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虚构文学」郑天虎丨回家的路

 谭文峰sdqtneyj 2021-03-15

作者简

郑天虎,稷山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稷山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枣花》报主编。先后在《人民日报》《山西日报》《运城日报》《河东文学》等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千余篇、数百万字,出版有《乡音乡情》《摘下满天星》两本书,主编了《沧桑稷山》《行走稷山》《农祖文化》《创业故事》等书籍十余本。

文学

回家的路


作者:郑天虎

这条路,王栋记不清走多少回了。
以前是骑自行车,后来是骑摩托车,到现在开上了私家车,每年都要走上几百趟。


王栋是个乡村医生,在稷山县桐上村卫生所已经十多年了。每天从县城到卫生所,都是这条再熟悉不过的路,稷峰街——大佛路——贾峪村——右拐弯——再拐弯,就到桐上村了,全长十公里。进药、培训、进修、回家,甚至陪病人到医院看病等。然而,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一个多月时间,在这条路上走了才寥寥的几回。
妻子埋怨,孩子埋怨,父母埋怨。
其实,王栋何尝不想多走上几回啊!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使他经常待在村卫生所或村口,天天值班,消毒、测体温、登记、取药等等。
今年刚过不惑之年的王栋,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全科医师执业证。先是在贾峪村开了个诊所,后来又到桐上村卫生所,算了算,从事乡村医生都快二十年了吧。
当一名称职的乡村医生,人品要好,医术要高,态度最关键。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黑夜,下雨还是下雪,都要随叫随到。有时一晚上能出诊数次,一夜睡不成觉,有时刚端上饭碗,就被病人和家属叫去,但王栋从没有怨言。记得一个冬天,在贾峪村诊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深夜两点多钟高烧不止,由于病情严重,王栋要家属迅速转到县人民医院就诊,他来不及穿衣服,乘坐救护车与家属一同到医院,忙上忙下,跑前跑后。钱不够,他掏出自己身上的500元,给老人交了住院费,之后,又守在床边三个多小时,使老人转危为安。

    类似这样的例子,王栋记不清有多少次。三年后,他到相邻的桐上村卫生所工作,贾峪村的数百名群众,对他恋恋不舍。有的送鸡蛋,有的送水果,有的送包子、煎饼,一名村干部拉着他的手说,不能不去吗?有什么困难我们帮你解决,只要你留在贾峪村,什么条件都答应!

到桐上村卫生所的十多年时间,王栋深深的融入到该村了。谁家里有红白喜事,他是必须到场;谁家里生了小孩、盖了新房,他一定前去祝贺。时间一长,村民们都把他当作了朋友,没病时也要到卫生所拉拉家常,干完农活也常过来聊聊天。而他呢,给人看病,不管有钱没钱,不管干部还是群众,都一视同仁,视为亲人。
去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村里有个独居老人病了。王栋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到其家里,又是打针又是喂药,得知老人晚上没有吃饭,他从家里拿来鸡蛋给老人荷包上。第二天,又开上自己的私家车,带老人到医院进行了全面检查。老人感动的拉着他的手说:你比我的亲人还亲啊!
今年春节来临之际,新冠肺炎疫情在华夏大地肆虐。作为一名乡村医生,王栋首当其冲,不畏不惧,在村民们都闭门不出的路上“逆行”,用脚步丈量村民的“生命防线”,即当返乡(从外地回来的村民)排查员,又当健康管理员,还是防疫宣传员。每天在微信群里给村民们讲解疫情防控知识,指导乡亲们如何消毒,配合村委会对返乡人员进行体温监测、隔离,在村口设卡处执勤、登记、量体温等。

王栋与大多数村医一样,是战“疫”火线上的中流砥柱,是乡村挺起健康的脊梁。疫情没能阻挡住他走家串户的脚步,反而激起他逆行而上的担当和勇气。
回自己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但他与乡亲们的家越来越近!
(责任编辑:杨志强)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总 策 划: 周   博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