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里仁大义

 古典读书治学 2021-03-15


里仁篇居于论语第四篇,是君子如何在一个礼崩乐坏的世道里修身成仁的。大环境不好,搞好小环境。由小环境影响大环境。个人与小环境的关系,也是这样的一种互动。里仁,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选择好的居住环境,有仁者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接受熏陶,以及相与为友;第二层是仁时时放在内心里面,就是明明德;第三层,就是在人与人之间,仁性灌注于其间。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居住处有仁德的人,是一件美好的事。如果选择住处的时候,没有这样的一个准则,怎么能成为智慧呢。

  • 选择好的人文环境,成长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

  • 现在有些怀孕母亲选择听经典这样的一种胎教方式,也就是这种“里仁为美”的延展。

  • 还有一点观察,就是现在兴起读经热,其中的一个初心,就在于给孩子营造一个“里仁为美”的成长环境。这是现代人的智慧。

  • 里仁,居住环境的仁德之性还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内在能有保有仁德,仁在心内。这样的一种里仁才是真的仁德。这样的美,才真,恒久。所以对纯读经是要不断地反思。

  • 择,是一个不断地过程。孟母三迁,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近于学宫,就是一种好的择。三是虚指,是多次。最后迁到学宫,算是择处仁。

  • 让孩子远离电视机、电脑、手机游戏,多看书,读经典,就是择处仁。

  • 这一章对经典教育来说,太重要了。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不仁者,就是没有仁德的人。约,一说是贫约,一说是约为礼。两种说法都好。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就处于贫约里,也不能久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智慧的人,能够发挥仁德的用处。

  •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把“知者”理解为小聪明是小聪明式的理解。“利仁”也是必须的。德与智是不能分开的。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仁者,见到良善的人就很喜欢,遇到奸恶的人就厌恶。很分明,做个好好先生容易,做个讲原则讲真话不畏权贵的人不那么容易。只能“能好人”,那就是个小人儒,“能好人也能恶人”,这才是君子儒。

  • 唯字,厉害了。知者可以做得到吗?知者可以做得到,但是知者是水,不会这么分明。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如果能志于仁,没有坏处。

  • 志于仁,也就能“择处仁”,所以也就无恶。避免了被“不仁之人”嫌恶,受到他们的伤害。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这讲的就是“里仁”,君子内在有仁德。有仁德,凡事行正道。没有仁德,君子的名声那是虚妄的。君子即便是在“吃一顿饭”这么短的时间也不会违仁。匆忙的时候也不会,居无定所流离的时候也不会违仁。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谈好认者和恶不仁者。恶不仁,就与不仁拉开了距离。仁者是时刻处在仁里。那种时而仁时而不仁的人,我没有见过。

  • 极高明,仁的高度。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 人的自私本性,为自己,为自己的小团体。发现自己的自私,就能接触到内在的仁德了。

  • 观过,看到他人的过错。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也是进学的途径,成仁的途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仁之美,感受到了,了无遗憾了。是很艺术的表达,诗性的表达。

  • 论语中,这是很美的一句,有很大的文学价值。仁德的味道,真好。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读书人有志于仁道,但是对吃粗粮、穿破衣服感到耻辱,这种人没有什么好说的呢!十足的嫌恶。这就是能恶人。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君子之道,不是有现成规定的,也不是规定不要那么做,而是以“道义”为标准。道义就是内心怀德,时时刻刻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怀,就是心里装的是什么。德,就是仁德。土,就是吃的用的一类的。刑,就是法度,惠,就是利益。你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注不一样,人生境界也不一样。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求不得苦,利益相争结怨。宫廷斗争,办公司政治,争夺家产。时时刻刻在上演。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 能让,不争。就是心怀仁德。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 立,孔子三十而立。十五岁至于学,立什么呢?立在仁道里。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吾道一以贯之,“道”就是仁道。“一”是个整体,不可分割的。“贯”,那些看似分割的,其实是贯串的,还是整体。

  • 那个整体就是忠恕,就是忠于心,恕于人。就是里仁,择处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喻,内心明了的东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这就是内心之喻义的表现,通透啊,敏感啊。时时刻刻在学中,在完善中。三人行之学。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就是持守恭敬,真心的恭敬。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言孝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言内心之诚,仁德在其中,而非伪君子。

  • 不是因为父亲的威严,也不是作为儿子就得这样,而是明明德。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言孝,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日。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言君子之信。内心纯粹得操守。

  • 仁德在其中,是一盏明灯,照亮自己。一丁点不好,伪善,违心都清清楚楚。光明的心性,就有了诚,有了敏感。所以是“戒慎恐惧”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 约之以礼。言礼。礼就是仁德的外显。还是里仁。又把自己放在邻里这样的一个人与人的关系中,注意生活里的小事。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身教重于言教

  • 君子的德性,踏实实在。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对于仁者,那是有朋至远方来。他人会“择处仁”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这是里仁篇的大义。应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