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精神空虚:从戒掉简单的快乐开始!

 小宋老师幸福课 2021-03-12

文/小宋老师

01.

早上六点,卡吉娅比闹钟预定的时间提前醒来。

她躺在床上,感到有点无聊。这时,她发现床头有两样东西可以选择:几个月前买的一本有关沟通心理学的书,以及她的手机。

她思考了大约一秒钟之后,决定先抓起手机来看看有什么新鲜事。她先是刷了一会儿朋友圈,接着又看了会儿头条新闻,最后沉浸在各种有趣的小视频当中。这些小视频当中,总会有几个小视频会逗得卡吉娅忍不住哈哈大笑。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了,卡吉娅忽然感觉到一股强烈的空虚感涌上心头。在过去的两个小时里,她好像一直被各种诱惑牵着鼻子走,似乎没有做任何有价值的事情。

现在,她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在两个小时之前先选择读一会儿书了,否则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感觉如此空虚了。

其实,她对这种空虚感并不陌生——每次长时间打游戏之后、每次和好友通宵K歌之后,她都会有这种空虚的感觉。

她也曾暗暗下定决心,好好利用时间,多去干点有意义的事情——例如,坚持去健身、游泳、读自己喜欢的书,这些活动通常会让她感到十分充实。

但是,不知为什么,每次她都是那么容易地就屈服于来自手机或者是网络游戏的诱惑。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精神上的空虚。

02.

虽然我们都知道,静下心来看一本好书要远远比漫无目的地刷朋友圈、或者是长时间玩网络游戏更有价值,但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还是会像卡吉娅一样,控制不住去玩手机,进而陷入精神上空虚呢?

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好逸恶劳的。与看书相比,玩手机这件事情是如此的简单容易——几乎不需要任何意志的努力,就可以让一个人迅速得到快乐。而看书这件事则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努力之后,才会得到一定的乐趣。

然而,“玩手机所能体会到快乐”与“看书所能体会到的快乐”拥有不同的质地。玩手机所能得到的快乐是稍纵即逝的,而读书所能得到的快乐往往是历久弥新的。

如果做更为深入的分析,精神容易感到空虚的人,内心其实遵循着一套享乐主义的幸福观,这套幸福观的核心理念就是——“努力就等于痛苦”。在这种思维模式的作用下,人们只想过得舒适,同时排斥任何多余的努力。

然而,这样做的最后的结局,就如同网络上的一句流行语所说的那样:“那些最初让你感到很爽的事,最终也会给你带来无尽的痛苦。” 换言之,痴迷于简单而又快乐的事情,往往会把人引向精神上的空虚。

03.

那么,对于像卡吉娅这样的人来说,如何才能摆脱精神上的空虚呢?下面我将采用由表及里的论述方式,说明摆脱空虚的三项修炼。

第一层修炼:给轻松的生活加点挑战

现在,请回想一下,你在做哪些事情的时候存在感最强?

对我来说,当我经过一番冥思苦想,终于写完一篇令自己满意的文章的时候;当我耐住性子,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学生答疑解惑,学生的眉头最终得到舒展的时候;当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准备一个心理学讲座,听众最后给予掌声肯定的时候,这些时刻,都是我存在感最强的时刻。

而这些时刻,往往也是充满挑战的时刻。可以说,只有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每个人才会全力以赴。这个时候,每个人的潜力、自我独特性才有机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从而具备很强的存在感。

反过来说,“痴迷于简单的快乐”之所会把人引向精神的空虚,是因为在轻松的生活中,我们几乎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这样一来,人的潜能就得不到机会去发挥,因此人就很容易失去存在感。

第二层修炼:设置一个身心和谐的目标

有时候,人们之所以会逃避挑战、总是想停留在他们的舒适区,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缺少一个明确的目标。

反之,一旦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很容易鼓起战胜挑战的勇气。正如尼采所说:“如果一个人知道为了什么而活,什么样的苦难都能够忍受。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随随便便设置一个目标,就可以帮助自己鼓起战胜挑战的勇气。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身心和谐的目标。

所谓身心和谐的目标是指,我们所设置的目标,要符合自己的真正兴趣和价值观。也就是说,这个目标是我们发自内心想要去追求和实现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

例如,我的一个学生,刚上大学的时候总是无所事事,经常会抱怨校园生活枯燥无聊,同时会浪费很多时间去打网络游戏。学国际商务专业的他,虽然也知道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但是他总是无法坚持去学习。

后来,受一位学长的影响,他有了出国留学的打算。因为他有着一颗好奇心,总是渴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自从有了出国这个明确的目标之后,他的人生好像被激活了一样:他每天早起晚归地去图书馆学英语,下课的时候还经常缠着外教请教问题。

从那以后,他感觉自己每天的生活都过得非常充实,最终他高分通过了雅思考试,实现了自己的留学梦。

第三层修炼:敢于活出真实的自己

设置身心和谐目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敢于活出真实的自己。

因为一个不敢活出真实自己的人,很容易设立一些违背内心真正意愿的目标,最终依然会感觉精神空虚。

举个例子。王先生是一个成就动机强烈的人,但是为了迎合家人的期待,最终违背内心意愿去考了公务员。考上公务员之后,他经常抱怨干什么事情都很没劲。尤其是在忙完手上的工作之后,他经常会感觉到精神很空虚——就是那种“我不是我”的感觉。

而王先生真正乐意去做的,不是在稳定的体制内呆着,而是在商海中叱咤风云。后来,他鼓起十二分的勇气,从体制内辞职,冒着家人的强烈反对,从保险销售开始做起。

开始的几年,他干得特别辛苦,但是他感觉精神上很充实。后来,他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成为了某保险公司的高层。

与“活出真实自己”相对的是,有的人为了迎合家人或者是重要他人的期待,不得不以一个“假我”生活在世界上。比方说,一个有激情的人,硬是要谨小慎微地活着;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硬是要按部就班地活着等等。

然而,如果离“真我”太远,总是以“假我”示人,时间久了,无论是否努力地去做事情,只要空闲下来,都很容易感受到精神上的空虚。

总而言之,要想走出精神上的空虚,首先我们需要给轻松的生活加点挑战。其次,为了鼓起迎接挑战的勇气,我们通常需要为自己设置一些身心和谐的目标。最后,设置身心和谐的目标有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我们敢于去活出真实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