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基础概念及六十四卦详解(六)

 彭老师正己化人 2021-03-13

《易经》的思想

二、阴阳变化的变易观

  阴阳是《易经》中最重要的概念。起初,阴阳的含义十分朴素,是指日光的向背。山南向日之处被称为阳,山北背日之处称为阴。后来人们由此引申开去,认为昼夜的交替、气候的寒暖、光线的明暗、空间的大小、物体的动静等,无不具有阴阳的属性,于是,《易经》的作者们由此出发,试图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天地万物的兴衰生灭和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的概念,就是说,只要万物能够秉守阴阳之气,充盈于体内,就不会失去柔和之性。老子提出“复归于婴儿”的概念,是说,婴儿出生之初,阴阳之气充盈体内,至为柔和,无知无欲。后来,人们慢慢懂得了知识,心中产生了欲念,体内阴阳之气逐渐散失,于是失去了柔和之性,最终偏离了大道,趋于衰亡。“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因此,我们要想“长生久视”,就应该努力寻求知识,消灭欲望,像婴儿那样无知无欲。这就是道家的阴阳观。

  在阴与阳的内在关系中,和谐统一是其思想基础。阴与阳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阴没有了,也就无阳可言,反之亦然。从表面来看,乾卦是纯阳爻、坤卦是纯阴爻,两卦被称为“父母卦”,但两卦作为一个整体,却能化生万物。阴阳的协调是易卦卦象的基础。在《易经》术语中,存在着“应”“中”等术语,如果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为一阴一阳,则成为“应”,一般来说,有“应”为吉,无“应”为凶。“中”即中位,即六爻中之二爻、五爻,二爻为内卦之中位,五爻为外卦之中位。如果二爻是阴爻,五爻是阳爻,此时的卦象就是“既中且正”,一般来说,此时的卦象都是吉卦。据统计,二爻、五爻吉辞最多,占47.06%,几乎是总数的一半,因此有“二多誉”、“五多功”一说。这里,“应”与“中”最突出的反映出阴阳的和谐,很多卦象的爻辞都体现了这一特征。就六十四卦而言,只要是阴阳和谐,都是吉卦,比如泰卦的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全部阴阳相应,天地交泰。既济卦不仅阴阳相应,而且二爻是阴爻,五爻是阳爻,“既中且正”,象征事情顺利。

  在《易经》中,六十四卦的顺序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体现出阴阳对应的原则,一般来说,互为综卦前后相邻。孔颖达曾经总结卦序的规律为“二二相耦,非覆即变”。就是说,每一组卦的关系是“非覆即变”,这种内在联系还体现在卦名的含义上,如乾与坤、损与益、既济与未济,它们之间都是阴阳的协调,相反相成,而且六十四卦本身也体现出阴阳的和谐:上经从乾坤两卦开始,以坎离两卦结尾。孔颖达又引《乾凿度》说:“乾坤者,阴阳之始本,万物之祖宗,故为上篇之始而尊之。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损益始终万物,故以坎离为上篇之终也。”这就是万物的化生和成长:乾坤天地生万物,然后在日月的光照雨露的润泽下不断成长。下经三十四卦从咸恒两卦开始,以既济未济告终。咸就是交感,表示男女婚配;恒是永久,表示男女白头偕老,恒久不变。“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而既济卦与未济卦两卦则表示,尽管事情已经相对完成,但并没有终止,完成了,新的又开始了,无穷无尽,生生不息。这里,最初从自然延伸到人、家庭和社会,思维的和谐性、系统性得以清晰的展现。

  而从《易传》的思想内容来看,它的性质和《易经》有所不同。《易经》尽管包含着一些哲学因素,但它本质上是一部卜筮之书,而《易传》则是一部系统而深刻的哲学著作,它吸收了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易经》原始的阴阳学说予以继承与发展。

  《易传》的阴阳观,实现体现在“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思想上,将“阴阳”概念与“道”联系在一起,这样,《易传》不仅将原始的、粗糙的阴阳学说发展为一种哲学,更将其作为道家哲学核心范畴的“道”的概念改造和发展,赋予“阴阳”的独特内涵。所谓“一阴一阳”,就如同“一矛一盾”,有相反相成之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哲学中的“矛盾”。

  《易传》承认矛盾,不仅仅因为它宣称“一阴一阳谓之道”,更因为它宣称,矛盾是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即“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事实上,在《易传》中,阴阳(矛盾)之道和变化之道可差不多是两个相等的概念,因为《易传》就是这样理解事物的变化本质的,即一阴一阳的相互作用。

  因此,《易传》承认矛盾,就是意味着承认变化,它宣称六爻之位“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所谓“唯变所适”(《系辞》),表明了《易传》对变化的态度:主张人应该顺着外界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做出改变,因此《系辞》又说:“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易传》的作者认为,能够顺应天地的变化,权宜行事,是一种圣人才具备的理想境界。

  这种阴阳变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并使我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生与处世哲学,比如中庸,因为阴阳之间既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且同时是和谐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时候,各自可以向对方转化,那么我们就必须懂得平衡和协调,不要走向任何一个极端。《中庸》里面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就是说,大道的全部玄奥,都在《中庸》里面了。大到宇宙演化,小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全部都被囊括进去了。这个中庸的道理,其实就是从《易经》的阴阳思想中衍生出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清朝的曾国藩就是信奉“中庸之道”的典范。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后,权倾朝野,一时间,趋炎附势之徒都前来巴结他,曾国藩却淡然处之,既不愠怒,也不恼火。然而,他手下的一个幕僚却对那些谄媚者非常反感,就想狠狠教训他们一番,后来机会来了,在一次批阅公文时,他趁机将一位逢迎者大肆挖苦了一番。曾国藩知道后,对这个幕僚说:那些人本来就是靠溜须拍马生存的,你现在剥夺了他们的生存之道,他们一定对你恨之入骨,必然要将你置于死地。幕僚听后,后怕的大汗淋漓。

  除了这种中庸哲学之外,阴阳之道的进退互化,还使得古代那些睿智之士通达进退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功成身退”、“祸福相依”的道理。某个人此时可能位居高位,威风显赫,但兴衰成败之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某一天,此人可能被革职查办,甚至会失去性命。

  西汉文帝时,有一个宠臣名叫邓通,极受文帝宠爱,动辄赏赐他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后来,文帝召集术士为邓通相面,术士仔细地观察过邓通后说:此人以后将会因贫困饥饿而死。文帝不以为然,大笑说:我能够让邓通富贵起来,他怎么可能会饿死呢?于是,文帝将邓通家乡附近的铜山,全部赏赐给他,准许他铸钱。一时间,邓通富可敌国,他铸造的钱币流通于全国各处。然而,好景不长,文帝去世后,景帝即位,邓通失宠,被免去官职,闲居在家,后来他又受到别人告发,因此家产全部充公,他只好寄居在别人家里,最终果然如术士所预言的,饥饿而死。这个故事的术士,就深懂《易经》的阴阳变动之理,在邓通还极受皇帝宠爱时,他就看到了邓通的衰败,因为兴衰无常理,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动之中。

  因为洞察到这种变化,所以中国古人非常清楚“盈极反亏”、“物极必反”的道理。这个道理,就和乾卦中上九的爻辞联系起来了。上九爻辞是“亢龙有悔”。为什么呢?因为第五爻的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也就是说,第五爻表明,人到了其事业和功名的鼎盛期,功成名就,一帆风顺。然而盛极必衰,接着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就是“亢龙有悔”。而这个兴衰成败,物极必反的道理,在《红楼梦》的第十三回,王熙凤梦中和秦可卿的谈话中,就很好地体现了出来: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猕散’的俗话,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佩,忙问道:“这话虑得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荣时筹划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保永全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