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镰刀”闪击法国战役计划,曼施坦因天才构想是怎么提出来的

 梦想童年594 2022-10-02 发布于江西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文章图片1

1940年1月10日,一架德军教练机载着一名空军作战科长从德国的明斯特机场起飞,准备前往边境城市科隆办事。

却不料半路上突然大雾弥漫,使这架老旧的教练机迷失了航向,飞着飞着就给跑偏了。

最后,这架飞机一口气飞到比利时的马斯梅赫伦才迫降坠毁。幸运的是飞机上的人都没事儿,但他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发现自己已经身处比利时了。

这位作战科长大惊失色,冲着飞行员嚷道:“TMD,你平时裤子穿跑偏也就罢了,现在连飞机都开跑偏了,大家都快被你害死了”。如下图

文章图片2

说罢,他赶紧拿出随身携带的文件,准备烧毁。结果随身一摸,才发现没带打火机。

正这么个功夫,一大队比利时边防军赶来了,把他们麻肩头、拢二背捆了个结结实实。

而他准备烧毁的那份文件自然也就落入了比利时军队之手。

这份文件就是在希特勒的催逼下,由德军统帅部制定的入侵西欧的黄色方案作战计划。

然而,这位小人物想不到的是,正是因为他的这次飞行乌龙事件,却促使了二战中一个著名作战计划的顺利实施,这个计划就是曼施坦因的“镰刀”闪击法国战役计划。

本篇,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一二战史上大名鼎鼎的曼施坦因镰刀闪击计划。

一、入侵西欧,原本是希特勒一个“朴实无华”的要求

接上文:德军闪击挪威之战,人类战争史上首次陆海空联合作战,一战定北欧

上文介绍了希特勒为了获得未来打击和封锁英国的前进基地,而对挪威发起了人类战争史上首次海陆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结果不到半个月时间,德国就取得了挪威战役的全面胜利。

但是,挪威战役只能算是希特勒入侵西欧战略的一个小插曲,他的主要目标还是以英法为首的西欧国家。

早在波兰战役结束后不到半个月,小胡子就责成他的“哼哈二将”,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制定一个入侵西欧的作战计划。

并对他们提出自己的要求:尽可能多地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领土;尽可能多地消灭英法联军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占领法国北部领土,能占多少就占多少。

文章图片3

可以看出,希特勒一开始的愿望还是很“朴实无华”的,根本没想的要灭亡整个法国。作为参加过一战大头兵的他,是知道法国的厉害的,自己的眼睛就曾被法军的毒气熏瞎过。

所以,他根本没想的一开始就能走吊丝逆袭的路线,实现“咸鱼大翻身”。他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不能一上来就想吃灭掉整个法国的“霸王大餐”。

但是,面对希特勒这么“纯朴”的要求,被一战打出阴影的“哼哈二将”也是强烈反对。

他们认为,英法可不是波兰那样的中欧二混子,你忘了一战时我们的威廉皇帝是怎么被打没的吗?和英法开战是不可能取胜的。

别的都不说,就说英法的坦克加起来就是德国的两倍,而且都是傻大黑粗的“钢铁哥斯拉”。如下图

文章图片4

就算德军一不怕死、二不怕苦,敢打敢拼的和英法浴血厮杀,估计将来也会被英法打个满地找牙不可,至少要损失50万兵力。

可小胡子马上就咆哮起来:“不要和我提什么威廉皇帝,不是他,德国也不会战败,我也不会上台,我的眼睛也不会被熏瞎”。

在希特勒一番歇斯底里的咆哮下,“哼哈二将”也只能服从照办了。但他们为了敷衍一下这个一战时的下等兵,就把一战时的“施里芬计划”搬出来魔改了一番,希望能够堵住他的那张臭嘴。

文章图片5

二、黄色方案,低配版的一战“施里芬计划”

说道这,我们就介绍一下“施里芬计划”是个什么东东?

“施里芬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总参谋长施里芬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案。

施里芬这个人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的前任我们应该熟悉,他就是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时的联军总司令瓦德西。

施里芬很有军事才华,长期担任瓦德西的助手,也深得瓦德西的赏识,因此瓦德西在翘辫子之前就推荐他来接任总参谋长一职。

就任总参谋长后,当时的欧洲正处于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的对峙之中,形势不容乐观。所以,施里芬就领导总参谋部制定出台了他的“施里芬计划”。

该计划认为:德国天然就处于中欧这个四面透风的四战之地中,面临英、法、俄三国的东西夹击,地缘格局极为不利。以德国国力而言,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同时打赢英法俄三国的。

文章图片6

通过对英法俄三国的研究,施里芬认为,相比于俄国,英法的经济水平,工业潜能,军事装备,以及境内的交通设施建设都是很发达的。

而俄国却是个贫弱的帝国主义国家,虽有600万军队,但他们装备落后,战术陈旧,后勤保障差劲。并且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铁路网也使俄国对战争的反应速度大打折扣。

施里芬判断,俄国落后的动员体制使他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战争动员。在这段时间内,拥有密集铁路与先进武器的德军完全有能力先迅速打败法国,再回头来收拾这头北极熊。

这就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说白了就是打个“时间差”。

文章图片7

“施里芬计划”的具体兵力部署是:将德国全部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东西线的兵力配置比例大致为1:8。

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比例又是1:8。左翼部队配置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法国对德防御的重心所在,需要左翼去牵制法军主力。右翼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德比边境线上。

一旦战争打响,东线德军以少量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牵制俄军。而集结于西线的右翼兵力则取道比利时,以凡尔登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攻击,由法比边界进入法国。

然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相当于给法国腹心来了一记右勾拳,从联军背后包抄其主力。而左翼的任务便是在凡尔登正面佯攻,引法军主力。如下图

文章图片8

施里芬计划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正面牵制敌军主力,迂回攻击敌人后背”的战术。如果大家看过我前面一系列介绍红军长征文章的话,也会发现,这也是红军在长征中使用的一贯战术。

应该说,这是一套相当有水准的战略战术,暗合“奇正相合”的用兵之道。这也算是施里芬从德国国情出发,提出的最优解了。

但奈何一战时期,由于马克沁机枪和战壕铁丝网的出现,加上施里芬的继任者小毛奇没把这套战术运用好,以致最后打成了消耗战,持久战,德国最后光荣败北。

如今,面对心急还想吃热豆腐的小胡子元首,“哼哈二将”就把“施里芬计划”拿出来魔改了一番,具体布置如下图:

文章图片9

魔改后的黄色方案

德军将部队将分成A、B、C三个集团军群,共102个师,其中有10个坦克师,7个摩托化师。三个集团军群共配备7378门火炮和2445辆坦克。

但在军群的分部安排上,从北到南却是B、A、C。

一、B集团军群在北:含第2、第6、第4、第18集团军,兵力有30个步兵师、9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

这一路约为总兵力的一半,包含了绝大多数的装甲力量。4、6集团军从比利时北部突进,2集团军随后跟进;18集团军单独突击荷兰。

二、A集团军群居中:含12、16两个集团军,总共22个步兵师,没有装甲部队。

他们的任务是掩护B集团军群的侧翼安全,其中16集团军将在萨尔河与马斯河之间,贴着马奇诺防线以北构筑防守阵地。

三、C集团军群则在马奇诺防线正面,含第1、第7集团军,任务是牵制和迷惑马其顿防线的法军部队,别让他们乱跑。

好了,如果我们把“哼哈二将”制定的黄色方案和上面的施里芬计划一对比,就会发现,他没有施里芬计划那个向左的大旋转,也就是没有想的去包抄英法的后路。如下图

文章图片10

黄色方案只要求占领索姆河以北包括比利时、荷兰的土地就行了。

与其说他是一个入侵西欧的进攻计划,不如说是“哼哈二将”为了糊弄希特勒而抄袭的一份不合格作业。所以说,他是一个低配版的“施里芬计划”。

黄色方案递交上去后,小胡子虽然对此不太满意,但他一时也没有更好的方案,只能把入侵西欧的时间往后推。直到那位倒霉的作战科长因为飞机乌龙事件而使黄色方案泄了密。

文章图片11

就在小胡子为泄密事件而大发雷霆,吹胡子瞪眼之际,此时还籍籍无名的A集团军群下属第16集团军的参谋长曼施坦因为他献上了一份惊天动地的作战计划——镰刀闪击计划。

但在介绍曼施坦因的镰刀闪击计划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英法对德国可能的进攻是怎么部署防御的。

三、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

其实,早在泄密事件发生之前,英法高层就已经把德国的黄色方案猜了个八九不离十,盟军高层几乎可以确定,德国这次肯定会再次尝试施里芬计划。

英法高层为何这么有信心下这样的结论呢?因为他们构筑了两条坚如馨石的防线,简单来说就是“北边堆人头,南边造墙头”。

南面造的墙头就是著名的马奇诺防线,这在当时简直是“吊炸天”的黑科技。

大家看下图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绿色碉堡,表明上平平无奇,但其实它是会动的。

文章图片12

在探出头来猛轰一番之后,它就会缩头钻地,躲到地底下换炮弹,换好了再探出头来狂喷一番。只能他打你,不能你打他,绝对是人见人怕、鬼见鬼愁,“碉爆了”一般的存在。

而且防线内部更是别有洞天,炮弹、子弹全自动传送开火,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无人驾驶。如下图

文章图片13

这里面还通地铁,随时可以参加法国南部地下五日游。

在这里处处可以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层”的既视感。他的地下截图如下

文章图片14

到1940年前后,马奇诺房线除了军事功能外,还逐渐发展成一个集避难、餐饮、住宿、医疗、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军事商业中心。

他吸引了无数梦想着躺平也能保家卫国的法国青年来这里工作和生活。

文章图片15

而且在马奇诺防线上像这样的碉堡数不胜数,大概有五、六千座。

但是,德国和法国南部接壤,北部不接壤,中间夹了三个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当马奇诺防线修到比利时的时候,法国原本是想说服比利时把防线一直修到大西洋的。

但比利时说他要保持中立,不能让法国在法比边界修这种军事工程,怕那样会刺激小胡子那敏感的神经,最后惹得一身骚。

没办法,法国只好在“北边堆人头”了。

四、英法盟军在法比边境的防御部署

基于对德军的进攻路线猜了个八九不离十,所以联军总司令甘末林判断:

1. 德军不可能硬攻马奇诺防线,那样是自寻死路。

2、而中部的阿登山区道路崎岖,森林密布,不利于机械化部队的通过,所以德军也不会从那里通过。即便他们想通过,也需耗费很长时间,足以让法军从容调集部队去支援。

3、 德军只可能复读一战时的“施里芬计划”,从北面绕道低地国家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来迂回进攻。

但是,如果德军选择进攻低地国家这条路线的话,英法联军就会面临几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文章图片16

1、因为法国、比利时边界无险可守,如果在法比边境硬等着德军打完比利时后再攻过来,那就太被动了。

2、如果英法联军提前开进到比利时建立防线,那样就会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地位。会给小胡子落下话柄,说英法侵略比利时在先,德军要出动正义之师,保护比利时的中立地位。

3、作为中立国的比利时,他的态度也是左右为难。他既希望英法联军与其共同保卫比利时,又担心英法军队提前进入比利时,会刺激小胡子提早发起进攻。

这就造成了一个比较尴尬局面:德军没有进攻比利时之前,英法军队是不能提前开进比利时的,那样就等同于侵略;如果等德军发起进攻后再进入比利时,那就太晚了。

好了,在介绍甘末林的作战计划之前,大家可以把自己代入联军总司令的位置,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这是不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文章图片17

甘末林

以往人们在总结这一段战史时,总爱把失败的责任归结于甘末林一个人,说他才能平庸,优柔寡断,不配当联军统帅。

但是,大家如果看完下面甘末林的防御计划后,就会明白,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甘末林同样是一位优秀的机动防御军事专家,他的军事水平绝对是大师级的。

甘末林把他的防御计划共分为上、中、下三策,我们倒着来介绍:

下策:盟军全部沿着法比边境布防,等德军攻破比利时后,右翼依托马奇诺防线做阵地防守,左翼则集中优势兵力做攻势防守。

这个计划是在优势德军发动突然袭击,英法联军来不及组织兵力救援,比利时和荷兰瞬间就沦陷的极端情形下实行的一条最被动的防御计划,算是下策。如下图白线

文章图片18

中策:就是第二条防线,他从法国著名的边境城市色当出发,沿着法比边境到达埃斯科河畔。然后依托埃斯科河,一路延伸到比利时的安特卫普。

这条防线是甘末林看到德军在波兰战场上那惊人的推进速度而制定的。他认为,一旦西线战争打响,法军没有时间前进到更远的地方布防,因此沿着埃斯科河防御最为保险。如下图

文章图片19

虽然第二道防线七拐八绕的看起来有点难看,但他利用了河流的天然屏障来迟滞德军装甲部队的推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算是中策。

上策:就是第一道防线,法军从日韦沿马斯河,经过让布卢走廊后,再沿迪尔河途径鲁汶,最后到达安特卫普,这一防线要比第二道防线短70到80公里。如下图

文章图片20

大家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在让布卢的这段区域有一段空挡没有河流。这段空挡被称为让步卢走廊。由于这段走廊沿途没有天然障碍,所以他是德国进攻法国的传统路线。

因此,对法国而言,守住这条走廊至关重要。

同时,比利时在他的国境线上,也沿着他的艾伯特运河和马斯河建立了一条防线。如下图

文章图片21

为了使地图看的不乱,我就不在图上标注文字了,那条黑色曲线就是比利时的防线。

甘莫林认为,如果比利时军队能够最大限度地迟滞德军的进攻,使英法联军在开战后有足够时间进驻第一道防线,那么盟军就可以保住一半的比利时国土。

同时还能避免把战火烧到法国境内,所以他是一个上策

最终,甘末林经过和比利时、荷兰方面的秘密协商,共同拟定了英、法、比、荷军队的具体布置及任务,如下图:

文章图片22

上图中的白线依然代表法国防线,黑线依然代表比利时防线。

1、比利时军队有22个师,12个师放在艾伯特运河防线;8个师布置在列日要塞到那慕尔的马斯河一线;剩下的在阿登山区骚扰破坏德军行军路线。

总的目的是:尽可能迟滞德军推进速度,为英法联军开赴战场赢得时间。

2、法军第1集团军群在法比边界:包括第1、2、7、9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

他们在战争爆发后的各自任务是:

第7集团军朝着荷兰推进,保护法国和荷兰的主要港口不被德军占领。

第1集团军朝着比利时境内的那段空挡——让布卢走廊推进,他们即将啃最硬的骨头,打最硬的恶仗。

英国远征军进入迪尔河区域沿河防守。

第9集团军进入日韦至那慕尔之间的马斯河段防守。如下图

文章图片23

3、我们重点说下守在阿登山口的第2集团军:

第2集团军担负从色当至马其诺防线北部起点之间防区的防守,他的这个防区就包括了阿登山区的法国出口处。

第2集团军是一支弱旅,不但武器装备比较落伍,而且人员构成也比较复杂,五个师中有两个是超龄师,还有两个师是由非洲黑人组成的北非师,堪称法军中的“杂牌军”。

集团军司令叫理查斯亨其格,这位倒霉催的仁兄做梦也不会想到,就他这样一支弱旅却将要面对德国最精锐的古德里安装甲军的攻击。

4、法军第2集团军群由第3、4、5集团军(共39个师)组成,他们的任务很简单,也很安全,就是躲进马奇诺防线内进行躺平式的防御作战。

盟军总兵力163个师,370万人,拥有14000门火炮,5800辆坦克。

盟军的地面部队虽然居于优势,但在空军方面处于劣势。法国空军有1562架飞机,英国皇家空军有680架战斗机,但大多数飞机型号老旧。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也会发现,甘末林的这番布置是一个典型的机动防御并相机反击的战术安排。他必须在德军发动进攻后,各部队才能进入提前预设好的防守区域。

虽然他遵循“敌不动、我不动”的基本防守法则,并且在兵力调配上也做到了最佳。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没有把握住战略主动权。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对方的曼施坦因是怎么破解这种机动防御的。

文章图片24

五、曼施坦因的镰刀闪击计划

其实对于英法联军的防御部署,德军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原因也不复杂,除了马奇诺防线外,英法联军也只能在法比边境布置重兵了。

而那里的地形怎么样?交通怎么样?有几条河?又是如何分布的?这些对于一衣带水的德国人来说,早就烂熟于心了。

对于德军进攻低地国家将要遇到哪些困难?不管是黄色方案泄密前还是泄密后,小胡子和“哼哈二将”也都心知肚明,所以他们才一直磨磨唧唧的迟迟不肯发动进攻。

直到曼施坦因把着他的新方案交给希特勒。

曼斯坦因认为:

1、按照目前这份“低配版”的施里芬计划执行的话,德军最多只能推进到索姆河一线,不大可能消灭英法主力,因为英法联军是会跑的,不会硬挺在那里让你收割。

2、这个黄色方案还不如施里芬计划积极了,英法也早就领教过了,肯定能想到。到时候德军主力必然会撞上英法防守主力,英法还是可以借助河流、堡垒等障碍层层阻击德军。

3、即便他们守不住,也能从容撤退。最后和一战时一样,英法还是会沿着凡尔登—色当—索姆河建立新防线。到时候英法主力尚在,而德军已成强弩之末,结局还是胜负难料。

如下图

文章图片25

所以,曼斯坦因提出,在当前的形势下,德军应该毕其功于一役,利用一次战役就彻底打垮英法主力,避免陷入和一战时那样的持久消耗战。

曼斯坦因提出:

1、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应放在中翼A集团军群面对的阿登山区,而不是右翼的低地国家。

2、右翼B集团军群可向低地国家率先发起猛烈佯攻,尽量把声势造大,把英法主力吸引在低地国家。

3、中翼A集团军群则以强大的装甲部队担任主要突击力量,巧妙通过地势险峻、被普遍认为装甲部队无法行军的阿登山区。这样既绕过英法主力防守的低地国家防线,又绕过法国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可以直插盟军防守的腹心。

4、之后,这股装甲突击力量直插英法主力的后背,和B集团军群南北夹击,合围并歼灭英法联军。这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打败法国的一条捷径。如下图

文章图片26

如果大家觉得乱,可以看下图:

文章图片27

而要达到上述效果,就必须保证德军装甲坦克能突破阿登山区。

为此,曼斯坦因还特意咨询了“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听说你在一战时就领着一个连队在阿登山区一带混,专门打击法国的散兵游勇,那你说咱们装甲部队能不能通过阿登山区?”

古德里安说:“没问题,不就是多损失几辆坦克吗?咱小胡子老板不差钱”。

完了,曼施坦因便把这个计划拿给古德里安看。

古德里安顿时来了精神,便对曼施坦因说:“小伙子,你太有才啦,不过你在战场见的死人少,胃口有点小了,没有胆量,哪有产量”

接着他又说:“我们突破阿登山区后,不应该只去戳英法联军的腚眼子,那样太小家子气了。我们应该直冲英吉利海峡,把英法联军整个连锅炖了,全部赶到大西洋去”。如下图

文章图片28

六、一波三折,计划终于被采纳

之后,曼施坦因便把这份经过古德里安魔改的计划递交了上去。而他的上级,老帅伦德施泰特对这个计划也很赞赏,就把这份计划递给了他的上级“哼哈二将”。

没想到“哼哈二将”却对这份计划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是曼施坦因的异想天开,再说我们已经为小胡子制定好计划了,你这横插一杠子算是怎么回事?

难道我们总司令、总参谋长的级别是白混的?就数你能了是不是?既然你能,那就别在参谋部待着吹空调了,下连队带兵去吧。

于是,“哼哈二将”就把曼施坦因调到第38步兵军去当军长。没想到此举却因祸得福,此时的希特勒闲来无事,不知道那股风抽住了,非要接见一下新上任的一批军长以资鼓励一下。

文章图片29

于是,曼施坦因趁着这个机会,就把作战计划交给了希特勒。没想到,小胡子对这套天马行空的作战方案惊喜的不得了,“简直像精灵似的理解非常快”。

第二天,希特勒便找来了“哼哈二将”,命令他们以曼施坦因的建议为基础,立即制定一个新的作战计划来。

虽然“哼哈二将”对曼施坦因恨的牙痒痒,但他们怕又会被小胡子狗血淋头的狂喷一通。于是,在希特勒的压力下,“哼哈二将”根据曼施泰因的建议又重新制定了作战计划。

新制定的计划被称为黄色方案3.0,又叫“镰刀闪击”计划。与原有黄的方案相比,德军增加了总体兵力,一共增加到135个师330万人,同时对各部队的配置做了一下调整:如下图

文章图片30

1、C集团军群的配置及任务基本不变,还是牵制和迷惑马奇诺防线内的法军部队。

2、B集团军群将自己的第2集团军调给A集团军群,但他本身的任务基本不变:还是继续朝低地国家荷兰和比利时进攻,只是这次他们变成了助攻,负责吸引英法主力。

3、A集团军群由原先的22个师增加到45个师,下辖四个集团军,第2集团军、第3集团军、第12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还包含了德军的主要装甲突击力量: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

这其中就包括了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他们的任务是由阿登山区突破英法联军的防御,然后渡过马斯河向西进攻,迅速切断英法盟军的退路。

4、德国空军分为两个集群,其中3286架飞机用于支援A集团军群和C集团军群,另有1815架作战飞机、487架运输机和50架滑翔机用于支援B集团军群。

1940年5月10日,天罡破晓,成群的德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进行狂轰滥炸。

紧接着,在从北海到马其诺防线之间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德军地面部队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由此揭开了法国战役的序幕。

关于法国战役是怎么打的?我们下篇再介绍吧。

文章图片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