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情急迫,一名旅长却不合时宜地喝酒,被首长撞见后反而升了职

 史说新域 2021-03-15

1946年5月初,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第四纵队一部分兵力,在辽宁本溪一带英勇抗击来犯的国民党部队,就这是名垂军史的“三保本溪”。

这一战我军取得了歼敌二千余人的战绩,但由于敌我双方众寡悬殊,兵力不足的四纵按照上级指示,主动从本溪市区撤了出来。

就在部队撤离本溪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军一位旅长因为一个“不合时宜”的举动,被上司一眼相中,竟得到提拔重用。

撤退命令下达后,也正是敌人即将再度大举进犯之时,城外枪炮声大作,四纵将士排着整齐的队列,有条不紊地向本溪城外转移。

副司令员胡奇才临行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本溪是我军好不容易才打下来的,他当然舍不得离开,可是军令如山,势在必行。

骑着马出城时,胡奇才抬起头来,向城门上看了一眼,却发现了一个很不寻常的场景——一个看似干部模样的人,手持一个小酒壶,正端坐在城头仰脖痛饮。

此人气定神闲的举动,无疑与众多表情凝重、快步出城的将士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从此人手中的壶和喝完咂嘴的动作来看,胡奇才断定他喝的是酒而不是水。

“这是哪个不要命的家伙?”胡奇才顿时火冒三丈,“大敌当前、战事吃紧之时,部队都快转移完了,此人竟旁若无人、不合时宜地喝起酒来,就不怕招来敌人的枪炮吗?真是胡闹!”

他马上勒住缰绳下了马,气冲冲地往城门上跑去。

走到此人面前一看,胡奇才认出来了,他并非等闲之辈,而是四纵十一旅旅长李福泽。

李福泽出生在山东昌邑一个富豪之家,他的父亲在山东兴办了很多实业,是青岛啤酒、张裕葡萄酒厂等企业的股东。

非常难得的是,家境的优越并未让李福泽成为纨袴子弟,反而造就了一位品学兼优的青年,他完全凭自己的实力考进复旦大学,修读经济学。

在校期间,李福泽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抗日救国的学生运动。

抗战全面爆发后,李福汉愤而投笔从戎,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短短几年间就升任八路军旅长。

李福泽有文化、有头脑、会打仗、善带兵,深受首长们器重。

但他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养成了爱喝酒的习惯,走到哪里都随身揣一个小酒壶,有事没事都喝上几口。

有意思的是,李福泽还喜欢在打仗时喝酒,每当战场上形势紧张时,他咕嘟咕嘟喝上几口酒之后,就如同电池重新充满了电,马上变得精神振奋、动力十足,指挥作战就更得心应手。

此时本溪城外枪炮声越来越近,军情越来越急迫,而部队又必须尽快从城内撤出,气氛无疑是极其紧张的。

这时李福泽又情不自禁地从腰间掏出那个小酒壶,旁若无人地昂首痛饮起来。

“李福泽,原来是你小子!你这是在干啥?”胡奇才冲到他面前,大声责问道。

李福泽擦了擦嘴,赶紧立正:“报告首长,我在喝酒!”

胡奇才皱着眉头又问:“你们旅都转移完了没有?”

“都转移完了!”

“辎重和伤员呢?”

“都撤出去了!”

胡奇才这才松开眉头,接着说道:“你小子还真是嗜酒如命啊,都这工夫了,还在这过瘾呢!”

李福泽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小饮怡情嘛!”

就在这时,十几米外传来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原来是城墙被敌人的炮弹炸出了一道口子。

“赶紧撤!”胡奇才似怒非怒地说道,“打完仗再喝酒也不迟嘛!”

“是!”李福泽笑了笑,随即转身离去。

按理来说,李福泽在这个时候喝酒多多少少有些不合时宜,胡奇才也的确批评了他几句,却并没有真的生气,反而心中暗喜。

原因就在于,胡奇才从这件小事看出李福泽的过人之处,那就是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大将之风。

也正是由于这次巧遇,使得胡奇才记住了李福泽这员难得的将才,他决定对其予以提拔重用。

没过多久,胡奇才由原来的东北民主联军四纵副司令员升任正司令员。有趣的是,他上任之后所做出的第一个人事调整,就是任命李福泽为纵队参谋长。

李福泽没有辜负胡奇才的期望,果然成为四纵的“首席智囊”,出奇谋,划良策,后来又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5年我军大授衔时,胡、李两将分别被授予中将和少将军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