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自杀为什么越来越频繁?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充满秘密”的他们

 谢耳朵馆长 2021-03-15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你觉得自己周围的学生自杀现象频繁吗?
如果频繁,那么问题最可能出在哪里?家庭与学校乃至社会应该进行何种反思和改进呢?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与未来,辛苦养大的孩子尚未成年,就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种人间惨剧,无论是亲历者,还是旁观者,都不忍直视。
一个尚未绽放开来的未成年孩子,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对成年人来说,宛如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记耳光,不仅是在告诉父母:你们对孩子的抚养,可能仅仅停留在了外在身体和物质条件等浅层次照顾与抚育上,而从未走进过孩子的内心,和他/她的精神世界,从未去了解一个逐渐成长并开始拥有自我人格的“人”,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这记耳光,也不仅仅是对父母的责罚,更是对学校与社会的拷问:
作为培育人才的学校,是否真正实现了育人、树德的功能和责任?是否在一个稚嫩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在他/她感到困惑与痛苦时,在他/她因为一点小事而淤积、堵塞时,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进而展开有效的开解与帮助?
对社会大环境来说,稚嫩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到逐渐成长,根本无法逃避并深浸其中。
我们的社会是否在正确引导孩子时,做到了价值观正确、行为德行为准的要求呢?
显然,很多时候,社会上的很多现象在孩子眼里是变形的,甚至是与学校灌输给他们的准则相违背的。
当这种矛盾交错出现在孩子的世界里时,他/她可能无法做出良好的判断,进而在思维和行动上陷入死胡同,轻则影响性格交往,重则轻生自杀。
当一个孩子选择自杀,原因首先来自家庭内部,其实来自外界。而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家校协同机制是无效还是失效?

选择自杀的孩子,往往不是那种性格大大咧咧、凡事放得很开的粗放型孩子。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们在学业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学习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没有好的收入。没有好的收入,你的人生就会变成一个失败者,会很潦倒,会被人压迫,会过得非常窒息……
相信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洗脑时,一直都在用着“读书决定人生”的思维逻辑。
这思路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对于孩子来说,未免过于残忍:在孩子还没有发现到世界的广博与人生的浩瀚时,就已经被限制在了这一条拥挤而逼仄的人生赛道上,似乎除了这一条路这一种可能,人生和眼下,再也没有其他路可走。
而一旦这一条路没走好,那就是人生的提前失败,不仅自己是个废物,还连带连累了父母。

活着,就成为一种可耻的存在,是对父母的亏欠,成为学校老师和同学嘲讽的对象,成为社会的废人……
据报道,多数选择自杀的孩子,学习压力过大进而崩溃绝望是主要的原因。
他们会因为一次考试跌出心理承受的排名而跳楼自杀,会因为同学的嘲讽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还会因为感觉到愧对父母,无地自容,而选择以死亡的方式,来了结这种羞愧,以自己离开人世的方式告诉父母:我努力了,但是我真的做不到也始终做不好,请不要怪我
很多父母,也是在孩子猝然离开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只顾着灌输孩子学习的责任与目的,却从未去细致耐心地给孩子讲解过:一个人要有自我认同,哪怕眼前的事情我们没有做好,也永远不要丧失信心。
因为,找对方法比下笨功夫有效得多。
历史上很多名人,最初也没有走在成功的路上,也并非被鲜花一路簇拥而来,而是与你一样经历过种种失败与磨难的考验,却始终坚持下来之后,才赢得了自我的胜利与成就。
即使在与同学的竞争中处于低位,我们也不要只顾着急,而要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并努力放大这种长处,让自身优势带给自己自信,让我们自我确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最终都会走通这条人生路,前提条件只是,我们自己不自我贬斥,不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
可惜,这些苦口婆心的话,并没有出现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
只有当面对孩子冰冷的遗体,面对孩子手写的“我真的学不动了”的遗书时,中年父母们才痛不欲生嚎啕大哭,后悔也拉不回孩子的笑容与鲜活的生命。
此时,中年父母们才会从忙碌而惯性生活中醒悟过来:原本应该在孩子受到挫折、没有考好、情绪低落时说的那些暖心而开解心扉的话,自己当时只是以工作忙为借口抛诸脑后,并以成绩为由,任由自己的情绪雨点般疯狂地发泄到孩子的身上。
却从未想过,并不是孩子自己不想学好,而只是他缺乏有效的开导,始终找不到正确的路,从而最终在绝望中走上了绝路。
心理学家曾经有一个观点,人们之所以不听从指导,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听,而是他们并没有从号令人那里,得到正确的方向,所以不知道要怎么做。
同样道理,当孩子出现逆反,不愿意执行和做学习上该做的事情时,按照他们的年龄与心智而言,并非真正在反叛,而是实实在在不理解和不明白,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指标,老师的要求。

家长与老师,乃至社会,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孩子太任性,不服管。仅仅从表面上的功夫和行动,去理解一个心智与理解能力都欠佳的未成年人。
很多时候,成年人似乎是在用自己的冷漠和自以为是,逼死了一个原本并不怎么倔强执拗的孩子。原因只是因为:在孩子面前,我们成年人永远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因为我们比孩子年长,有更多社会经验。孩子理所当然应该理解并消化掉这些经验。
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心理和精神成长,不仅需要正确引导与开解,还需要时间里的各种实践。
这些自我实践外加父母的从旁教导,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人生路上的风雨,知道对错。
而这种人格上的健全与成长,原本应该是父母和家长、社会最应该重视并施以具体行动的。可惜,我们总是在失去一条鲜活的生命之后,才开始醒悟。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urns, D. D.(1999). The feeling good handbook, Rev. Plume/Penguin Book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