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五味之由来、起源性。 本文分四部分:1.起于五行特色。2.起于食用物、药用性及阴阳、厚薄性。3.五脏阴藏特色论食用气味,及免疫系统等与阴阳特色。4.饮食营养的基本法则。 内容 五味之由来,起源性。 一,起于五行特色。 五味来于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和《尚书·洪范》。 “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二,起于食用物、药用性及阴阳、厚薄性。 1.辛味具有能行、能散本质特色,属性为行气、解表、似助循环、排泄、分泌之阳的作用。 辛味也似具有解热、抗菌、消炎、抗病毒攻邪祛毒、及镇静、降压、抗惊厥、镇咳、利尿、抗癌等排泄分泌性等、应激反应、系列功能性作用。 2.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的作用。 酸味食用物功能,具有能收敛性、固涩性、润肺生津性等特点作用, 首先,酸味含有机酸和鞣质。 鞣质,能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粘膜或创面形成保护膜功能性。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氨基酸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 酸味具“双向性”功能特色属性,且偏于抑制性。 酸味对病理代谢分泌性具有收敛固守之属性作用。是另属一定抗菌,促进免疫、促进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抑制代谢分泌性本质属性。 所以咳嗽痰多,一些腹泻、排尿不畅等,建议不宜食用酸,或禁食高浓度酸度。还有瘙痒等及婴儿一般性不宜。 3.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热、平喘、止呕、通便的作用。 苦味因而具解热、抗菌、消炎、抗病毒攻邪祛毒。 但也存在一些伤肾败脾胃特点。 余下为较平和性味。 4.甘味能缓急,有补益五脏六腑组织细胞结构、和中止痛的作用。 正常甘味较平和且补精气血神,具有良好改善支持、维护调整生命生理功能属性及阴阳信息作用,属纠偏扶正特色属性。 5.咸味能下、能软,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6.淡味能渗、能利,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咸味与淡味功能性,是增强与减弱特色。 咸味、淡味具备一些相近特色,也可能是属气味厚薄原因。 原因是因为:6.1.“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6.2.“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涩味与酸味的作用相类似,也有收涩的作用。 《黄帝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主要作用最早的总结概括。 “五味”归纳为“甘、酸、苦、辛、咸”倒是可能首见于《吕氏春秋》 三,以五脏阴藏特色论食用气味,以及免疫系统与阴阳特色。 1.五行特色配合气味之味:金辛→水咸→木酸→火苦→土甘→金辛。即五味法则。 2.依五行特色,气味互生顺序特色应是: 2.1.辛咸、咸酸、酸苦、苦甘、甘辛。 和2.2.或辛咸酸、酸咸辣(辛);或咸酸苦、酸苦咸;或苦甘辛,甘辛涩(苦)。 所以就有:五种二合气味,和三种三合气味特色。 辛咸、咸酸、酸苦、苦甘、甘辛五种二合,或辛咸酸、酸咸辣(辛);或咸酸苦、酸苦咸;或苦甘辛,甘辛涩(苦)三系合、三合为顺为正常态五脏、五阴藏之正常、顺态生理功能气味态综合利用态势或趋向。 3.现代研究。 3.1.酸味与食物腐败程度特性、氢离子浓度有关。 3.2.苦味是生物碱、分泌物苦味质、甙类等有机化学物。 大脑对浓苦味较避忌,具大部分生物碱对人体存在具有害处,孕妇儿童较敏感不适。 3.3.甘味,含甜味、鲜味。多与蛋白质、糖类、甙类、氨基酸、脂肪等营养、能量相关。 3.4.咸味与重要物质钠离子或血液形态等有关。 3.5.辛味药多含挥发油、皂甙及生物碱、酚等,特色与嗅觉相关密切。 4.,气味之变,味变与脏腑功能及机体影响变化。 首先,脏腑未调整或适应时,会出现: 4.1.一般性气或味入体内,适应与否,过程顺畅、或正常属性,反映变化上先以气息为表现表达反映出来。 头部不适,或舜间一晕迷感,或气息呼吸不调…等反映、或自主正常态不适变化变异… 此为气息信号免疫之任、识变化。 4.2.过度添加剂、非自然属性气味之变,会引起生命生理功能性不适,慢性诱变疾病、或精神不佳甚至紊乱失调。 附:《素问·五脏别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黄帝内经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在,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 味归形,形归气”。…等。 四,饮食营养的基本法则,生命生理功能信息应遵循下列法则调整养生。 1.依阴阳属性,整体辩证施用。 2.依食用物五味、结构性方式综合。 3.依时性制宜法用。 4.依地性制宜便用。 5.依特性素体性、个体性制宜特用。 6.依精气血神功能流注节律性制宜流用。 7.依五行性特色制宜相用,或属归经之用。 8.以纠偏扶正祛邪生命生理病理用。 9.重视“双向性作用":五味入五脏,过食五味伤五脏。 本文为知识共享。 如使用不用,概不负责,并保留相关法律事项。 原创作者 罗占光中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