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道与仁政

 国学话乾坤 2020-08-16

“王道”与“仁政”,是儒家所主张的政治理念,“王道”就是圣王之道,是符合仁义准则的治国之道,而“仁政”,是将仁义作为基本的政治观念治理国家,“仁政”是“王道”在政治措施上的具体实现,而“王道”是“仁政”的思想内涵。

这关系,感觉到了庄子“内圣外王”观点的余波威力。

“王道”的概念发端于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进行了明确阐述。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这句话言简意赅,指出了仁与道的基本关系。孟子在谒见梁惠王的时候,具体地阐述了自己的“王道”理想:“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么长的文言,读者你好像懂了,但是又蒙了一圈,对吧。

“王道”是孟子极力提倡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可是在孟子所生活的时代,通行于世的却是与“王道”截然相反的“霸道”。

好像现在米国,强买强卖,抬胳膊亮肌肉,感觉若有所悟……

“霸道”,也就是凭借武力、刑法和权势对外征伐和对内管理的政治思想,这是法家积极主张的施政理念。战国中后期,各国政治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还记载:“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此处夸张了),莫能用。”这都表明当时孔孟所主张的“王道”与“仁政”的理想是屡屡碰壁,不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

小结:仁政不易,王道沧桑,霸道酸爽,天下之势,利益平衡,终究都绕不过岁月的洪流,顺势而动,民心所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