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放射性脑损伤也会表现出一些临床症状,积极进行早期检查和及时治疗后可尽量帮助患者减轻损伤。 所以,今天小护医生带来的这篇内容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 1 为什么会产生放射性脑损伤? 放疗的辐射会损伤脑内微血管,导致大脑实质细胞的供氧、供血减少。 小胶质细胞是脑组织的“免疫细胞”,是神经系统中主要的免疫防线,放疗可使小胶质细胞功能紊乱或直接将其杀灭,破坏大脑内部免疫环境。 此外,放疗后脑部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加重对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氧化刺激,阻止受损神经细胞的自我修复,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对患者产生的影响。 2 出现放射性脑损伤,有哪些表现? 大多数患者早期出现放射性脑损伤后并没有明显的反应,一般在放疗后复查或出现急性症状时才会发现脑损伤。 根据临床症状及出现时间,放射性脑损伤可分为急性型、早迟发反应型和晚迟发反应型三种分型: # 急性型: 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常发生于放疗开始后数天至数周内。 # 早迟发反应型: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嗜睡、记忆力减退、易怒、兴奋等,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脑干脑炎,常发生于放疗结束后1-6个月内。 # 晚迟发反应型: 即晚发性放射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认知能力降低、内分泌功能障碍、脑萎缩等,严重者可出现痴呆或死亡。 这一类型是放射性脑损伤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一般出现在放疗结束6个月以后,约有70%的患者在放疗后2年内出现症状。 3 放射性脑损伤可以恢复吗? 一般来说,急性型和早迟发反应型经过积极治疗,症状基本可以恢复,对大脑产生的损伤通常也是可逆的。 晚迟发反应型一般出现时间较晚,对大脑损伤已经形成,因此对脑部的损伤通常已经难以恢复。 4 出现症状后如何诊断放射性脑损伤? 目前,MRI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影像检查是早期监测的主要方式。 放射性脑损伤早期和轻症患者做头颅CT一般没有阳性表现,所以CT常常用于晚迟发反应型患者的急诊检查。 *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流程图(图源放射性脑损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DWI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MRS 院磁共振波谱成像 *DTI 扩散张量成像 *PWI 磁共振灌注成像 *PET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术 5 ![]() 出现放射性脑损伤如何治疗? 一般来说,放射性脑损伤病程相对较长,很多患者可能会出现病情反复或持续加重。 因此,治疗放射性脑损伤一定要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定期复诊,防治相关并发症,并坚持康复锻炼。 1. 药物治疗 早期放射性脑损伤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激素可快速缓解并抑制炎症反应,恢复血脑屏障功能。 ![]() 但是,激素治疗仅仅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长期使用不良反应较多,因此激素用药方案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 贝伐珠单抗可阻止炎症反应,缓解脑部水肿,目前还有研究表示,贝伐珠单抗能够与放化疗协同工作,防止脑组织辐射坏死,甚至修复受损的血脑屏障。不过,使用贝伐珠单抗时还要注意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例如高血压、出血、动脉栓塞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及其他相关指标,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对症治疗或停药。 ![]() 另外,临床中常用的自由基清除剂(如依达拉奉等),对治疗放射性脑损伤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病灶大小。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起到保护脑组织、修复脑部微血管的作用,因此急性期常配合其他治疗一起使用。 2. 高压氧治疗 前面我们说过,放疗产生的辐射会破坏脑内血管结构和功能,导致供氧不足而出现脑损伤。 高压氧疗可增加对大脑的供氧,改善脑血管的痉挛状态,平衡脑血流量;同时,氧疗可减少组织液渗出,缓解脑组织水肿。 ![]() 这一治疗方式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适合急性期患者。但是也需要注意防范不良反应,包括耳鸣、耳痛、癫痫以及肿瘤进展风险增加。 因此在做高压氧疗之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综合情况及风险,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马上终止治疗。 3.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放射性脑损伤治疗策略中的最后一步,可用于发展迅速的脑损伤病灶、药物治疗效果差、占位效应明显、颅内高压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的患者。 6 ![]() 放射性脑损伤可以预防吗? 通过调整放疗方案可尽量预防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 放疗技术、方案、剂量、照射面积均与放射性脑损伤密切相关。目前放疗技术发展迅速,就拿临床常用且较为先进的适形调强放疗来说,这项技术可保证大脑或各个照射区域的放疗剂量,同时降低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 ![]() 另外,个体差异也会影响脑损伤的发生。例如年老患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对放射损伤更加敏感。 所以,准备进行放疗前,家属及患者可与放射科医生多多沟通,及时反馈放疗后反应以便医生做出调整,个体化治疗方案更有利于预防放射性脑损伤。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对放射性脑损伤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呢? 小护医生为大家圈出本文的重点笔记: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定期复诊,防治相关并发症,坚持康复锻炼。希望各位病友及家属通过这篇文章能有所收获,遇到放射性脑损伤,我们不迷茫! 参考文献 1. 放射性脑损伤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与进展.马龙,陈绍水 2. 放射性脑损伤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研究进展.贾庆明,罗海清等 3. 放射性脑损伤机制与防治方法研究进展.杨海玉,郭娇等 4.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脑与脊髓损害专业委员会. 放射性脑损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