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图,看懂这家公司

 仇宝廷图书馆 2021-03-14

“出人意料。”

各位读者好,我是villike,很高兴见到各位。

我开通了喜马拉雅,以前文章的音频,我会补录,搜索villike就能找到我。

开始正文前,提醒没看过下面这篇文章的读者,先去看他,因为对你我都很重要。

给我所有读者的一封信

这篇文章,是我“从0开始”分析洋河股份的第7篇文章,在上一篇中(首发于微信公众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我提到:

“那么,洋河在上市以后的表现,真的如我们想象那样光辉耀眼吗?

下一篇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真实的数据,感受光环背后的真实洋河,结果可能会跟读者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我们接着来看。

01

消失的宝藏

看完上一篇文章,现在再回头看,洋河并购双沟时说的这句话,是否更有感觉?

“使公司获得优质生产要素。”

这里有个很关键、也很微妙的问题:这个优质生产要素,是什么呢?

如果是一举获得大量的优质老窖池,就相当于获得了大量“先进的设备”。

但是,如果是获得了一些还不错的基酒,只能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很遗憾,这一点,外界投资者是无法知道的,这也是投资白酒企业有意思的一点:

最值钱的固定资产(窖池),往往在资产负债表上,是看不到的。

窖池,对于浓香型白酒企业,是核心生产资产。

然而,按照会计准则,固定资产需要折旧,酒厂花100万建造的窖池,可能10年时间就归零了。

从今往后,在资产负债表上,就见不到这些窖池了。

然而,它们是越来越值钱的,而且,修缮费用几乎可以忽略。

“重置成本”就更是无稽之谈,谁会把自己几十年的老窖池挖掉,然后“重置”一下?

窖池虽然说不清,但收购双沟带来的基酒增长,是显而易见的:

2009年,洋河存货中的“半成品”(也就是基酒)3.3亿,2010年收购双沟,当年年底,基酒有12亿,增长了3.6倍。

02

奋进的洋河

洋河的管理层优秀,我认为标志之一,就是在认清了方向的前提下,果断、坚定地走下去。

在扩充中高端产能上,他们就是这样做的。

除了一上市,就以闪电般的速度,并购双沟,洋河管理层,同时也在大干快上地扩充洋河的产能。

2009年上市时,募集资金投向,共有4个项目,公司排在最重要的前2个,均与中高端产能有关。

第一个项目,叫名优酒酿造技改项目,计划投资2.7亿,目标是“每年增加名优基酒9,000吨”。

第二个项目,叫名优酒陈化老熟和包装技改项目,计划投资3.9亿,目标是“每年增加中高档白酒15,000吨。”

注意这里的表述,其实真正提高基酒产量的,就是第一个项目。

还有一个关键,这里的“名优基酒”,到底是生产哪个级别白酒的成分呢?

看看洋河披露的《名优酒酿造技术改造工程(二期)可研报告》怎么说:

“中高端白酒产品,是指普通终端(商店、超市或酒店)销售价格在100 元/瓶和300 元/瓶以上的高价位白酒产品。

该项目实施后,每年可为企业自身提供名优基础酒 20000 吨,保证了企业生产中高档商品酒(洋河蓝色经典和洋河大曲系列)原酒的质量。”

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这里的名优基酒,主要是供给蓝色经典系列和洋河大曲系列用的。

换句话说,这里的名优,跟读者们脑海中的“高端酒”不一样,它是相对于以前的敦煌古酿等低端酒来说的。

再说得明白点:

这些“名优基酒”,指的就是我们理解的基酒,并没有“高端”的概念,毕竟蓝色经典也有一两百块的海之蓝,这些酒,恐怕连中端都算不上。

至于用于600元以上真正高端酒的部分,究竟有多大比例,洋河没有披露过,我们也无从得知了,但从“不披露,往往意味着不好看”的角度看,这个比例,肯定不会太大。

除了上市时这两个项目,洋河在随后的几年,密集启动产能扩张项目,公司2011年报提到:

“2011年,是公司发展历史上,也是目前白酒行业内最大规模技改工程的全面开建之年。

洋河、双沟、来安三地规划建设新的酿酒产业园,10月16日,三地新工程同时开工,正式吹响苏酒集团向宏伟目标前进的号角。”

同时,在2011年3月20号,洋河将双沟剩余的一半多股权,也全部买下,从此,双沟成为洋河的全资子公司。

2012年报显示,涉及到产能扩张的项目,正在进行的有4个,按照投入大小排列分别是:

来安基地名优酒酿造技改及配套工程(三期),投入31亿;

3万吨名优酒酿造技改工程,投入16亿;

名优酒酿造技术改造工程(三期),投入13亿;

来安基地25.4万吨陈化老熟项目,投入6亿。

03

尴尬的洋河

洋河这么努力,效果如何呢?

基酒的增长,毋庸置疑,前面分析存货周转速度时,读者们也都看到了,公司的存货,越堆越多。

事实上,公司存货中的“半成品”,也就是基酒,从2009年的3.3亿,一路增长到2019年的118亿,增长36倍,10年的复合增长率43%。

同期,营业收入增长5.8倍,复合增长率19%。

这看起来,实在是有点怪怪的,我们可以换个视角,以对比的方式来看看。

我以下面这张图为基础,给读者们展示洋河这些年的情况。

图片

这张图,蓝色线,是洋河的营收/五粮液的营收,红色线,是洋河的净利润/五粮液的净利润。

前面讲完白酒的“香型”之后,读者们应该知道为什么洋河应该和五粮液比了。

因为,在浓香型白酒中,五粮液是老大,茅台不属于这一类香型,和五粮液相比,更有可比性。

从上面这张图,看洋河的情况,可以分为几个区间:

第一个区间,2006-2009年。

这几年,是上市前洋河高速发展的几年,应该说在2003年,洋河蓝色经典系列面世,洋河开始加速成长。

第二个区间,2010-2012年。

2009年,洋河上市,开启并购双沟、大量扩张产能的3年,在这3年结束时,按照公司2013年报说法:

“酿酒生产量质齐飞,洋河股份成为白酒行业产能规模最大的企业,为公司实现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第三个区间,2013-2015年。

这段时期,中国高端白酒行业,受到“限制三公消费”的一记重击,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占比高的公司,营收利润纷纷萎靡,洋河迎来3年的高光时刻。

第四个区间,2016-至今,洋河的光环褪去,表面看起来,企业仍然在增长,但跟浓香龙头的差距,已经越拉越大。

事实上,2019年,洋河的营收和净利润,相比于五粮液的程度,已经回到了2010年水平。

04

优秀的幻象

这些年,很多投资人对洋河趋之若鹜,普通老百姓说起这家企业,也是竖起大拇指夸赞,可是,这家公司的数据表现,真的有那么好吗?

我们拿实际的数据出来看,以营收为例。

要提醒一下,白酒企业往往有巨大的预收账款,所以,我在计算“真实营收”时,把预收账款的变动情况也考虑了进来。

下面这张图,是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这中国前4名的白酒企业,这些年的真实营收增长速度。

图片

为了方便读者观察,我把洋河的数据标了数字,就是蓝色那条线。

这张图,可能会颠覆很多人对几家企业的看法,以洋河为基准,我们可以观察到几个事情:

忍不住先岔开说一句茅台,各位看红色那条线,是茅台,从来没有负增长过。

而且,不管身边小弟如何上窜下跳,茅台的真实增速,一直是稳如泰山,哪怕是最差的2014年,也是正增长。

接着说以洋河为基准的观察。

第一个,在2013年,五粮液和泸州老窖都被“八项规定”打压地很惨,而洋河居然还维持了正增长,表现可以媲美茅台。

这里面,恐怕主要的原因,是产能扩张后,渠道快速出货的惯性,以及洋河高端酒占比不高,反而“躲过一劫”。

第二个,中国白酒行业,尤其是高端白酒行业的复苏,是从2016年报开始,全面显现的。

但是,从2016年开始,洋河的真实营收增速,在这4家中,实在不怎么好看:

2016年,倒数第一;

2017年,倒数第二;

2018年,倒数第二;

2019年,倒数第一。

这种增长的结果,就是上面和五粮液对比的那张图,2019年,洋河相比于五粮液,已经回到了10年前的水平。

05

溃败

我们再把洋河和五粮液的其他方面,拿出来对比一下,看看洋河的表现如何。

图片

上图是ROE的对比,五粮液落后洋河多年,但是在2016年之后,开始逐步赶上,2019年反超洋河。

读者们可能会奇怪,为什么ROE五粮液一直落后,却能在这几年,一直扩大相对于洋河的营收和利润优势呢?

答案,一方面是下面这个图:

图片

从营收增速来看,自2016年开始,五粮液的营收增速,就开始全面领先于洋河。

另一方面是这个图:

图片

五粮液的分红比率,一直都小于洋河,尤其是2016年开始,基本维持在50%左右,而洋河则一路上升到60%。

各位还记得我的选股第二大指标吗?

关键比率=ROE/分红比率。

ROE高是第一重要的,但同时,低的分红比率,可以让更多收益留在公司享受ROE。

到了这里,洋河的情况,我们已经基本清楚了。

下一篇文章,我将完成对洋河“湿雪长坡”的分析,并给出我对投资洋河的判断。

我们下一篇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