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布指知寸,布手知尺”,一尺,你知道在不同时期是多长吗﹖

 我的城和我的客 2021-03-15

在没有发明尺子的时候,人们是什么来测量长度呢﹖古人很聪明,想出了很多办法,其中最方便、最实用的办法,就是用身体的一部分来做测量工具,比如长的距离用脚走一走、短的距离用手量一量马上就知道了!

用身体丈量的方法:

一、是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的距离称作1尺,约是现在的20厘米长度,比今天的1尺(1/3米,33.3厘米)要短,用来测量比较短的距离。

二、是成人一臂向外伸开的距离称为1庹(tuǒ),利用这种测量方法,可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一般一庹和身高差不多,约合五尺。在平常的估计中,估长用庹。

三、“寻”也是古代的长度单位。《说文解字·寸部》:“度人之两倍为寻,八尺也。”这是说“寻”相当于一个人两臂张开所示的长度。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说:“度(测量)广四寻,度深四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寻、仞皆以两臂度之。”

由于“寻”是人的两臂张开的长度,人两臂张开时,看上去像有所期待,因此“寻”引申为探究、研究、追寻等意思。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寻所以度物,故揣度以求物谓之寻。”

另外用脚丈量的方法:

一步: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一般来说,我们行走的时候步距是相对稳定的,知道自己的步距,就可以测量一些在地面的物体。

一脚:我们在穿鞋的时候要根据脚的大小来购买合适的鞋子,同一双鞋,鞋码是固定的,知道鞋的长度后,我们可以利用前后相接的方式进行测量。

一拳:我们还可以利用握拳后拳头的宽度来进行测量。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古人用身体丈量的方法越来越不适应了,更有些不准确,于是,就出现了用木板、骨片、竹片及金属板等制成的固定尺,但这些尺的尺度与我们现在的市尺长度是不相等的。

我国古代带有刻度的尺子叫“矩”,相传矩(尺子)上所划分的格,是鲁班所创,鲁班的另一发明是能正确画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称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规则的。

孟子说“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鲁班对统一尺寸标准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一尺长短都不同。最短的是商代,一尺等于今天的16.95厘米,也就是大约17厘米,最长的在宋元时期,一尺等于今天的31.68厘米,大约32厘米。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一节定为“1寸”。

英国政府则以女工的脚作为标准,把它的长度定为一“尺”,再按这个标准单位制作一定长度的木条或者金属条,作为大家通用的度量工具。所以,直到今天,英语中的“尺”还是“脚”的意思。

1978年,法国规定:以地球北极与南极之间相距长度的千万分之一为一米。这项规定经过推广,现已作为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

本来我国采用市制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用丈、尺、寸,重量单位用斤、两、钱,面积单位用亩等,这些单位在1990年已废除。现在法定计量单位和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便于国际交流。

古人“布指知寸,布手知尺”,一尺,你知道在不同时期是多长吗﹖下面我来告诉大家,在古代,不同的时期,一尺长短也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战国时,一尺约22.12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天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天31.1cm。

 

相传在舜帝时代,洪水泛滥,舜派大禹专职治水,经过多年的努力,洪水终于退去。在这次大规模的治水工程中,大禹确定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制造了统一的测量工具——尺。这把尺是中华大地上第一件具有权威性的长度标准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夏商周时期关于尺度的记载多有论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丈”下云“十尺也”,注曰:“周制八寸为尺,人长八尺,故曰丈夫。”蔡邕《独断》卷上云:“夏……十寸为尺”“殷……九寸为尺”“周……八寸为尺”。也有人根据一些文献和材料考证,西周时八寸为尺属小尺,以咫为单位,十寸为尺是大尺。

除了文献多有记载外,在河南省安阳殷墟也出土有两把牙尺和一把骨尺,这三把尺子属于我国目前最早的测长工具。其中骨尺长17厘米、尺面刻十寸,牙尺分别是15.78厘米、15.8厘米,尺面刻十寸,每寸刻十分。战国时期尺子质地有铜、骨、木等,数量也较少,共有五把,这些尺子经过计算后,一尺合22厘米至24厘米之间。就目前资料来看,战国每尺仍沿用23.1厘米。

西汉时期的尺子历经科学考古发掘的只有十把,有铜、木、竹、骨、铁等质地,其中竹、木尺制作简陋,仅仅刻有寸而无分,各寸格之间也不相等。在这些尺子中,有八把尺子长度在23厘米至23.2厘米之间,与秦尺23.1厘米并没太大差距,这也印证了汉承秦制之说,因此西汉的尺子长度为23.1厘米。

新莽时期测量长度的工具,现在只有两把卡尺和一把铜丈。经过学者对卡尺和铜丈的分析,得出这一时期的一尺长度仍是23.1厘米。

东汉时期的尺子共有八十五把,其中经过科学发掘的有五十一把。这五十一把尺子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鸟兽纹铜尺,第二类是几何纹铜尺,第三类是骨尺、牙尺。虽说尺子质地不同,纹饰不同,每把尺子的长度也不尽相同,但是所有尺子的长度平均之后可以得知东汉一尺的长度是23.5厘米,比西汉和新莽时期略有增长。

古人“布指知寸,布手知尺”,一尺,你知道在不同时期是多长吗﹖已经知道了,历史在发展,一尺也在发生变化,通过考古发现,不同时期的一尺长度也在发生改变,有时变短了,有时变长了,这也反过来说明当时社会的情况,人民生活是否坎坷﹖因为身材的高矮直接体现了一尺长度!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1.3.11.11:4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