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吃,菜式很丰富,价钱也不贵。”江埔街凤二村的张姨吃着志愿者打包送来的饭菜说。8月21日上午,从化区民政局指导建立的首个乡村幸福食堂在江埔街凤二村正式揭牌运营,并于当天中午开始为报名的长者及困难群众提供配餐助餐服务。
废弃祠堂华丽变身幸福食堂 为解决因农村社会乡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特殊困难老人、留守困境儿童生活质量不高的问题,有效提升弱势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从化区民政局在江埔街凤二村设立“幸福食堂”试点,通过与各大高校开展合作共建,并大力激发村里留守妇女、志愿乡贤、爱心企业的资源和优势,为当地有就餐需求的村民提供配餐助餐服务。 据悉,“幸福食堂”是由残旧废弃的乡村祠堂翻新改造建成的,现在厨房里炊具、电饭煲、电冰箱等设施一应俱全,并设置有专门的就餐区,食堂墙上张贴着“每周营养食谱”,菜式丰富、健康营养。 食材有安全监测 早上9点多,由村里的热心人士担任的饭堂主厨和帮厨便在清洗着中午菜谱所需食材。“为了保障饭堂的食品安全,我们和城区的一家有食品安全检测系统的大型超市合作,提前一天跟他们沟通好所需食材,然后在第二天早上送到饭堂。”主厨介绍。
志愿者提供送餐服务 临近饭点,随着菜品的出炉,阵阵香气散发出来。主厨把菜、饭、汤装进容器中,接着,志愿者和帮厨拿起餐盒,将汤、饭、菜依次放入一次性餐盒打包好,然后递给前来拿餐的老人。 “为做好秋冬季节的疫情防控工作,我们暂时不设堂食,报名就餐的老人可到饭堂打包回去吃。”负责幸福食堂管理与运营的凤二村社工站社工介绍说,“针对村里的特困人员,我们会核实他们的情况,然后借助村里的志愿者力量,为他们提供送餐服务。” 60多岁的村民张姨与患有残疾的儿子一起住,她由于长期的劳作身体早已出现不少病患,然而每天依然一边买菜做饭,一边照顾儿子,十分劳累。得知村里开设幸福食堂后,她立马报名了,也成为了第一批吃上幸福食堂饭菜的村民。“有青瓜肉片、榨菜蒸鱼腩、炒苦麦和一份例汤,饭也足份,而且好吃。”张姨一边喂着儿子吃饭,一边笑着说,“谢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与关爱,有了食堂后,我再也不用那么劳累了。” 据介绍,凤二村幸福食堂的申请人除了符合长者大配餐的长者外,还可以是由老人抚养的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并且将有从化区慈善会专项资金进行资助。 “幸福食堂其实是长者饭堂服务的延伸,因为这不仅解决了乡村老人家的就餐问题,也解决了乡村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的就餐问题,让乡村的青壮青年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外出打拼事业。”从化民政局工作人员说。 配餐服务申请办法 街坊可自行在“广州市居家养老网上服务大厅”网站申请助餐配餐服务,于系统上提交证明材料,待街镇和从化区政府审核通过后,再持社保卡到凤二村社区幸福食堂登记服务需求; 如需工作人员协助申请的,请自行携带相关证明材料到凤二村社区幸福食堂,届时将由专人协助相关申请工作。 “幸福食堂+”探索互助共建的乡村发展模式 在幸福食堂里还有一间“美丽超市”,而这件超市里没有零食、饮料等商品,都是南瓜、竹笋、木瓜等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美丽超市是凤二村整合乡村公益资源,打造的一个以村民为主要受益对象的爱心共建互助平台。在“美丽超市”,村民可以用自家种植的农产品交换幸福食堂的就餐券,也可以待超市销售产品后返现。”从化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道。
从化区民政局还以“幸福食堂”为核心,以配餐助餐为抓手,逐步丰富“幸福食堂”内涵,形成“幸福食堂+”模式,建立“幸福食堂+社区基金”平台,与“幸福食堂+美丽超市”平台共同实现政府补贴、慈善助力、村民共建的发展模式。同时,搭配“幸福食堂+邻里互助”“幸福食堂+德孝乡贤”“幸福食堂+巾帼建功”三支力量,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助力幸福食堂运营发展。 此外,建立经费保障、安全保障、协同共建、褒扬激励四大机制,以机制促发展,实现幸福食堂可持续运营。并且开展了“幸福食堂+党建服务”“幸福食堂+社工服务”“幸福食堂+健康管理”“幸福食堂+乡村学堂”“幸福食堂+村庄节庆”五项服务,坚持在党建引领下,以幸福饭堂为阵地,促进乡村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融合,让村民实现从满足温饱到精神富足。 “1234”乡村社会服务模式 从化区民政局还在积极探索以“幸福饭堂”为着力点,逐步形成的“1234”(一站、两堂、三平台、四基地)乡村社会服务模式,助力从化区建设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据介绍,“一站”即乡村社工站,并在社工站设立党建工作站。在凤二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的领导下,以乡村社工站(党建工作站)为枢纽,充分发挥驻地社工真正下沉乡村的优势,为乡村服务发展提供专业力量支持。 “两堂”即幸福食堂和乡村学堂。“幸福食堂”为乡村困难群体解决“用餐难”问题,满足困难群众“一日三餐”的基本生活需求。“乡村学堂”主要面向村民开展政策宣讲、田间课堂、文化下乡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村民在学习交流中提升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能力。 “三平台”即爱心地图、如愿行动、社区基金。“爱心地图”打造发现需求的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定位乡村每一位困难群体的家庭地址、服务需求、服务跟踪落实情况等,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如愿行动”打造解决问题的平台,采用“互联网+慈善+社工+志愿服务+N”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完成困难群众微心愿,形成乡村自助互助网络。“社区基金”打造筹集资金的平台,通过面向社区、企业、村民、乡贤等群体广泛筹集社区发展资金,推动社区基金与社区需求无缝对接。“三平台”紧密结合并有效实现了“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多方支持”的乡村社会服务路径。 “四基地”即村民议事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城乡融合实践基地。 “村民议事基地”,重点是结合乡村社工站,积极开展和推广“乜都倾”议事协商模式,激发乡村自治动力,发挥村民“建设者、管理者、受益者”作用,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 “志愿服务基地”,重点是打造乡村志愿服务平台,动员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从参与者到组织者,实现守望相助。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依托乡村社工站,打造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孵化乡村自治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凤二村社工站现已发掘村民骨干50多名,培育出小哪吒志愿者队、青年志愿者协会、花木兰艺术团、花木兰志愿服务队和金凤凰协会五个社区社会组织,并促使其广泛参与到乡村服务中。 “城乡融合服务基地”,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和必由之路,凤二社工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发展策略,通过开展“进城摆地摊”、搭建线上助农平台、定期开展主题工作坊等一系列举措,链接城市爱心资源,实现资源共通、价值共创、利润共享,从而引领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记者 江埔君】 【编辑 橙子鱼】 通讯员 李烨威 谭秀妹 通讯员供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