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迹】子路问津处:滔滔天下,丘不与易(下)韦力撰

 真友书屋 2021-03-16

虽然孔子最终没能得到公正的施展机会,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孔子还是努力地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思想贡献于社会。这显然是一种有责任心的表现,这样的人应该大力表彰,而不是来嘲讽讥笑,甚至批判他。

对于《论语·微子》中的这段话,后世有较大争议者,则是子路问津的那个津字,指的是具体哪个渡口,按照汉代郑玄在注中所言:“津,济渡处也”,他引把津字做字面解释,说津就是渡口,但究竟是哪个渡口,看来郑玄也不清楚。

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就存在多个子路问津处。而今有武汉新洲、山东鱼台桀溺里、河南柘城县刘家沟、河南叶县子路问津处、河南新蔡观津乡等多个说法。究竟哪个是正确的,每个地方的学者几乎都写出论文来论证己处为真他处为伪,比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的柏俊才先生所撰《“子路问津”处在今武汉新洲考》一文,题目代表观点,该文中引用了《括地志》中的所言:“黄城山,俗名(苦)莱山,在许州叶县西南二十五里。《圣贤冢墓记》云:'黄城山即长沮、桀溺耕处,下有东流水,则子路问津处处也。’”接着又考证黄城山究竟在哪里,而后指出这种认定方式之讹。

关于子路问津处在武汉新洲的证据,柏俊才在文中引用了如下文献所载:

《大清一统志》云:“问津书院,在黄冈县治北九十里。”

《湖广通志》云:“孔子河在县北九十里,孔子山前,昔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弘治黄州府志》云:“问津书院在县北九十里孔子河,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过此。士人尝掘地得石刻,有'子路问津处’五字。”

既然有这些记载,所以我最早把它列为了子路问津处,关于问津处的遗迹,皮明庥主编的《武汉通史·秦汉至隋唐卷 》中称:“公元前164年,汉文帝立刘安为淮南王,立都六安,邾县为属(邾县即今武汉市新洲区)。约在公元前164一前122年间,当地庶民在孔子山附近耕地时掘出一块石碑。碑上刻有'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大字,字体为秦隶。为纪此事,淮南王刘安命在发掘地建一亭,将石碑立于亭内,同时,在孔子山旁孔子河滨修建孔子庙,设私学(即问津书院前身)。”

我从网上查得子路问津处的那块石碑现藏于该地问津书院内,2012年4月13日,我在湖北寻访,原想打车到这里,然今日运气不佳,一直没能拦下出租车。反而有一辆电动三轮车停到了我的面前,我告诉三轮车主几个去处,他满口答应。行驶过一段后我发觉真的太慢了,我问车主能够开快点,他反问我怕不怕翻车。看来三个轮子是不如四个轮子安稳。驶出一段路后,看到路边停着一辆空出租车,我果断请三轮车主停车,结账后乘上了那辆出租车前往该地。

进入新洲境内不远,看到了问津书院指示牌,拐入小径后,看到一尊孔子铜像,像旁边还立着“问津书院修复问津广场建设效果图”。看来这里正在扩建中,来到书院门前时,果然比预想的小很多。

走入正殿,看到了里面供奉的孔子,大殿旁还有仲子祠,里面是子路的塑像。相对的一侧则是隐士祠,里面有长沮、桀溺的牌位。这两位隐士坚决不告诉子路渡口在哪里,而今却把他们供在此处,不知道孔子愿不愿意。但是按照明代邹元标在《问津书院碑记》中说:“余尝谓长沮接舆荷蒉者,皆深知夫子一以凤称,一以有心,叹一以知津许。长沮之知夫子可知,特其道不同,故不相为谋耳!”

至少邹元标认为长沮、桀溺等隐者在心里知道孔子是一位有情怀的智者,但是隐者的思想与孔子不同,所以他们才有意说那样的话。如果这种解释不错的话,其实长沮、桀溺恐怕也不愿意陪在孔子像旁。

然我来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看那块出土的古碑,在参观过程中遇到一位管理者,我问他该碑在哪里,他上下打量了我一番,先问我从哪里来,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我一一据实交待,看来我的回答令其满意,于是他给我打开一间陈列室,而后带我入内,之后他开始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解着这里才是真正的子路问津处的原因所在。

那块碑处在展览室的正中,因为没有碑座,只用砖块立在那里。细看上面的字迹,正中刻着“孔子使子路问津处”,余外碑面上没有上下款,左右两侧刻的是花饰,碑的背面支撑在一简易木架侧边。木架另一侧同样支撑着一块碑,木架的两边也侧立着十余块大小不一的古刻石,想来这是等到书院修复后,再将其固定在某处。

仔细端详问津碑,无论其制式还是磨泐程度,均不像千年古碑,看来这是后世翻刻的一块,我向工作人员求证,他未曾正面回答我。

新洲之行终觉不惬意,且不论那块碑翻刻于何时,但其已不立在原地,故不知当年问津之地的现况。2021年2月26日,我从北京驱车前往河南南部寻访,此次来到了驻马店新蔡县,我在此县寻找到两处遗迹后,已是下午五点半。此时的天色已渐暗,用手机导航查之,新蔡县关津乡关津集竟然距新蔡县城仅七公里,为了节约时间,我决定前往当地碰一下运气。

图片

106国道

开车来到关津集,这里像一个小镇,该镇仅有一条主街,此即106国道。因为连日下雨的原因,有一段国道因为地势低洼积满了半尺深的水,每辆车呼啸而过,溅起的泥水让雨刷忙不过来。然而导航上能够显示出子路问津处,可见该地点颇具名气。

关于该地为何叫关津,《驻马店地区古今地名释要》编委会所编的《驻马店地区古今地名释要》中说:“新蔡县关津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古吕镇南5公里。汝河南岸,京广公路两侧。公元前52年,孔子自楚返蔡路过此地问津,故称'官津’。后人衍称'关津’至今。”然而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并不是官,为什么要将他经过的渡口叫官津呢?此处未解释,但却说明了这就是子路问津的地方。

但尚世英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中对此另有解释:“新蔡县关津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古吕镇南6公里,汝河右岸。据传宋以来官绅把持渡口榨取民财,人称'官津’。清末,演为'关津’。”此文同时又称:“村南公路南侧有子路问津处,石碑存县文化馆。”

按此说法,那块碑已经拉到了县文化馆去了,但是我在网上却查到了立在原地的照片,是将该碑又搬回了原处,还是另刻了一块,看来只有探访方能得知,好在河南省文物局编的《河南文物》上有如下说法:

子路问津处碑位于关津乡集市南。清代。碑高2.00米,宽0.60米,厚0.16米。清乾隆五年(1740年)立。据载此处原有问津台,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孔子自楚及蔡,使子路问津之事而建,明末毁于兵燹。清乾隆年间知县王大吕于故址撰立碑记1通,上书“子路问津处”5字。碑今存完好。

图片

路边积水

看来所说的古碑乃是乾隆年间所刻,但到达这个乡后,在街面上看不到相关指示牌,然因地面的积水,我又无法下车去打问,于是开车慢慢前行。看到某个店铺门口站着几个人,我小心把车靠在路边,降下车窗先向他们表达不下车问路之歉意,而后打问那碑处在那里。

图片

公交站牌

过路车压在水面上的声音盖过了我的发问,故我打开车门准备下车小心走近,未曾想此时一辆车毫不减速飞奔而过,溅起的泥水瞬间溅了我一身,同时因为我刚打开车门,车的仪表盘上也糊满了泥水。我担心车的电路受损,迅速找纸巾擦拭,如此狼狈地折腾一番,让那几位看了个满眼。其中一位年轻人颇为好心地走过来,问我刚才说什么,当他听闻到我要找问津碑时,他为之一乐,而后上前方一指,告诉我说沿那个小巷走过去就是。

图片

在此转弯

以往我出门开车主要用百度地图导航,但有多位友人说高德地图更方便,于是此趟出门第一次使用该地图,但是其所导之处仅是大概位置,走到附近时仍需要打听,而我却为此换得了一身泥水。在这阴沉的天中,无处可换衣服,只能忍受着湿漉漉的冰凉,继续寻访问津碑。

图片

泥泞的小巷

将车停到了一个车库门口,我注意门锁上落满了灰,这里应该长久未曾开门。步行前去找问津处,此小巷无名,距离关津乡公交站牌约五十米,入口处有一二层红砖楼,其侧墙上写着美的空调。小巷的宽度不足3米,是土路,因为下雨的缘故,地面泥泞不堪,我只好扶着墙小心翼翼地向下走。

图片

大门上着锁

图片

我见犹怜

走到中途时,突然听到了狗从喉咙中发出的低鸣声,低头一看,一只小狗坐在一院门前望着我。此院大门上着锁,其眼神努力地露出凶相,以便吓退我这位不速之客,但我却从中看出了它的惶恐不安。本想摸摸它的头安抚一下,然它却极力躲避,故只好向它摆摆手,以表达我借道的谢意。

图片

在旷野中看到了这块碑

图片

小心靠近

小巷长度约五十米,后面是大片的旷野,在旷野的边缘上立着一块碑,想来这就是我要寻访的目标。这一带地面更为湿滑,细看之下,没有脚印,至少说明这些天未曾有人来过此处。我踏着泥水向前走,两脚上沾着的泥越来越厚,在地上也找不到树枝刮掉,只得继续咬牙往前走,几次都险些滑倒,好在均有惊无险。

图片

踏着泥水站在正面

图片

双钩字体

终于走到了该碑的正前,此碑以双钩形式刻着“子路问津处”字样,未见上下款。碑的背面被封了起来,不知道原碑是否有文字,碑的四围做了碑券,但显然是用水泥和红砖所制。在周围探看一番,未见文保牌,也无说明牌,同时也没有找到其他刻石。尤其奇怪者,我在这里没有看到河,只是碑后有一片沼泽地,再往后是一个面积不大的池塘。

图片

碑背面状况

图片

芦苇

图片

油菜花

沿着池塘边的小径小心地前行,一边是一些干枯的芦苇,靠村庄的一侧则种着一些油菜花。走出一百余米,仍然看不到河,看来随着历史变迁,当年孔子所渡之河已经没有了痕迹。

图片

找不到河

图片

沿小径前行

站在这里望着阴沉的天,心中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落寞。当年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一路上凄凄惶惶,风餐露宿,他所驾牛车上不知是否有棚,但即使有,也难做成无缝遮雨棚,哪能像今天搭一块塑料布那么容易。当年他来到此处时,想来那天没有下雨,否则长沮、桀溺也不会在这里耕地。然他让弟子去问渡口时,对方却没有告诉他,其心中之难受可想而知。

图片

冷风凄凄

图片

侧旁的村庄

图片

小心地站在泥土里

我在这里慢慢探看,任由夕阳西下,说不清自己在找什么,也许是想辨识一下哪块地是长沮、桀溺耕种过的,但找到了又如何呢?孔子做有价值的事情都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我跑到千里之外来找一块古人耕种之地,却被溅了一身的泥水,寒风吹在身上冰凉异常,是什么心思支撑我走在这泥泞之地上?作为小人物的我,无法望到伟大圣人的项背,但踵其足迹来表达我的敬意,也是我仅能做到的一点点小事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