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邦者下流,谦下为上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61

 古典读书治学 2021-03-15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pìn),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mǔ),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pìn),天下之交也。

下流,就是不居上,就是谦卑,虽然有着强大的实力,却不以力凌人,这样让小国心悦诚服。这样的大国,能成为小国的归依。

牝,溪谷。因为其处下,是众流之所归,若万川归海,在于其处于低下,谦卑,能容。“交”,交汇处,天下之交就是大海。具有广阔的容纳性。

大邦者下流,那么“大人者下流”,亦是同理。老子前面也说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牝恒以静胜牡(mǔ),以静为下。

雌性的鸟或兽常常以其娴静,吸引雄性的鸟兽,因为娴静具有谦下的特色。

静以制动,柔以克刚。上章也讲了“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静之法。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孟子和老子的思路一致。但是呢,孟子有些理想化的想法就是,“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就能让天下诚服,就能王天下。而老子时代,以及孟子时代,已经没有这个条件了,一个小国不大可能通过施行仁政,成为天下的共主了。老子看清了这个现实,孟子看清了,但是拒不接受这样的现实。所以老子能清晰确定大国与小国的关系,有主有从,但是依然能平等对待。而孟子呢,如果小国行仁政,小国是可以翻身做主的,是可以让成为天下之共主的。孟子在滕国推行仁政,存的就是这个想法,最终希望还是落空了。我们反过来再想,孟子能发出这样的话,在当时那个时代,可谓是一声惊雷啊,这就是不一样的声音。孟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儒者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孟子能被后人尊为亚圣,绝对是有其道理的。

你能说近代中国,从井冈山那么一小块根据地,到瑞金根据地,再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再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步步取得天下,没有孟子的这种王道思想和大无畏精神,是走不到这一步的。但是呢,光靠孟子是不够了,还要靠枪杆子,枪杆子出政权,这是内强。近代的马列思想,是通于天下为公的思想的。而单靠老子的这种顺道思想,很多时候,又是走不出开创时期的困境的。但是呢,你看红军在整个的突围过程,又体现了老子之道。对天下百姓的态度,也是符合老子的思想的。

老子的思想,那是在有利条件乃至于不利条件都可以用的。老子并不是把希望放在未来,而是当下就可以去做到的。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下以取,这是大国之下法,放低姿态,以德服人。下而取,这是小国之下法,小国有德,自然而然地让大国信服,尊重。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兼畜”,一并来养育。

我们这个畜字很有意思啦,前面不是讲过嘛“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这个畜,就是养育,有着真诚的用心之道啊。大国保护小国,向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小国。而小国呢,你对待人家大国,你不能什么都觉得是应得的,那是大国的责任啊。大国对自己好,自己要有回报,要感恩,要敬重大国,这是相互的。中国的天下朝贡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带着亲情的关系,相互交心,相互信任。

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这样大国、小国各得其所,相安无事,甚至相亲相爱,是一家人。所以,大者要做到谦下、处下。禅宗有一句“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样呈现出的,就是泰卦,就是真正的谦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