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行需要动静结合,心静才是静,凡事用心即是禅

 空妙有 2021-03-12
修行需要动静结合,心静才是静,凡事用心即是禅

一、面静心不静的人如何修行?

面静心不静的人有两种l

一是坐在那里,表面安静,但脑袋一片空白,这样怎么思考问题呢?何况失去了觉知,如何修行!

二是身体不动的静坐,但整天胡思乱想,尽想一些庸俗的事,都是俗人的七情六欲。头脑杂乱,妄想纷飞。这样心静不下来,不但不能专心地打坐,更不能静心去做任何事?

因为心才是主人,所以面静心不静非真静;但即使人表面如何动,只要心静或专心做一事,这就是静,是真静。

二、即使证得实相般若,语言和文字般若也未必能畅通无碍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即便你证得了实相般若,不具备文字般若和语言般若,你一样没办法讲佛法。

由于我们的知识太浅薄,太贫乏了,心里明白,但说不明白,表达不清楚,缺乏语言和文字的组织能力。

因为实相般若和语言、文字般若,分别属于修行层次和内容。他们之间是有相与无相的关系。

妙理非文字, 事事有音声。

花前明月下,万赖寂无生。

三、在家闭关和在山洞里闭关有何不同?

关闭你的六根,不被外境所困所扰所羁绊,这才是“闭关”的真义。

但我们现在都狭义地理解闭关,以为关起门来打坐就是闭关。即便把自己关进关房,山洞,小黑屋……也没有用,因为你关不住心,又怎么能叫闭关呢?何况即便能在静中取静,也不是真功夫;

我们每天出去做事,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事、物,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会被外界的人、事、物所干扰,这才叫闭关,而且是闭大关。

在家里闭关和在山洞里闭关,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而且在动中也能静,能动中取静才是真功夫!

四、凡事用心皆是禅

这个禅则是广义的,反观内心则禅,觉照当下则定。所谓的禅法也即佛法,而法不离心,心生万法。

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用心、一心一意就是在道中。一心不乱地做任何事,都是禅。

问:如何在事物之上做反映,而不是掩在事物之下?

答:事来则应,事去则空;事情过了,心里空空,事与心就没关联了。

问:如果不在识上转变,如何一世一世的进步呢?

答:哪里还有一世又一世啊!修行人要认定只有这一生、这一世。

问:解决生死不是最大的问题吗?

答:安住当下,然后才是转识成智。不担心将来,不追忆过往。心静如水时,智光才现!

问:我练的左边脸饱满园的,右边就瘪下去,变得一边大小,怎么回事?

答:是因为身体的能量不平衡!

问:当下念,总是停不下来,过后才反应。事物发生,发现自己总是在事物之下做反应,形而之上,刚观到形,还上不去呀!这种意识思维,前路堪忧呀!

答:修出宿命通后,一切真相自然会明白,才不枉人间走一回。有根器之人就像自带了一面镜子一样,当镜上的尘土掉下了,自然会水落石出。

问:这个一念是什么?

答:直下承担。自己本来无处不在。

问:如何看待修行不只能静,而要动静结合!

答:动是大静,静是大动,动静一如,本自无生。动则养精,静则养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