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作家·微刊||贵州区域诗展之绥阳篇

 yczx 2021-03-16

✪ 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办 【贵州作家·微刊】以展示贵州作家创作成果、关注文学新人、多视角反映贵州文学生态为己任。每周一、三、五更新

NO·521

·绥阳诗篇

编者按:千年风韵,百年新诗。为区域性展示贵州诗人风采及贵州现代诗歌创作成果,从本期起,贵州作家·微刊开设“贵州区域诗展”专栏,陆续对全省各县(市、区)坚持创作的诗人及其现代诗歌作品进行集中展示。

欢迎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热心人士积极参与!(组稿以县为单位,每位诗者精选2至3首自己满意的诗作并附作者简介及照片)。来稿请注明“区域诗展”投稿至gzzjwx@qq.com邮箱。对于您的支持,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绥阳名片

绥阳县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遵义市东北部,东连湄潭,南临汇川区,西接桐梓,北靠正安,总面积2566平方公里,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置县。

绥阳县是贵州诗歌大县,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诗乡”。双河国际诗歌文化活动周、第38届世界诗人大会等国际诗歌活动相继在绥阳举行。目前,该县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1人,省级作协会员92人,共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发表作品4万余件。本期特推出“贵州区域诗展之绥阳篇”,以飨读者!

贵州区域诗展之绥阳篇(31人)

两眼(外一首)

作者:李发模

人之两眼,日与月的对映

天与地的对称

想把海水端起来

盛进眼波

想把日月摘下来

嵌目光闪烁

想让时空骑两眼为自行车轮

走心上的路

想让天地随两眼灵动

成两行诗意

想着想着,所有的眼睛

似葡萄、露滴……

才晶莹心花怒放,却又窜出一只

嫌葡萄酸的狐狸

戏解“死”字

死字,“一夕”之“匕”刺

血色已失

一夕读“歹”,二“匕”读“比”

“毙”也。比分上下

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足够一生防范,余岁应悟此意

死了,是献身公益

一些人活着,生不如死

一些人死了,还劳人猜忌

生可作工具,摆设……

死乃腾位置,肥泥……

上帝造人,将生死二字

添些食色

加些名利

调些是非

匀些得失

然后一声“去矣”

那个“死”字,自然还有人

前赴后继

李发模:1949年生,贵州绥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诗集《呼声》《偷来的正午》等三十余部。长诗《呼声》获中国首届诗歌奖,被前苏联作家叶甫图申科誉为“中国新诗的里程碑”。

漫步在这方水土(外一首)

作者:吴仲华

漫步在这方水土,

徜徉在心中起伏,

青青的草坪如毯,

古色的栈道似图。

柳丝万千垂河岸,

亭亭玉立是翠竹,

桥横河湾显特色,

春风一吹摇花束。

民居建在公园里,

百姓休闲唱幸福,

不听布谷催春播,

只见游人留脚步。

弯弯拐拐是九曲,

转转悠悠沥青路,

这方水土多养人,

跟着太阳走坦途。

走走、看看、玩玩

去走走,去看看

去玩玩

诗乡的原野里——

新建的螺江湿地公园

少儿邀约伙伴

小伙牵着初恋

老人携着结发妻

还有破镜重圆

走一走古色木栈道

看一看四季花色鲜

玩一玩单车观美景

游一游啼鸣百鸟园

从桥上走过

河溪洗弃疲乏烦恼

在驿站小憩

心中顿觉人生坦然

看见美国、日本红枫

胸头总是苦苦酸酸

如果是株黄山泰山松

敬畏之心有甘有甜

站在美人蕉前留影

不是靓女,也是帅男

我们不需要思前顾后

我们去那里走走看看

吴仲华:上世纪四十年代生,绥阳洋川人,贵州省作协会员,在《诗刊》《诗选刊》《星星》等发表作品。多次获贵州省新长征职工诗歌一等奖。绥阳县诗歌学会副会长。

过风雨桥(外一首)

作者:李长远

对面的桃花,把时节

开成了三月阳春

一对对恋人

如一双双蝴蝶

穿廊而过,把甜言蜜语

留在九曲螺江

鱼儿穿梭似的游来

频频跳跃

抢食着妙曼的声音

我多想从妙曼的声音里

抽取一根长线

钓回当年的自己

让他牵着她的玉手

再过一次风雨桥

鸾鸟湖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让你飞来这里

将身影

化作了明镜般的湖泊

鸾鸟凤凰,本应成双成对

恩恩爱爱为一家

美美满满地生活

然而,你却只身独处

抱一怀晓风残月

是后山那棵梧桐

已经枯老得不可栖居

还是伊人善变

反悔了终身之约

鸾鸟湖,请原谅

原谅一个痴人的猜测

他痴,痴迷于螺江的水光

他醉,沉醉于公园的山色

李长远:上世纪五十年代生,绥阳洋川人,贵州省作协会员,在《山花》《贵州作家》《贵州日报》等发表作品。绥阳县诗歌学会理事。

脑海里的皱纹(外一首)

作者:黄明仲

回忆是把匕首

回忆中的痛

更是匕首中的匕首

一刀一刀

把平静的脑海

刻成一道道皱巴巴的皱纹

每逢天晴下雨

就钻心地痛

多少次

欲把自已变成一张白纸

脑海皱巴巴的封锁线

又一次次失守

岁月的风铃

摇不平我内心深处的山峰

当我梦呓中醒来

我不想再有一声风铃

在我心海摇响

只想那一根根柔发

象一片片绿茶

我要永生永世地品尝

田园有没有诗派

现时田园里读诗

在无纸化中进行

一部手机

包罗上万年时空

偶尔抠出一个词语

镁光中低头隐疼

油菜花,狗尾草

显得无法适应

黄明仲:上世纪五十年代生,绥阳黄家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词刊》《民族文学》等发表作品,绥阳县诗歌学会会长。

洗白菜的女人(外一首)

作者:祝世军

她在古宅水漏边蹲下身

洗一棵白菜。那棵菜继续在长

水花一样的叶片开在盆沿外

水声顺石头纹理走了一程

就拐弯不见了

一地的湿,像淘气的小丫头

洒落的水迹

一小盆水满了,古宅的宁静也就满了

她光着脚丫,在青青

湿滑的石板上,濯洗的样子

小心如刺绣

她直起腰,她捋了一下腰间的衣

比菜帮还白的一小块

刚遮,又露了出来

遗下的半块白菜帮子

白玉一样,像前世的信物

有雾

浅滩上,一块

说不清年代的青花瓷片

被无数的眼光捡起又放下

那些迟凝

像一群搁浅的鱼,露鱼肚白

说一条河的窃窃私语

似乎,没人敢亮出内心的漩涡

拿出最初与陶土作爱的样子

拥住碎瓷旋转索爱

总觉有一抹青,在身后轻轻哭诉

一条河的粼粼波光

仿佛一地碎了的瓷片

在错与不错之间,弥生大雾

我,就怕被雾垫高

流到天上

祝世军:上世纪六十年代生,绥阳风华人,贵州省作协会员,在《诗刊》《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等发表作品。

故乡的果园(外一首)

作者:黄天刚

我伫立团山三川垭

远离都市里的烦躁

视野变得辽阔

心湖变成宁静

吸一口甜蜜的山风

把乡愁咀嚼成诗味

我树起大拇指

为返乡农民工点赞

点赞一万遍

都不能表达我的情绪

她用一把锄头,一株株果苗

就把大山变成一个

有诗有画的新模样

即使孙猴子降临

也摘不完满山的香桃

故乡的风是甜的

穿过果林缝隙

把山乡的蜕变的喜讯

捎去北京

我只想写故乡

穿越大半个中国

我只想写故乡

写抚育我长成铮铮铁汉的螺江九曲

它像挤不完奶的乳头

我轻轻的吸一口

日子宛若蜜罐

我还要把

写江岸的土壤

写松土的蚯蚓

写花丛中的蜜蜂

写捉害虫的啄木鸟

我不如这些卑微的生命

是它们耕耘故乡

是它们守护故乡

黄天刚:上世纪六十年代生,绥阳风华人,贵州省作协会员,在《诗选刊》《延河》《星星》等发表作品,绥阳县诗歌学会理事。

小粉蝶(外一首)

作者:周光敏

可算是特立独行了

惊蛰未到

其他桃树仍在沉睡

你打开粉嫩的花瓣

迎接乍暖还寒的初春

初春的树啊,宛如凡尘世象

有的固执地守着光秃树干

像一个守旧的老人

有的从来没有凋零

似乎守住绿色就守住了永恒

有的遇到一点阳光就灿烂

比如那单瓣桃花

薄如蝶翼

笑盈盈地

如春天的使者

柏树

柏树青绿

似乎没有春夏秋冬

雀儿们飞进飞出

只有时不时悄悄地

掉下来的几根枯枝

才像是我的心绪

这里那里,日里夜里

残月

透过春天暖暖缝隙的

那一恍惚间

也有玫瑰红深意

周光敏:上世纪六十年代生,绥阳洋川人,贵州省作协会员,在《词刊》《诗选刊》《星星》等发表作品,绥阳县诗歌学会女诗人部主任。

螺江瑞花湖(外一首)

作者:李蓝

不与西湖比美

不和西湖争名

瑞花湖站在这里

就是湿地公园中的一盘碧玉

平静的湖面

可以盛装远方游子的乡愁与牵挂

平静的湖水

可以映亮故乡秀美的田园山川

青蛙与荷叶

可以见证游人的爱情

春花烂漫 秋华静美

仰望天边的落日白云

把人生的梦想之花

揽在心间

连同蛙鸣 一道升腾

九曲螺江

大地的经脉 坎坎坷坷

涌动在故乡的心间

惜日的山谣和渔歌

在两岸的油菜花边

种植着村民希望的梦

执着的九曲螺江啊

把一代一代的祈盼

载向远方的远方

站在螺江歌唱

歌唱坚韧的意志

歌唱不懈的追求和向往

螺江

是一曲经久不衰的歌谣

李蓝:上世纪六十年代生,绥阳关木石人,海南省作协会员,在《诗选刊》《星星》等发表作品。绥阳县诗歌学会理事。

鸟鸣(外一首)

作者:陈钰

山的幽静岩石般无言无语

一声清脆的鸟鸣把我叫醒

阳光依然明媚,像一群孩子

在老木屋四周嬉戏

起床后发现老母亲不知去向

鸟鸣告诉我,她去了菜地

我沿着鸟鸣的指引

一路寻了过去

庄稼地

五月的烟雨掠过山村

在母亲心头飘散

母亲蹒跚着脚步

冒雨走进她的庄稼地

青翠的庄稼吃饱喝足

在母亲的注视下成长

偶尔有一两株北风吹歪了

母亲把它们扶正,眼里充满爱意

陈钰:上世纪六十年代生,绥阳温泉人,贵州省作协会员,在《诗刊》《扬子江》《贵州日报》等发表作品,绥阳县诗歌学会理事。

年轮(外一首)

作者:何玉洪

时光的绳索

将生活捆了又捆

最后,档案里仅留下一枚指纹

情随九曲螺江流淌

这条弯曲的小河

流淌的不只是命运与坎坷

这条弯曲的小河

期待的也不只是歌颂与堕落

那些低吟的小虫

那些豪放的蛙鸣

那些挂在枝丫上发育的生命

都是因为那多情的春风

他们才大胆的挣脱了季节的枷锁

螺江九曲依依不舍的回眸

让动情的月儿乐不思蜀

螺江九曲平仄式的水韵

让玩皮的星星流连忘返

流过多少日出日落

流过多少春夏秋冬

情感,在湿地汩汩流淌绿色文字

诱惑,在螺江荡起圈圈生态漪涟

九曲螺江

不老的传说

螺江九曲

风采依然

何玉洪:上世纪六十年代生,绥阳旺草人,贵州省作协会员。

老街多江湖(外一首)

作者:徐驰

老街通南北——

南来北往的客,

南辕北辙的人;

南腔北调的话,

走南闯北的事。

老街多江湖,

老街戏剧!

老街连古今——

从古至今不忘本,

古为今用讲韬略;

以古喻今是智慧,

博古通今真才学。

老街能人多,

老街史话新。

更年期

不是头发白皱纹多眼睛雾

即便如是,也不可怕

也不是嚼不动腿发软屙不畅

即便如是,也能将就

该说得说,不该说也要说

竟然也会怒发冲冠

血压上升呼吸急促口齿不清

竟然为一点小事或为虚无的话题

听雪不是雪,遇雨不是雨

在鸡蛋里挑骨头的爱人面前演猛虎

可怕的是梦还没醒公鸡就啼鸣了

能将就的拙作硬要说成是一部杰作

徐驰:上世纪六十年代生,绥阳蒲场人,贵州省作协会员,在《诗选刊》《山花》《贵州日报》等发表作品,绥阳县诗歌学会副秘书长。

秋的隐痛(外一首)

作者:李荣强

离别二十多年了

我在异乡,深沉的喊

故园的秋天

一幅记忆的大山水墨

都是真实的画面

绝不会,半点虚构

儿时的宣纸,涂鸦天真无邪

最美的画笔,绘出父母脸上秋收的喜悦

还有那个,我望了很久的

香喷喷的饭团

原本是秋收后下水田拾稻的配角

长成肩担箩筐,手握铁镰

五谷丰登背后的主演

后因生活的重负,被迫走出大山

在他乡,一个喝山泉的汉子

用嘴,衔着故乡

用牙,咬疼山路

那年头

记得,在那年头

不管是放牧打山

还是砍柴烧碳

如果我把衣服裤子

不小心给弄破了

母亲就赶忙拿出针线

在油灯下加班加点

也要给我缝补好

并洗得干干净净的

才让我穿着出门

因为,那年头的人

笑破不笑补

人穷要干净

李荣强:上世纪六十年代生,绥阳小关人,贵州省作协会员 ,在《词刊》《诗选刊》《星星》等发表作品,绥阳县诗歌学会副秘书长。

修理工(外一首)

作者:周军

工具包躺在热闹的街头

静静地等待着

那是全家人的饭碗

打量着路过的每个人

希望都是主顾

活儿一件接着一件

修好了水电门窗和桌椅

不知,是否修复了

都市人的迷茫与浮躁

长高的城市

上小学时

最高的楼房是百货公司

有三层高

心里几多的羡慕

念中学时

电信局是最高的楼

有七层高

每次路过都会多看几眼

上大学后

三十多层的高楼

如原野上快乐生长的小草

人们早已司空见惯

神采飞扬的小城

如拨节的春笋

伴随着我的青春

正一年一年的长高

周军:上世纪七十年代生,绥阳风华人,贵州省作协会员 ,在《诗刊》《诗选刊》《星星》等发表作品,绥阳县诗歌学会秘书长。

我爱过的村庄(外一首)

作者:李纹波

河水运来一座村庄

我的恋人,就住在庄上

而我撑船的竹橹折断

我只是站在下游望着她

我的恋人坐在岸上不说话

黄昏已漫过她的眼睛

我亲爱的恋人,她用她的泪水

一遍一遍地洗我的旧衣裳

远方的墓碑

那块长方形的石头

等我等了一世

当我站立的时候它躺着

我躺下的时候它站着

紧攥铁锤和名字的人

他额上凌乱的皱纹

像我被秋风吹乱的一生

他用絮语凿出的墓碑

像一颗生锈的银针

插在我的故乡的膝关节上

我的坟墓开始青翠

长稗草、野花,也长梧桐

它们高过我生前的愤世疾俗

李纹波:上世纪七十年代生,绥阳温泉人,贵州省作协会员,在《诗刊》《星星》《山花》等发表作品,绥阳县诗歌学会创研部副主任。

空杯子(外一首)

作者:刘平

桌上,一只空玻璃杯子

是我触手可即的小世界

我用这小小的杯子

盛过火酒的灼烈

清茶的回香

咖啡的苦涩

漫饮细品尽后

我又盛风,盛阳光

盛苦行的人生

磊落成一颗石子

所有的大树,早已习惯

风雨,霜雪,霹雳

笑对春暖冬寒或者流言蜚语

一群好事的鸟,从早到晚闹腾于树间

相互调侃,相互诋毁,相互攀比

从一丝油亮的羽毛到半空旋停的表亲

草丛里全身布满青苔的石子

把坚硬的骨头静默成

磊落的一地阳光

一粒夕阳,挂在树颠

怎样看都像是众生悲凄的泪

刘平: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绥阳上坪人,贵州省作协会员,绥阳县诗歌学会副秘书长,在《诗刊》《诗选刊》《星星》等发表诗作。

守望 幸福时光

作者:王华刚

阿婆 叠一床金黄

盖住 那一抹绿

等 一坡梯田睡醒

阿公 吐一口烟圈

翻越 那道山梁

守 一坡梯田吐纳

张望 村东头大梯田的距离

守望 水井坊大榕树的痴情

回望 老黄牛对梯田的丈量

希望 碾开谷壳见米的乖张

一坡梯田 从翠绿走到金黄

一坡爱意 翻晒阿公与阿婆

携手走过的幸福时光

砍一截故宫的城墙在心底

舀一瓢护城河的水

浇在燃烧的明清历史边缘

踏着青石板

扶着红砖墙

啃噬 逝去的岁月

夕阳透过雕花的窗格

斜斜地抖落一地金色的碎片

雕栏玉砌被拉长的影子

兀自诉说着老北京的故事

紫禁城就像那坛尘封多年的老酒

历久弥香 荡气回肠

时间的流逝 光阴的故事

丝毫冲不走其间韵味

堆积了它底蕴的厚重

在历史长河中

愈发的熠熠生辉

白雪镶红墙 碎碎坠琼芳

看飞雪中的

碧瓦飞甍 雕梁画栋

领略数百年的厚重与静美

纵然历经沧桑

却在冗长的梦境中绽放辉煌

王华刚: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绥阳蒲场人,贵州省作协会员 ,在《贵州民族报》《国酒诗刊》《群文天地》等发表作品,绥阳县诗歌学会理事。

虚度(外一首)

作者:刘家丽

时间在追我

我在害怕时间

猛一转身张望

茫茫然如月隔西山

影在角落里忧郁

如兰花般清叹自惋

可怜那沉默的爱慕

无奈成被消逝的余埃

唯一的价值

夜已黑尽半晚

仍不见天空的月亮

畅游宇宙的灯又灭了

看到死去的流星

星星在流泪

月的刀割断了它的尾巴

做扫帚去吧

那是你唯一的价值

刘家丽: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绥阳人,遵义市诗词学会、绥阳县诗歌学会会员 。

如果有一天

作者:陈娜娜

如果有一天

容颜的老去

也能如夕阳西下般美好

那么

纵算历经沧桑

又有何憾

如果有一天

生命的消逝

也能如流星飞逝般灿然

那么

纵算岁月匆匆

又有何怨

如果有一天

我们的故事

也能如落红化泥般缠绵

那么

纵算风雨飘摇

又有何叹

如果有一天

孤城不再紧闭

炊烟再次升起

请一定记得

滚滚红尘中

你是我永远的记忆

陈娜娜: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绥阳洋川人,绥阳县诗歌学会会员,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

五月的大地

作者:刘正妮

五月的车轮碾过一路的芬芳

遗憾却没有镌刻大地

满目的苍翠颠覆凋零

望着远去的车影

我原以为我是三月的花香

其实我是一株丢弃的禾苗

我躺进了大地的怀里

任凭五月的阳光

沐浴每一寸肌肤

我听大地的心跳

鸟儿的欢唱

庄稼树叶的绵言细语

我不逮脚上的蚂蚁

我和五月的大地融为一体

任由它调皮地搜索我的身躯

五月的生命缓缓流畅

五月的呼吸间歇盈耳

五月的大地柔和妩媚

五月吞噬了芬芳

成长了青春

五月的大地

憧憬了庄稼人的心

眼眸深处的大地

仿佛已站在了萧瑟的秋天

没有辜负五月的情怀

我也同庄稼们一起

把腰弯得好低 好低.......

刘正妮: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绥阳黄杨人,作品多见于报刊和网络。

一片落叶,薄如蝉翼(外一首)

作者:刘兰玉

越来越凉的夜晚,月色和星辰,一切都是幻象

连裹紧的温暖都是深不见底的瑟瑟颤抖

天边升不起一片彩霞,也吞不下一丝苍凉

山峰上挂着的氤氲雾霭,多像一个临近中年的男人

飘飘渺渺于尘世之间,把心事融化于指尖

岁月让我们学会了微笑,学会了转身再感怀

何尝不是欲语还休

那风中的片片落叶,也只不过是薄如蝉翼

夜色依旧那么沉

夜风,摇醒着古城边的柳枝

霓虹灯,是嵌在城墙的守望

江边,刚刚脱手而去的,不是一盏灯

是经年里的那些,浅浅的忧思

或远,或近;或明,或暗

直到霓虹全部熄灭,夜色依旧那么沉

人群逐渐散去,他们步履蹒跚的身影

令我又忍不住看了一眼,那些被我放进江里的

摇摇晃晃的灯盏,是否也被穿肠的利剑伤害

刘兰玉: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绥阳温泉人,贵州省作协会员 ,在《诗选刊》《诗词报》等发表作品,绥阳县诗歌学会理事。

雨中花(外一首)

作者:刘玉丽

春末,天空一个惬意的转身

灰色的面纱,也掩饰不了对春的依念

不舍的泪花,漫洒朦胧的细雨

连绵不断的落下

一点一滴将春的气息温习

娇柔的鲜花张开怀抱

任由如麻的雨点浅墨清唱

将一世的情缘抒写谱曲

沉重的思念揉进雨滴

划过花瓣,无奈的浸入泥土

渐渐的消失……

懵懂的花瓣一片一片掉落

直至铺满雨滴浸入的泥土

不同的轨迹,同样的结局

不知是花动了情

还是雨,用了心

心寄明月

幽寂的夜空

月光拥抱着宁静的村庄

隔墙的鼾声夹着虫鸣

更加刺痛了失眠的神经

怎样的经历

塑造了怎样的灵魂

要饱经着多少沧桑

才会在这样月色下

毫无防备

无法抵抗的卸下伪装

只愿将那存集心底的万缕心思

向这一轮明月诉说

明月

不懂夜的黑

不懂山的高

不懂风云的善变

却唯独听懂了失眠者的心事

只管远远的凝视

静静的陪伴

携一缕温柔的月光

牵引着受伤的心灵

飞向天空

让这颗无助的心灵

找到依靠的港湾

刘玉丽: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现在绥阳县妇幼保健院工作,有诗作见诸报端。

为梦提笔(外一首)

作者:李科模

脉动的血唤醒沉睡的梦

翻动的笺耕耘深埋的种

爱恨与情仇的过往在此演译

酸甜与苦辣的滋味在此延续

提笔圆梦

为梦提笔

跳动的心抚慰躁动的纸

舞动的笔亲吻灵动的字

思想与情感的火花在此撞击

梦想与现实的叛变在此凝聚

提笔圆梦

为梦提笔

琐碎的事召唤懵懂的我

主动的他引领被动的你

视觉与感觉的灵犀在此铭记

作者与读者的交融在此汇集

提笔圆梦

为梦提笔

为爱等候

很想让你的眼睛,看穿我的心。

很想拉着你的手,带你一起走。

而爱又这样脆弱,婚姻又如此渺茫,

能不能等你到地老天荒?

时间却在飞逝,

青春又开始远离,

明天,到底还有多远?

幸福,究竟有没有降临的一天?

没有爱人的房子,不是家,

是旅馆。

没有爱人的人生,不叫生活,

叫生存。

多年来,我依旧只身一人,

在薄凉与喧嚣的人流中

如行尸走肉般生存。

只为等你的回蓦与垂青。

明年春天,

能不能

以阳光沐浴大地的温暖,

来复苏我枯死的心田?

能不能

用雨露滋润万物的奉献,

来唤醒我泛黄的思念?

李科模: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绥阳清源人,遵义市作协会员,绥阳县诗歌学会理事。

竹(外一首)

作者:侯东岩

一定有什么是我不曾领悟的

一丛竹

有弯曲的弧度

有一顺朝下的叶子

它们所隐忍着的

坚守着的,都令我感动

那些风啊,雪呀

来势汹汹

却始终毁不掉故乡

那一丛翠绿

我已渐行渐远,只是每次起风

都有几棵竹子

在心中,咔嚓折断

窗户上的火车

卧室的玻璃窗户

被儿子用粉笔画上一列火车

洁白的线条,沿着窗棂

粗糙而随意

窗外有风,竹影晃动

我躺在床上

透过透明的玻璃

车轮徐徐向前

我坐上儿子的火车

紧靠窗户的位置,火车不断

向前

时而又停靠

旁边坐着妻子,小站静谧

仿佛行驶在记忆中

遥远的湘西

侯东岩:上世纪八十年代生,贵州绥阳人,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绥阳县诗歌学会会员。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作者:匡荣刚

我在你身边

是一座你依靠的山

山里有吃喝住宿的原材

山里有崎岖坎坷的支援

我不在你身边

就怕朝阳突遇乌云

失落成家长会上

亲子独坐的泪滴

其实,我没有山的伟岸

心却为你包罗万象

其实,我为你做得太少

拐弯抹角是你自己在跑

我说,你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佛说,你是天地日月的轮回

我们都说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匡荣刚: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绥阳县郑场人,贵州省作协会员 ,在《诗选刊》《星星》《贵州日报》等发表作品,绥阳县诗歌学会办公室副主任。

就餐图

作者:杨伟

铃声终于在期待中敲响

饥饿驱使中断自由的圈子

人流潮水般冲进餐厅

争抢着那只流动的碗

抓那已变形的空瓷碗

在躁动的人群中

是想把自己塞进去

还是想把自己拖出来

借着身后前进的力量

购得半勺汤 滚出人群

杨伟: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绥阳人,绥阳县诗歌学会会员。

莲花尖(外一首)

作者:梁敬泽

梦都会醒的

除开睡去就不再醒来

所以,世间万物都有可能成为

梦的贵人

从东南西北中来,

把这个空荡的夜晚装满

忘记昼夜的人,多数都是糊里糊涂的

只有风清醒的时候

不留下足迹

即使在莲花尖上打坐的昆虫

停止了撕咬

一些不知悔改的人

在继续违背春天

礁石

侧身或仰卧的睡势

他梦见铁铺,却找不到铁匠

梦见身穿盔甲挥戈铁马

亮剑的动作有些迅急

翻个鲤鱼打挺,却如此缓慢

渴望凯旋归来的妇女

在院里数着男人离开的日子

她们担忧,焦急的等待

煤球在火炉里疯狂燃烧

屋外的风徐徐的吹拂着

站在门口远望的人们

像石缝里的礁石,带着一些火点

……

梁敬泽: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绥阳太白人,贵州省作协会员,在《诗刊》《解放日报》《中国诗歌》等发表作品,绥阳县诗歌学会会员。

自画像(外一首)

作者:陈万

她到底爱不爱我

我久久地在

想这个问题

像一个充胀的气囊和

一块沸红钢板的合体

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躺在高铁的座位上以

300多千米的时速向前移动

目光呆滞

若有所思

乘务员如果把我

从窗户扔出去

我也不会爆炸

在这中华平原之上

甚至都

不会多滚几下

绝境

白茫茫的雪原上一片薄雾

冰山逶迤不见草木不见天

想到此景我便无比宁静

知道雪原下是深海雪原上是人间

此刻驻立的人别无可求

我也许就是希望我身处如此绝境

那无论下一刻怎么变化,总归是好的

陈万:1994年生于贵州绥阳,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现在上海工作,2015年开始写诗,有作品散见《诗刊》《诗潮》等。

你看见的这些发光的字

作者:杨龙云

他们自己体内的光火

照亮了自己

他们在加班的灯光里

照亮了夜色

那扇窗内透明的影子在提笔弄墨

银屏前的眼光在闪烁红色的血丝

黑眼圈以及手术刀上的警告

在金属的键盘和塑料的手上发亮

你看见的发光的字

他严肃地排版完了他们所期待的阵势

他也笑盈盈地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字在心中,也在眼中

在手上,也在人们手上

他开始不姓自己了,开始隐姓埋名

在页码的秘境,在键盘的声音

他为那些发光的字感到冰凉

为那些东奔西跑的拼音感到疲倦

落下一个句号,就落下了一身的顽疾

发光,同时发慌,也发病

在你见到的这行字里

也就是他身上的病灶

杨云龙:上世纪九十年代生,绥阳旺草人,贵州省作协会员,在《诗选刊》《贵州日报》等发表作品。

不见长安

作者:林前辉

影子挂在了城墙上

远道而来的人群抬头低头

敲打着斑驳砖头像是自己的故乡

护城河围着你

老人孩子围着你

二胡秦腔围着你,悠悠

嘈杂的市井围着你千百年

重逢告别,流血流泪

我不喜欢你流泪,雨声稀碎使人惆怅

我喜欢你下雪的样子

天青色的伞撑开,收起,行色匆匆

像是古老故事的开头

像是遗失记忆不明所以的结局

我相信很多人为你彻夜难眠!

为你城上城下数不清的生离死别

你是我想有未有的恒古岁月,沉寂辉煌

你是我遗失于梦里的悲欢

悲欢不明所以,这起伏的情绪连绵不绝

灯笼挂在了城墙上,不见明月

遗恨不过如此,兴衰千年一成不变

沧海桑田,我迷失在繁华城市的公交站台

有风无酒,有花无月,有歌无人

大风吹乱了星河

一场雨看来是不远了

林前辉:上世纪九十年代生,绥阳洋川人,绥阳县诗歌学会会员,现求学于西安。

时间像一个公主(外一首)

作者:蒋进爱

时钟滴答着

转个不停

它像是蒙着面纱

向人们阐述 我很忙

请不要告诉我你的凡尘闲事

她其实是一个善良的公主

在某个无形的瞬间向我们证实

失去也是一种获得

获得是一种满足

不要再去计较过往

眼前的公主

送给了你最好的礼物

K线

曲曲折折的线条

宛如一幅优美的画

高低起伏

能给人收获的喜悦

能给人失去的悲伤

想数学一样

我们不停的计算各种利率

像统计学一样

我们解析一层又一层的线条

像文学一样

看山不喜平

不知道这算是游戏

还是赌博

大多数加入

都是有钱人

他们投入二十万三十万

坐等收入四十万五十万

我看着有些头疼

不明白其中的奥秘

也不敢明白

害怕一但投入

就难以自拔

蒋进爱:零零后,绥阳小关人,现就学于绥阳职中,有多件作品见诸报端。

明灯(外一首)

作者:陈尘沉

漫长漆黑的道路

何来掌灯人

狭小压抑的空间

何见欢声笑语

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

怎会有漫天星光

其实多么渴望

有一掌灯人

为我照亮前方

多渴望有阵阵欢声笑语

为我洗尽烦恼

多渴望在无尽的黑夜

有漫天星光,伴我入眠…

悠悠岁月

无论多少迷茫

我们眺望

有一盏明灯

为我们照耀前方

雨声

灰蒙蒙的天空

滴滴答答的雨声

让这个喧闹世界匆匆的步伐

变得缓慢

时间仿佛在弹奏

优美的乐曲

令一切变得美好 轻松

陈尘沉:零零后,绥阳人,现就学于绥阳县职业高中。

绥阳:千年诗歌之乡

黄明仲

绥阳县诗歌文化自东汉尹珍在绥阳旺草讲学15年始,传承至今已有2000年,自唐、宋时期,就留下诗歌遗迹多处,自南宋绥阳人“二冉”在四川构筑钓鱼城抵抗蒙军达36年之久,延续南宋国运20余年,绥阳及“二冉”闻名世界。明清时期,诗人涌现,诗歌作品频频问世,入志入史诗人达100余人,留存诗集多部。晚清教育家雷廷珍闻名贵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诗歌作品名噪贵州乃至全国,远远胜过前朝。诗人廖公弦自20世纪50年代初就攀枝《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被誉为贵州诗歌的一面旗帜。诗人李发模的一首《呼声》轰动全国,被前苏联评论家叶圃图申科评价为“中国新诗的里程碑”。

1993年,绥阳县被贵州省命名为“诗乡”;1998年,绥阳县被贵州省文化厅表彰为全省文化先进县;2001年,绥阳县被中宣部、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先进县;2008年,绥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诗乡”。2016年,绥阳又荣获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之乡”。

一、

千年文脉传承不衰

绥阳自隋大业七年置县,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而诗乡文化的源头则更久远,自东汉尹珍设帐讲学播下种子、开启文明,至今传承已有2000年。唐代建播州,州治在绥阳,绥阳曾是黔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以诗歌为主促进了诗乡文化的繁育和呈现。唐朝诗歌文化影响在绥阳的历史遗迹可考。绥阳人仰慕诗人李白、白居易、陈子昂、柳宗元等,为其建书院、建祠、庙等,唐诗影响的遗迹至今尚存。明代自詹淑后,一代代县令政宦诗人,传播、倡导诗歌文化,对诗乡文化的繁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流寓绥阳的高僧、名士,在绥阳民间传播诗歌文化,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宋、明至清代,在绥阳历史上产生影响和留存诗文的诗人有100多位,史载明至清有13部诗文集传世。最早史有记载是宋绥阳人冉琎、冉璞。周文郁、卢世选、陈仔、周凤翧、李映林、易道涵、王作孚、雷廷珍、易为霖、黄维香等有声誉的诗人,在史册上都有记载。清代沙滩文化的著名诗人、外交家黎庶昌的老师是绥阳县郑场人杨实田(杨开秀),杨实田在沙滩执教六十年,培养了在贵州乃至西南地区都有影响的一大批名人。千年诗歌文化成为绥阳的文化地标。

二、

千年延续的群众性诗歌文化自觉

绥阳这片土地是生长诗歌的土地,生长诗人的土地。千余年来,诗歌是绥阳人民的精神支撑。诗歌,就是绥阳人民心中的神。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那种“挽起裤子登诗台,泥巴脚杆赛诗来”的风采,群众自发性的诗歌运动一直影响到今天,形成群众自发性的诗歌运动。从那时起,全县乡乡镇镇、村村寨寨的诗歌活动,几十年来没有间断过。

在绥阳,过年过节,喜庆活动,离不开诗歌,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也离不开诗歌,绥阳的文艺表演,诗歌朗诵最受欢迎,在广场举行时,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千人提笔,万人颂诗,的确是绥阳县精神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绥阳诗歌文化的长久兴旺,主要是群众自发性的诗歌运动,根系发达,水土保持,营养丰富,形成了诗乡文化的气候。由于群众性诗歌运动的影响,久而久之,基础十分牢固,底蕴深厚,形成了群众性的诗歌文化自觉。

在当代商潮滚滚洪流的冲击下,绥阳的诗歌爱好者依然甘于寂寞、甘于清贫,几十年来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热衷于诗歌创作。

三、

传统的良师益友传帮带是延续文脉的重要因素

在绥阳20世纪60年代就有一个名词,叫文艺“转转会”,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着这种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上世纪60至90年代,以著名诗人郑德明、黄定才为代表的诗人自觉担当起培养诗歌人才的重任,无论新诗或诗歌创作上凡属于有成就的,自觉辅导初学者,还自掏腰包扶持作者,相互交流切磋,或三五几人,或十来人等,开展改稿会、座谈会,挑毛病,找茬子,帮助成长成才。

21世纪开始,以诗人黄明仲、吴仲华为代表,继续拾起培养文艺人才的接力棒,甘当人梯,组建县诗歌学会,想尽千方百计,为作者的作品召开研讨会、座谈会、改稿会,进行广泛宣传,为作者推荐作品到大刊名刊等等,提升作者的知名度,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浓浓的诗友之情形成文艺界的繁荣和感恩景象。

在绥阳,新诗也好,传统诗词也罢,都没有严格的相互划界,没有相互排斥,没有各唱各的高调,而是相互尊重,相互提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

创建诗歌基地诗歌村夯实诗歌创作基础

绥阳县诗歌学会自2014年以来,把创建诗歌创作基地纳入培养乡土诗歌人才的重要工作,自2014年以来,县诗歌学会相继创建了绥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野茶中学、郑场中学、蓝天中学、枧坝镇黄鱼江柳湾沟等诗歌创作基地,以及募阳村、飞水村、凤凰村等诗歌村,引发上千名农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并积极进行诗歌创作,有大量的诗歌作品发表在省内外各类报刊。

五、

诗歌名家和实力文本喷井式涌现

绥阳诗歌存在“三多”的文化现象。一是诗人多。五十年代自廖公弦在《贵州日报》《诗刊》《人民文学》等发表新诗作品后,在全省产生影响。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贵州唯有蹇先艾和他被选入。随后的郑德明、李发模、杜兴成等在全省乃至全国诗歌界出名。李发模的《呼声》获全国首届诗歌奖。杜兴成的《战友之歌》唱遍大江南北。长期工作、生活在绥阳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明仲连续10年在《人民日报》发表诗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县有上千人从事诗歌创作。全县至今累计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廖公弦、李发模、郑德明、杜兴成、黄鹏先、何居华、黄明仲、李裴、孔海蓉、王晓露、杨杰、吕金华12人,省作协会员92人,市作协会员200余人,各级各类文艺学会会员上千名。

二是发表作品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绥阳县的新诗作品遍及全国各大报刊以及海外报刊。发表的重量级报刊有《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当代》《十月》《民族文学》《解放军文艺》《光明日报》《词刊》《星星》《山花》《北京文学》《诗选刊》等,其他报刊累计千家以上。发表的作品累计4万余篇(首)。

三是著作出版多。绥阳县自贵州省人民出版社20世纪70年代第一个为绥阳一个县级出版诗集开始,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县文艺界呈现出书热现象。全县至今累计出书400余部。

绥阳诗歌的“三多”现象,被贵州省名家誉为贵州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绥阳诗歌,既有传统式的田园牧歌,亦有哲理式的启迪文本,还有时代的磅礴歌唱。尤其是21世纪以来,年青诗人涌现,诗歌作品的风格与新时代的诗风接轨,有了更加耐读、深思的新文本,形成既有传统的诗歌营养,更有催人奋进的号角,还有走在时代前列的优秀之作。

六、

众多名家在诗乡土地上留存了历史符号

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诗刊》编辑雷霆、刘章、王燕生、李小雨,著名诗人贺敬之、李瑛,《星星》诗刊主编杨牧、副主编李自国,《山花》主编李寂荡,以及更多著名诗人如雁冀、木斧、陆棨、白渔、北塔、梁上泉、聂鑫森、韦丘、宏征、红孩等等,在诗乡绥阳访问、讲座,令绥阳诗人感悟到诗歌的深厚内涵和营养。特别是著名诗人贺敬之自1997年到诗乡后,又于2015年4月访问诗乡绥阳。自2005年诗乡绥阳举办“中法文化年·绥阳洞穴周活动”世界性文化活动后,又于2015年举办全国诗歌大赛颁奖活动、2016年双河国际诗歌活动周、2018年38届世界诗人大会、2019年《山花》诗歌写作营等,近20多个国家的诗人踏上绥阳诗歌的热土,留下了他们感动绥阳、感动中国的诗歌作品,绥阳诗歌也陆续向全国和世界诗歌靠拢、接轨,得到了诗坛的青睐与点赞。

七、

多个特殊第一铸就了绥阳诗乡烫金名片

绥阳县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诗乡文化的发展中,连续创造了多个第一:一是1977年贵州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绥阳县诗集《喷泉》《娄山新花》,是贵州人民出版社建国后第一次为一个县出版诗集;二是1978年县文化馆出版的《喷泉》诗报,是全国第一家县级诗歌报;三是1979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州三十年诗选》,全书220位作者,绥阳就有22位,占全省的10%,为全省收录诗人和诗歌作品最多的第一个县;四是1988年12月,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绥阳题写了“诗乡”二字,是全国第一个被著名诗人题字为诗乡的县;五是县文化局于1988年创办“诗乡”为名的《诗乡》文艺铅印报,是全国第一个办有诗乡名头文艺报的县;六是1993年,绥阳县获省文化厅命名“诗乡”,是全国第一个被政府命名为诗乡的县;七是1994年,李发标投资修建贵州省第一家民间最大规模的文化陈列馆博雅苑;八是绥阳县于1997年举办首届诗歌艺术节暨辣椒节,是全国第一个举办诗歌艺术节的县;九是2004年,黄明仲自筹资金创办以著名诗人贺敬之题赠刊名的第一本诗歌杂志《中国诗乡》,是贵州第一本大型诗歌刊物,已延续至今17年;十是2005年,县政府在洋川河畔修建了贵州省第一个以诗歌文化为主题的诗乡文化广场;十一是2006年,绥阳县成立诗歌学会,是贵州省第一个成立诗歌学会的县,也是至今全省唯一的县诗歌学会;十二是黄明仲自2005年至2017年10年连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诗歌作品,迄今为止是贵州省第一个连续10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诗歌的第一人;十三是黄明仲创作出版以花为主题的诗歌《万花谱》一、二部,1000种花、1000首诗,是中国第一个创作花卉诗最多的作家。

千年古县,文脉传承。绥阳,不仅有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现代诗歌,2000年后,诗词创作也不断繁荣发展,引起省内名家的关注。绥阳,千年诗乡,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新的诗风,日益受到亲睐。

主编:魏尔锅  

编辑:何冲 蔡国云 野老 老八 黄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