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的启示:为什么二战中的法国那么不堪一击?

 平头哥68 2021-03-14

历史上大国之间的较量不一定是持久战,在很多时候常以速决战的方式分出了胜负。例如唐朝与突厥是两个相邻的大国,在唐高祖统治的时候,迫于突厥的压迫,唐朝被迫称臣于彼,屈礼而事之。武德七年,唐高祖派宇文士及视察樊、邓,一度想迁都以避突厥,因李世民劝阻才作罢。当时谁都没有想到,在六年之后唐朝竟然能深入大漠,俘虏颉利可汗,消灭这个庞大的邻国。

突厥之所以灭亡得那么快,除了自身陷入内乱之外,唐军的战略部署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主帅李靖效仿韩信攻齐的做法,采用快速奔袭的战术,他不顾朝廷的诏令,选择继续“督兵疾进”,最终袭取了颉利的牙帐,成功破灭突厥,不像明朝那样让元顺帝北逃,留下后患。这种作战原则在《孙子兵法》里被概括为一句话: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孙子兵法》的启示:为什么二战中的法国那么不堪一击?

“兵贵神速”与“攻其不备”是速胜战的原则

当时,颉利在初战失败后,急忙引兵逃跑,唐朝便派唐俭去谈判,使他松懈了下来。故而李靖决定“乘人之不及”,采用速战的方式,决出了胜负。突厥之所以看上去不堪一击,是因为唐朝的速决战取得了效果。类似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国作为西方大国,拥有着坚固的马其诺防线,然而在德国的闪电战攻势下,法军只坚持了六周便宣告投降。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法国的灭亡与突厥如出一辙,而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它也像突厥内乱一样,另有财政混乱、经济萧条、内部撕裂等原因。正如孟德斯鸠所说:

如果一个国家因一战之失这样一个特殊原因而遭毁灭,那么必然有一个一般的原因决定了这个国家会在以一次战斗中沦亡。

法国的灭亡既有军事原因,又有政治原因,我们重点考察的是军事原因。

《孙子兵法》的启示:为什么二战中的法国那么不堪一击?

纳粹闪击法国

法国是如何快速灭亡的?

二战史学家威廉·夏伊勒以亲身经历和档案资料为据,写了一本《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这本书的副标题为《对1940年法国战败的研究》。在书中,作者详实记载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快速覆灭的全过程。

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皇拿破仑三世仅在四十二天内就被击溃;而到了一战之时,法国人却奇迹般地坚持了四年,并最终取得胜利。由于这次战争所造成的伤亡过大,在战后法国人便大规模兴建防御工事。1929年陆军部长马其诺的提议得到了国会的通过,法国人开始用七年时间在法德边境修造了一条长达390千米的钢铁防线。

在修筑防线时,一些高级军官专门视察了法国与比利时边界的阿登森林地区,他们判断说:“阿登森林是不可穿越的天然屏障,不存在任何危险”。因此,马其诺防线以隆古庸为终点,而不是比利时边境。由于比利时政府不敢得罪德国,加上法国政府的财政不足以支持修完防线,所以从隆古庸到比利时之间存在着缺口。法国人便采纳总司令甘默林的计划:一旦发生战争,盟军就将主力部署在未修筑工事的法比边境一带,与马其诺防线连在一起,封堵德军的入口。

《孙子兵法》的启示:为什么二战中的法国那么不堪一击?

存在缺口的马其诺防线

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全面发起进攻,战争正式打响。当时法国除了空军之外,纸面上的数据是与德国势均力敌的。英法盟军总兵力约为一百五十七个师,德军则为一百三十六个师。然而法军总司令甘默林却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部署在马其诺防线和莱茵河附近,没有放在最需要的法比边境,分散了兵力。此外,法军的指挥部分成了三部分,也成为了一大弱点。一名德国军官在报告中就说:“他们缺乏机动性并且实际上是各自为战,编队松散,不在统一指挥下行动。他们不可能利用在实力和数量上所占的优势。

法国人虽然没有发挥数量上的优势,但德国人要想获得胜利,还得需要一个正确的战略部署——他们将目光瞄准了防御最薄弱的阿登森林地区。5月17日,希特勒在第11号指令中说:“敌军仍然把重兵放在那慕尔—安特卫普一线,似乎忽视了A集团军群所攻击的地区。”这个“地区”就是阿登森林——德军7个坦克师在3天之内就跨过了法国人认为是“天然屏障”的阿登森林,出现在马其诺防线的左方,顺利攻入法国北部;这种出其不意的军事行动类似于邓艾的偷渡阴平、李嗣源的奔袭郓州,令法国人措手不及。

由于德军成功绕过了马其诺防线,能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包围盟军,最终迫使比利时投降,40万英法联军被赶入英吉利海峡,接着便发生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有9万法军逃亡到了英国,北方战事基本结束。6月5日,希特勒发表《告军人书》,命令德军尽快占领巴黎。13日,以副总理贝当和总司令魏刚为首的投降派宣布巴黎不设防,向德国求和。14日早晨,德军开进巴黎,21日签订和约,法国在抵抗了一个多月之后就灭亡了。

《孙子兵法》的启示:为什么二战中的法国那么不堪一击?

法国战役示意图

法国为什么战败得那么快?

在法国战役中,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斯坦因提出的作战计划取得了成效。德军的优势在于擅长打闪电战,如果无法快速突破德法边境,有可能会像一战一样被拖入持久战的泥潭之中。所以,德军用B集团军群在北部进攻比利时,吸引盟军的兵力;然后再由古德里安率领装甲集群快速穿过阿登森林,突破马恩河,对法国北部的盟军形成包围,并在短时间内将其赶入大海,以避免南北受敌的困境——整个过程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字。

《孙子兵法·九地》说:“山林、险阻、阻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阿登森林就是一种“圮地”,对于这种地形,唯一的做法就是快速通过,故曰:“圮地则行。”在穿越阿登森林时,古德里安的装甲师因路况复杂,经常停滞在狭窄的、树木茂盛的峡谷道路中,几乎没有展开兵力进行重大战斗的可能;法军只要在峡谷两侧发起进攻,德军就会像瓮中之鳖一样被歼灭,所以在这种地形中唯一能做的只有尽快通过。由于B集团军群在北部吸引了盟军的注意力,因此在穿越阿登森林的时候,德军只遭到几架英法飞机软弱无力的轰炸,使得七个坦克师能够轻而易举地扑向默兹和色当,马其诺防线变成了摆设。

《孙子兵法》的启示:为什么二战中的法国那么不堪一击?

《孙子兵法·九地》又说:“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法国北部与比利时、荷兰就是德法之间的“争地”。对于兵家必争之地,《孙子》却意外地告诫说:“争地则无攻”,因为“争地”是敌我双方都誓死力争的,阵地经常会反复易手,很容易就被拖入持久战中,使战场变成了绞肉机。所以,对于这种阵地,发起进攻时要讲究策略,那么用什么策略好呢?《孙子》说:“争地吾将趋其后”。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曹操认为“趋其后”的意思是要求我方后继部队迅速跟上增援,以便夺下争地;杜牧则认为“趋其后”是指我方落后于敌方,应加速前进,以便赶在对方之前拿下争地,而晚唐人陈皞则反驳说:

二说皆非也。若敌据地利,我后争之,不亦后据战地而趋战之劳乎?所谓争地必趋其后者,若地利在前,先分精锐以据之,彼若恃众来争,我以大众趋其后,无不克者。赵奢所以破秦军也。

认为“趋其后”要分两种情况,假如我方先敌方抵达争地,那么就要赶紧命令后续部队跟进,以便占据所有有利地形;假如我方已经占据争地,而敌方以优势兵力来攻,或者争地已经被敌方占领,则我方应绕到敌方的后面,“以大众趋其后”,再发起攻击,则战无不克。

《孙子兵法》的启示:为什么二战中的法国那么不堪一击?

面对争地,要“无攻”且“趋其后”

例如阏与是被赵军占领的一块争地,秦国出兵争夺,赵奢便率领援军火速赶到,与阏与城中的友军前后夹击,击溃了秦军;又如唐太宗争夺安市城,高延寿率领高句丽十五万兵马来救,率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唐太宗便率领长孙无忌等登高而望,考察地势。次日先命李世勣假装从西岭出来争地,然后再密令长孙无忌绕道敌后,压迫得敌军阵脚大乱,然后再夹击歼灭。

因此,对于“争地”,《孙子兵法》告诫说不要轻易发起进攻,而且要迅速集中兵力,以免后援不力。尽量不要与敌人正面相争,避免陷入持久战;应当绕到敌人的侧面或后面,“趋其后”,形成夹击,一举歼灭。

德军快速通过“圮地”,又用“趋其后”的打法,对法国北部形成包围,使盟军三面受敌,背靠大海,被迫放弃这块“争地”。而在占领法国北部之后,巴黎也就无险可守,只得投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