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0年城镇化进程,我们还需要好菜场

 xuebaouncia 2021-03-16

01

图片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9年的60.60%,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8.48亿人。

伴随着剧烈的人口转移,城镇中诞生了许多满足城镇生活需求的特色设施,最为典型的就是解决吃饭问题的菜市场。1985年,我国正式“取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改为“实行合同定购”。当时,中国物价暴涨、生活物资紧缺,为了缓解国内农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由政府投资并管理的“菜篮子工程”——菜市场诞生了。

图片

此后,作为中国城乡的结合点,菜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很长一段时间支撑起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解决了城镇人民吃饭问题。

然而进入21世纪后,菜市场发展受冷,尤其2010年后,每隔一段时间,老菜市场被改建或者拆迁的新闻就不时的进入大众视野。

在北京,曾被并称为京城四大菜市场的东单、西单、崇文门和朝内菜市场相继关闭或迁移;

在天津,占地超过3000平方米、服务周围数千人的长春道菜市场在2014年被关闭;

在上海,诞生上百年的唐家湾菜场正式与周围百姓告别。

而在人口基数更大的低线城市,菜市场被超市逐渐取代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菜市场内的经营者面临着要么进入指定商铺销售,要么去其他地方的选择,而往往大部分都选择了后者,于是菜市场的概念逐渐淡化。

菜市场越来越少,人民却越来越怀念菜市场。近几年来,呼吁恢复、增加城市菜市场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不仅仅因为菜市场寄托了太多的生活回忆,更在于“衣食住行”四大刚需中,唯有“吃”是每天必不可少且高频发生的,而菜市场恰恰解决的就是“吃”的问题。

02

图片

菜市场与城镇化脱节原因是多样的。

21世纪初,超市开始在城市生活中普及,相比超市丰富的品类、更加整洁和统一,当时的菜市场无论从商品种类还是标准化都有巨大弱势,一部分菜市场虽然已经进行了提升改造,总体却呈现出菜市场超市化的趋势。

但这并不是关键,菜市场兴于城镇化,也在城镇化不断发展中被影响。

菜市场作为居民生活的刚需,在建设之初必然紧临生活区,是城市的黄金地带。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很多老菜市场所在地渐渐变得寸土寸金。而对于很多城市来说,建成的居住区、机关单位甚至景区都不可能拆除,能动的、好动的也只有菜市场了,尤其这些市场产权、管理权本就分散,个体社会影响力有限。

此外,新零售业态的不断发展,包括中老年群体对购物体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年轻人与菜市场更是日渐疏远,菜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已经跟不上市民需求。

但这不代表菜市场就可以退出城市舞台了。

03

图片

即使近些年来,菜市场没有跟上国家整体发展的步伐,但菜市场依然是城市生鲜供应的主要途径。

因为在零售领域中,菜市场仍主导着市民的饭桌。

在广大三四线以下城市,也就是中国的多数城市,由于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差异,更重要的是当地城市土地供应远比大城市宽裕,没有必要大规模拆除菜市场,所以很多菜市场得以保留,继续服务周边民众。

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研究显示,73%的中国生鲜购买仍然通过传统农贸市场实现,相比而言,超市仅占22%。

过去二十多年里,尽管新兴零售业态增长迅速,但菜场仍然是购买生鲜的龙头渠道。

更为关键的是,不要忘记两个大趋势:中国城镇化节奏并未停止、中国人民更高质量的需求仍未得到满足。

前者是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后者则是巨大的提升改造市场。

中国国家政策也在支持菜市场等城市农贸市场的发展,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就业永远是核心问题。在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保就业始终是各项工作的核心,就业稳,民生就稳,一切工作也就有空间和余地。在城镇化发展上也是如此,“十四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民进入城市,与几十年前一致的永远是如何就业的问题,哪怕再苦再难,只要有工作就总有希望。

菜市场正是一个给机会的地方,一个勤劳的家庭可以通过菜市场辛苦努力,支撑一个家庭,乃至自己的儿女完成大学教育,在自己努力十几年、几十年的城市安身立命。这对于很多进城务工人员,是看得到的幸福,中国社会的稳定,正需要给更多人这种确定性。

图片

更为重要的是,菜市场的改造,并不需要如日本筑波市场又或者北京三源里市场那样高端,对于人民来说,具有烟火气的菜市场不必这么复杂。

相比三源里菜市场,浙江金华浦江县有着20年历史的城南菜市场更值得借鉴。这个菜市场承载着几乎每个浦江人的记忆,尤其是逢年过节,城南菜市场几乎是这里买菜的首选。但改造前,城南菜市场作为老市场的弊端愈发凸显,装修单调、超摊现象,甚至“这里地上每天都是湿的,都要穿雨鞋卖菜”。今年初,城南菜市场完成改造升级,道路宽敞,划分科学,也更加智慧化。

对买菜的人,空间大了,停车容易了,也更方便了。

对卖菜的人,卖的舒心,干的安心,也对未来更有信心了。

对于这个县城,最直接的方便了百姓民生,更圆满了每一个浦江人的家乡记忆,还展示了地域特色文化。

这是菜市场改造最基本的需求,不复杂,却实用。当然,菜市场在生鲜销售上还具有横向优势,今天在这家店吃亏了那就不来了,长此以往,优中选优,生鲜的服务和价格越来越惠民。

而菜市场的社交性,更是超市等远远无法比拟的。

图片

正如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CEO茅明睿认为:“老头老太太去赶早市,到菜市场里面去买新鲜的蔬菜,实际上就让他们在同一个时间点到达了一个同样的空间,形成了社交,这也是社区认同和社区凝聚力发生的一个机会。超市有很好的保鲜措施,所以你去超市不会固定在那个时间,大家的见面机会也就少了;更重要的是,你在超市里买菜面对的是货架,而在菜市场里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是社区人情味的一个来源。”

城市不仅仅是高楼大厦,更是活生生的人生活聚集的地方。菜市场承载着民生刚需,更是一种生活体验与文化,是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不是冷冰冰的购物,而是活生生的人间烟火。

人间烟火最抚凡人心,对于生活在城市钢铁森林里的人来说,夜傍回家,逛一逛菜市场,活着的感觉也就更加强烈了。

04

图片

无论是少数“名片化”的菜市场,还是多数“民生化”的菜市场,都是菜市场的改进版本,想要探求的都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如何与城市更好并存、发展,与时代共进。

中国有9亿城镇居民,未来还将有更多,这些人生活在城镇,如何满足他们不断提升的生活需求?至少在吃的核心问题上,由于地域广泛、消费层级化趋势明显,消费需求也更加多样,所以“众口难调”。而超市、生鲜电商作为一种途径,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如何解决,有两个基本路线。

一个是菜市场小型化、社区化。

另一个就是扩大菜市场覆盖范围,让生活的烟火气和便利性达成最大限度的统一,其中难点在于怎样优先扩大供应范围。

十四五规划专门有一章节“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专门提到数字社会:“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这里面就蕴含着菜市场的未来。

一个未来的菜市场,应该足够干净整洁、童叟无欺,让年轻人不用担心吃亏。

一个未来的菜市场,应该商品足够丰富、服务足够贴心,家长里短中让老一代的烟火气传递给下一代。

一个未来的菜市场,应该用数据做“地基”,用智能当“榫卯”,成为更懂百姓、更配城镇的生活场。

在数字化的时代,超市、电商能做的,菜市场也能做。

而菜市场的烟火气,却是哪里也找不到的。

图片

无论是烟火温情,还是方便温暖,数字化的时代,菜市场都可以做到,而这正是技术造福社会的体现。

随着政府的重视,15分钟生活圈、社区商业服务提升以及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将给有人气的传统菜市场补上最后的短板。

通过数字化的改造,菜市场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进步,老百姓将会有、也值得拥有更多的好菜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