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李笙清《过年(组章)》

 蒋红平诗歌馆 2021-03-14


21世纪散文诗·第68期

过年(组章)

【湖北】李笙清

春运的旋律

当寒风吹黄树上的叶,当雪花沁湿腊梅的梦,一支激情的曲子已被季节的手指拨响,一曲曲,在新年的日历上恣意流淌。

这是春运的旋律,主题是万家团圆的渴望;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支特殊的旋律,千万缕思乡的情绪组合成温馨的音节,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汇聚成一曲雄浑的交响。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在高原与山海之间,在空中、陆地、水上……这支旋律流淌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融进了春运的节拍,汽笛的鸣唱。

这支旋律奏响了过年的序曲,从腊月到正月,从寒冬到开春,让寒风不再寒冷,让雪花变成抒情的诗句,浸染着岁时的风景。

春运是一支迁徙的旋律,火车、飞机、客车、轮船,让每一只候鸟尽情飞翔,让每一个音符都充满活力。

春运是一支欢乐的旋律,对团聚的渴望,对远方的向往,充盈了一路幸福的旅程。

这是中国的旋律,弥漫着亲情,流动着温馨,洋溢着渴盼,唱响了红红火火的中国年,在世界面前,展示出中华民族生动的魅力。

 

回家

一缕清风,穿越春夏秋冬,在父亲的眼波上涨潮。当瑞雪纷飞成冬日的雨水,腊月便弯曲成万家团圆的符号。

一条长路,越过万水千山,在母亲的皱纹里延伸。当梧桐掉光所有的叶子,那个温暖的鸟巢,收藏了游子一年的乡愁。

一份相思,伴着月圆月缺,填满爱人的念叨。毛衣温暖了离别的话语,一针一线,织成一张返乡的车票。

一丝牵挂,随着日出日落,生动了孩子的梦呓。山毛榉一样生长的童年,总是牵引着小鹿乱撞的心房,在孩子的思念中起航。

我是一只乡村候鸟,驮着岁时的风雨,在乡村与都市之间迁徙。

我思念父亲的麦地,母亲的菜园。我思念河流上摆渡的船,和船头上披蓑戴笠的艄公。

回家,回家——只是一杯酒香馥郁的村酿,就溶解了日月星辰,让我的心羽化成一双飞翔的翅膀。

回家,回家——穿过都市的高楼和立交桥,一幅浓郁的乡情画轴,已徐徐展开在返乡路上。

春联

长条形的红纸上,留下浓浓的墨香。那飘逸俊秀的中国字,那或楷或草的书法艺术,那平仄对仗工整的对联,那浸透着新春吉祥的字眼……一年又一年,这暖色的中国春联,在年画的衬托下,在中国古老的笔墨纸砚的烘托下,是那样芳香悠久意味深长。

北风呼啸,雪落无声。时间的齿轮在季节的嬗变中缓缓的运转。一年365个日夜,如一条平稳航行的船,最后停泊在岁末这个宁静的港湾。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这一刻,在城市,在乡村,在高原,在湖畔,在戍边的哨所,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千家万户辞旧迎新,喜庆团圆。这一刻,所有的门楣上都贴上了普天同庆的春联,大红的色彩里流动着对新年风调雨顺的渴望。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中国的新年里,窗花映衬出团圆的喜悦,年画洋溢着新春的吉祥,红红的中国结,映衬出中国春联祥和的主题。

中国的春联,如陈年的酒,芳香四溢;如耐寒的腊梅,在冰雪中开放出报春的花朵。

中国的春联,源远流长,延伸着中国古老的文明,蕴含着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几千年来风采依旧,从未褪色。

过年

风中飘散着腊香的味道,雪遮不住冬日的心事。那个童年堆起的小雪人,似乎还站在草垛的旁边,将我的乡愁唤醒。

回家过年,乡路弯曲了梦中的挂牵。走在熟悉的乡路上,当乳名一次次被乡亲用最温暖的方言呼唤,我将打工的记忆装进行囊,带给炊烟下的故乡。

除夕的鞭炮声不停地炸响,过年了,贴春联,扫庭院,大红的灯笼,挂起一年丰收的渴望。如果唢呐能升高雪夜的温度,那就尽情地吹吧!父母只需要团聚的这一刻,儿女能停下匆匆的步履,多少交织于心的思念,被一杯甜甜的糯米酒稀释。

母亲,我知道过年的感觉,在你日渐苍老的眼神里,很多年了,依然弥漫着团圆的渴望。

父亲,我知道你对年的向往,一直就像村口的老槐树一样挺拔。

过年了,这年味是吉祥的春联,是姐姐巧手剪出的窗花,是大门上“福”字的大红底色,一年又一年,烘托出家的温暖主题。

年夜饭

雪在屋檐上融化滴落,结成黎明的冰凌,当母亲的眼泪在门前淌成冬日的雨线,她守望已久的候鸟终于回到最初的起点。

沿着父母额上的皱纹回家,我不会迷路。

灶膛升温了年的话题,火苗生动了父亲的容颜。长途的疲乏,跋涉的劳顿,都被馥郁的菜香驱散。这一刻,任何话语都显得多余,任由鞭炮炸响户外夜色,一个会心的微笑,才是世间最温暖的语言。

陪父母吃这顿饭的时间,是以年来计算成本。这样的夜晚不需要泪水,最好忽略异乡的风雨,将十二个月积攒的心里话,说上一遍又一遍。

酒杯里盛满祝福,菜香里飘着思念。乡村年夜饭,永远都是那么温馨,就像那碗象征团圆的珍珠圆子,就像火锅里沸腾的汤汁,掺进了多少爱的元素。

哦!乡村年夜饭,就像奶奶的铜手炉,一年年温暖着爷爷总也讲不完的那个老掉牙的童话。乡村的年夜饭,浓缩了三百六十五个渴望,就像除夕悠长的钟声,敲响了乡村年的主题。

拜年

是古老习俗浸泡出来的一坛陈年老酒,在正月里打开,那绵醇可口的酒汁芬芳四溢,醉了风醉了雨,醉出新年其乐融融的好气象。

“拜年了,拜年了!”一声声,吉祥、美好,渗透着淳朴的乡情。邻里之间的和谐,家人之间的亲情,尊老爱幼的美德,在这一刻,都化为声声祝福,融化在一杯新春的浓茶里,香气馥郁,意味深长。

中国式的拜年,这流传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如一道嫁接时空的彩虹。那缤纷盎然的春意,炫目的色彩,温暖的话题,就像一朵朵报春花,盛开在新春的枝头。

中国式拜年,如春潮涌动,如春水荡漾,在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里,镀上了阳光融融的暖色。

红灯笼

仿佛是春风吹艳的朵朵桃花,俏丽地绽放在万户千家;这温暖冬夜的盏盏灯火,照亮了一个火红的元宵。

大红灯笼高高挂,祥瑞喜临千万家。红红的灯笼,红红的中国情结,不分大江南北,不分城市乡村,恣意释放出过年特有的元素。

当元宵的夜空被五彩缤纷的焰火绚烂的照亮,当龙灯、舞狮穿行在大街小巷……一串串鞭炮炸出一年中最动听的交响,一盏盏红红的灯笼开始挂在岁月的屋檐下面。元宵之夜,被灯笼红红的气氛温暖着,流光溢彩,装点着中国年写意的风情。

大的,小的,圆的,方的……中国的灯笼千姿百态;纸的,绸的,绢的,丝的……中国的灯笼,每一只都弥漫着浓浓的年香,每一只都闪烁着祥和的光芒。

宫灯,纱灯,吊灯,灯灯交相辉映;山水,花鸟,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一盏灯笼,可以照亮一方温馨的家园;千万盏灯笼,照亮了一个和谐的世界。在这些灯笼的照射下,人间处处欢声笑语,丰收的喜悦写在人们生动的脸上。

“彩龙兆祥,民阜国强。”中国的灯笼,照亮了1800多年的漫长历程,照亮了中华大地国泰民安喜庆团圆的美好期盼,永远充满暖人的色彩。

作者简介:

李笙清,湖北洪湖人。内刊编辑。在《长江文艺》《小说月刊》《短小说》《少年小说》《家庭》《故事林》《故事世界》《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月报》《杂文月刊》《散文诗》《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晨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广州日报》《中国电视报》等一百余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多篇文章被知名刊物转载、入选进语文试卷等。文章多次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