集体经济为村民提供节庆礼品、退休补助等福利。而龙井村集体经济收入偏低。近几年平均年收入约45万元。主要来源也是租金。但村委在与各投资商签订协议时,租金、租期等条款标准不一,相差悬殊。由于集体经济收入少,能够提高村民福利的资金相当有限。造成了村民很大程度上的不满。

图片

3.2.3

产业经济特征

经济美是指相对较好的产业结构。较高的居民收入以及充裕的生产资料。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农业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而农业现代化、农村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提高将对美丽乡村建设发挥出重要的影响(表5)。

图片

(1)村民月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根据评价结果。下满觉陇的满意度最高。龙井村的满意度一般。龙坞村的满意度比较低。其中。下满觉陇村的收入水平最高,并且比较集中。各类商业沿着满觉陇路呈线状发展。由于外来投资商的介入。除了能够带来茶叶销售的收入。还包括房租在内的多元化收入途径。商业化明显而收入效益最好。龙井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好,分布相对集中。农家乐、茶楼沿着龙井路两侧发展。村庄内部经济发展条件差距不大。同时龙井村茶叶是西湖龙井之首。名声在外,茶叶销路好。地处西湖风景区之外的龙坞村,满意度最差。源于其收入水平分布相对分散,贫富差距较大。那些收入较高的农家沿着绕村南路。交通优势带来大量容源。收入较低的农家基本位居村内,外部旅游客源较少。不易经营茶楼。仅靠茶叶销售或外出打工。

(2)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评价结果,下满觉陇的满意度得分最高。龙坞次之,龙井最低。这是由于下满觉陇村产业相对丰富。主导产品是春季茶叶和秋季桂花。其他还包括珍珠、酒店。餐厅、农家乐、旅馆、租赁、美容、汽修等商业项目,同时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满陇桂雨“称号。为其吸引不少旅游客流及外来投资商。其淡旺季区分不太明显。龙坞村除了茶叶销售,农家乐,旅馆、竹编等也是主要产业类型,例如。农家乐和茶叶销售具有季节性。旺季主要在春季。而淡季期间主要编织竹编产品。并且通过电视、报纸进行宣传。已经在省内外拥有一定的知名度。龙井村的产业相对单一。主要是茶叶销售和农家乐。由于是西湖龙井之首。属于政府重点保护茶村。通过风貌整治等限制了发展的多样性。包括庭院设计、室内陈设等都非常相似,家家户户都是农家乐和茶叶。缺乏多样性,村民之间竞争比较激烈。

(3)生产资料分配有所区别。3个典型村庄的生产资料主要是茶园和茶地。这是其他相关产业的重要基础。根据评价结果,下满觉陇对茶地分配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龙坞,龙井的满意度最低。其中。下满觉陇的人均茶地面积较多。每股117亩。根据死亡和出生村民变化。定期进行调整。年满16周岁可以分到茶地,分配比较公正;龙坞村的人均茶地面积少。每股6、7分,没有定期调整政策。但是分配结果比较公平;龙井村的人均茶地面积最多。每股12亩。但是由于没有定期调整政策,并且存在私用集体自留茶地的现象,其分配缺乏公正性(表6)。

图片

3.2.3

小结

综上所述,从每个乡村“美丽指数“的各项指标得分来看:

(1)下满觉陇村最满意的是经济美。次之是社会美。最后是人居美,这是由于下满觉陇村距离西湖最近。商业化程度较高。村民比较富裕,村委注重福利建设。人居美的实际得分并不比其他两个村低。新农居白墙黑瓦,道旁桂树成林。但由于商业化环境所带来的卫生较差、人口混杂等问题。导致村民对其评价较低。(2)龙井村对人居美的满意程度最高,但较社会美和经济美的优势不明显,而最不满意的是社会美。究其原因,尽管龙井村建筑风貌统一,环境优美。但是经济发展比较一般。村民普遍反映对村委不满,所以对社会美的评价较低。

(3)龙坞村对社会美的评价明显高于其他两项,经济美次之,人居美略低。这是由于在龙坞村的发展过程中,村委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集体经济发展较好,所以对社会美评价颇高。同时,村里的经济和物质建设都发展得不错。但是由于村民自发式建设。导致违建多、基础设施较落后,因此人居美评价不高。

Part 4

消费空间生产视角下美丽乡村圈层结构

如果将杭州大都市划分为核心、中间。外围三大圈层(图4),则下满觉陇村相当于核心圈层,龙井村位居中间圈层,龙坞村地处外圈层。

图片

三大圈层均受到核心大都市消费市场的强烈影响,但不同圈层的乡村仍然具有相异的城乡流通能力和自身发展条件。其中,核心圈层的城乡流通能力较强,外部市场力量成为推动乡村演变的重要机制,如下满觉陇村j中间圈层的城乡流通能力与乡村自身条件相当。乡村发展受村民组织与上级政府双重推动。如龙井村的商业化多元性稍逊于下满觉陇村j外圈层的城乡流通能力弱于乡村自身条件,乡村发展受村民组织主导。如龙坞村的自发式发展。受上述作用机制影响。围绕城市核心区的乡村空间将会形成3种不同类型的消费空间(图5)。

图片

4.1

主题型消费空间

核心圈层的乡村已经演变成为主题型消费空间。如下满觉陇村的第三产业发展完全超越了传统茶叶种植。成为城市居民及外来游客的乡村意象消费地。此方面最为典型的当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距离城市核心10km左右。10多年前还属于一种传统的江南水乡村落,景观风貌,环境卫生及基础设施均相对较差,通过湿地工程的综合整治。原有村民相继迁出,古民居、古桥、古井、古树、古祠堂以及亭台楼阁、河道码头等乡村符号要素得到保护修缮,目前已经演变为本地及外地游客寻找传统江南水乡文化意象的主题公园。

位居该圈层的美丽乡村受消费文化影响巨大,尽管建筑风貌还保留着传统乡村特征。但人口结构、产业形态、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趋于异化,从而成为大都市边缘区典型的消费空间。如未完全主题化的下满觉陇村和已经完全主题化的西溪湿地。该类乡村需要逐步纳入到城市社区管理范围,包括人居环境风貌。外来人口管理,住房建设,道路交通、公共设施配置。社会福利等方面。并通过土地产权妥善转换的途径。引导市场力量的介入,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健康化发展。

4.2

过渡型消费型空间

中间圈层的乡村属于半生产半消费型的空间类型。或称之为过渡型消费空间。兼具大都市消费空间和新农业生产空间功能。如龙井村的茶叶种植销售和茶楼。农家乐经营。相比核心圈层乡村的商业化程度稍弱。产业类型也相对单一。该圈层乡村空间的重要特征是依托传统特色农业种植。延伸发展观光游览、农家乐、民俗旅游等第三产业,既成为本地居民生活、生产的空间场所。也演变成大都市居民或外地游客对特色乡村体验的消费场所。相比核心圈层。该圈层的乡村距离城市核心区稍远,但随着大都市空间拓展。也面临着消费空间被主题化的倾向。

该圈层的乡村发展受地方组织和市场组织的共同作用,在上级政府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下。村民组织具有一定的发展积极性。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单一、相互竞争、人口流失、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如龙井村的传统种植仍占据较大比重,农家乐趋同。建设用地受限以及村委组织相对被动。所以。该类乡村需要积极争取相关扶持政策。村委组织要发挥中间协调作用。在上级政府、市场组织。村民个体之间探索乡村发展的新途径。包括产业类型选择,茶地资源分配、招商引资。土地指标调配等。以实现生产空间与消费空间的和谐发展。

4.3

生产型消费空间

外圈层的乡村多属于生产型消费空间。由于距离城市核心区较远,商业化程度较弱,乡村发展的自组织能力较强,如龙坞村除了茶叶种植、农家乐经营。也出现了竹编特色产业,均是围绕传统农林业延伸发展起来的附加值较高的手工业或第三产业。该圈层的乡村受区位条件影响较大。外部市场力量相对有限,若村委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包括人居环境改善。文化品牌塑造、优惠政策争取,招商引资与对外推介等。如龙坞村茶叶品牌化的营销推广。以及国内外销售网络的构建,则可以激发村民组织的内在动力。实现传统种植业向多元化的产业形态转变。这样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村民收入状况。贫富差距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目前。距离长三角大都市核心区较远的浙江省生态型县市。在”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指引下,首先对乡村的环境卫生、建筑立面、道路设施、水塘花坛等开展统一整治,人居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同时。在传统农业规模化种植基础上。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如茶叶、蔬菜,瓜果。有机稻米。苗木、花草等。并通过不同季节的节庆活动吸引游客来消费。包括各类油菜花节、桃花节、樱桃节、枇杷节、杨梅节、荷花节等,这样能够显著提升传统农业的附加值。以及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塑造。进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圈层的乡村距离城市核心区最远。其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乡村建设更多是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及生产服务。

图片

Part 5

结语

19世纪初期的农业区位论是将城市作为农产品的直接消费地,由此形成了距离市场地不同空间尺度的农业种植圈层结构: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逆杜能圈”开始注意到大都市扩张对周边农业土地利用的重要影响作用,其产生背景是乡村人口低于50%的大都市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不但城市成为各类消费空间的集聚地,受“时空压缩“效应的影响,以及都市社会背景下文化符号消费和El常生活审美化的日益显现。城市周边的乡村也演变为一种消费空间。因此,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相比传统主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研究,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及“美丽乡村”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正如学者指出。”我们正在迈向一个城市一乡村连续体“(rural—urbancontinuum)”;“信息通讯技术重构的新城市,既不是城市,也不是乡村,更不是郊区。而是集三种元素于一身”;国内学者称之为”半城市化地区”。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在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乡村地区所出现的衰落或更新,已经成为一种普通的趋势。通过选取杭州市3个典型乡村,对其人居环境、社会文化。产业经济进行评价与分析,发现由于不同的区位条件形成相互各异的动力机制,如分别由市场组织。政府组织。村民组织相互主导的消费空间,进而产生大都市周边相应的乡村空间圈层结构。该模式不但适应于大都市及其周边区域,也能够对城镇化率较高的省域范围内的乡村空间产生启示。如2010年城镇化率超过60%的浙江省率先在全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但由于各县市距离长三角核心区空间尺度的不同。进而也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如作为都市消费空间的安吉和作为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的仙居,两者的发展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别。

文章摘自《城市规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