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代表人物】“欧洲最后一位文人”—本雅明

 置身于宁静 2021-03-12

整理 周丹

导读: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3年(中文版,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1939)(中文版,三联书店2002年版)

图片

人物生平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本雅明出生在一个犹太富商的家庭,从小受犹太教的深刻影响。1912年入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后又在慕尼黑、伯尔尼等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1914年曾当选为柏林自由学生联盟主席,积极参与学生政治活动。毕业后成为自由撰稿人。1927年他访苏回国后,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每年为《社会研究》杂志撰稿,后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成员。1929年同著名导演布莱希特建立了友谊,在艺术理论上深受其启示。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逃亡巴黎,继续为法兰克福学派撰稿。1940年9月,因不堪盖世太保追捕,在西班牙一边境小镇自杀。

主要著作

本雅明一生著作主要集中于美学与文学评论,主要著作有:《论本体语言和人的语言》(1916年)、《论白痴》(1917年)、《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1920年)、《单行道》(1928年)、《德意志悲剧的起源》(1928年)、《讲故事的人》(1936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写成,1963年出版)、《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1939年)、《论武断的批评》(1965年)等。

图片
本雅明的《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图片

本雅明的《德意志悲剧的起源》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一系列新艺术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其主要内容为:

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引发了人类对审美创造、制作、鉴赏、接受等方面的态度发生根本的转变。

2,现代工业的技术的复制使原先有韵味(Aura)的艺术转变为机械复制艺术,艺术的膜拜价值转向展示价值,美的艺术转变为后审美的艺术,对艺术的凝神专注式接受转向消遣性接受。

3,复制技术的发展和摄影与电影艺术的发明改造了艺术作品的影响模式。对于艺术品的感受评价有两极;一是有关作品的崇拜仪式价值,另一是有关其展演价值。复制技术强化了艺术品的展演价值,这一点影响到了艺术的本质特性。

4,当今的感受模式(通过复制来感受真实)造成了韵味的衰退。最完美的复制仍然贬低了艺术品的真实性(此时此地)。

5,机械复制技术解放了艺术,艺术的功能不再奠基于仪式,而将奠基于政治。

对技术对艺术领域的介入的看法

本雅明对技术(作为媒介或工具)对艺术领域的介入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应该如何评价充满了悖论,一方面,他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为理论对现实生活与文化现象的一种回应,与法兰克福其它成员一样,都对文化工业的生产商业性以及暴力的可能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解释;另一方面,从他的理论中有对艺术复制和文化工业的若干的辩护性的观点看,他也意识到“由技术复制创造出来的美学作品的侵入,已经为政治上进步的群众艺术创造了可能性。”

图片

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图片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他对艺术复制和文化工业产生的“震惊”感和对已经逝去的传统文化的“韵味”的怀恋,既是他的切身体验,也是他的学理分析的结果。他没有因为艺术的复制和文化工业产生“震惊”作用而拒斥它,相反却从理性角度冷静地考察或描述了它们的出现对艺术生产方式和功能的积极改变,在这种改变中寻求群众艺术创造的革命可能。

对现代艺术的看法

在对现代艺术的看法上,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在大工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使众多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精品,技术复制终于使“真品”和“摹本”的区分丧失了意义,本真性的判断标准开始坍塌。机械复制把艺术作品从它对仪式的寄生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处于现代社会中的艺术与传统艺术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艺术技巧的革新,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本身,甚至使艺术观念产生了新的逆转。在这点上,可以说本雅明最早阐明了现代艺术的特性。

艺术思想

本雅明还在艺术方面有不凡的建树。在他的文艺理论研究中,对艺术现代性的思考是他后期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他关于“光晕”这一概念的阐述。随着他的著作被整理发表和翻译,他的这一新概念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本雅明的理论中,“光晕”、“光晕艺术”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综合本雅明的表述,“光晕”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它有一种神秘性。二是它具有一种模糊性。三是独一无二性和本真性。四是一种不可接近性和膜拜性。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距离感,鉴赏者只有在理智上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要设身处地,又要避免物我的完全交融,才能体会到其原真性和独一无二性,才能被其吸引并打动,从而在感觉上生成一种亲切贴近感。“光晕”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当艺术的独一无二性开启的距离越远时,越会赢得人们的亲近。

可以看出,本雅明的“光晕”理论是囊括哲学、艺术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复杂概念,探究其概念蕴含的美学意义,对于理解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评价

本雅明的孤独是喧哗和运动背景下的孤独,这种孤独既令人绝望,又催发希望,本雅明的写作就永远徘徊在绝望和希望之间,大众和神学之间,这种写作在此就获得了某种暖味的伦理态度。暖味正是本雅明的特牲之一,他的身份,他的职业,他的主题,他的著述,他的信仰,他的空间,他的只言片语,都不是确定的,都是难以分类的。真正确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他的博学、才华和敏锐的辩证融会,正是这种融会,留给了20世纪一个巨大背景和一个思考空间。

编辑:周丹

(《南艺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西方美术理论板块文章出自顾丞峰《西方美术理论教程》,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如需使用请及时联系ddsjysyjzx@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