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族堂号的来源

 秋雨书轩 2021-03-16

堂号一词,最开始是为了记录考生们考试的名次,清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

后来,堂号成了名门望族一家的户号,一般正厅门上都会有一块匾,上面写着“某某堂”,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等等。

图片

还有些文人,习惯给自己取一个堂号作为个人的“斋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艺名。例如宋代文人蔡京的“六鹤堂”、陆游的“双清堂”,元代文人黄公望的“三教堂”,明代文人汤显祖的“玉茗堂”、吴文华的“济美堂”、谭元春的“岳归堂”,清代文人秦荣光的“养真堂”、陈廷庆的“谦受堂”等。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堂号还是多用于同一家族的祠堂号。以前,家族人丁兴旺,数代同堂,就给这个大家族起一个统称,也就是堂号。现在,大多同姓族人聚集的地方,会共建一个共同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也就是祠堂,这个祠堂的名字,就叫做堂号。

我们经常听到的“三槐堂”“四知堂”“扶风堂”等等都是同一家族祠堂的堂号。

这些堂号都是怎么来的呢?

以祖先的祖籍地为堂号

图片

例如唐氏的“晋阳堂”。唐高祖李渊原为隋朝贵族,起兵之前曾被封为“唐国公”,封地就在晋阳,后来从晋阳迁到别处的唐姓人为纪念先祖,就以晋阳作为堂号,这就是“晋阳堂”的由来。

以祖先所出名言为堂号

图片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他的后世便以“半部堂”作为堂号。还有很有名的杨氏“四知堂”就出自杨震的名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以姓氏分支名为堂号

图片

例如“三槐堂”,王氏一族从始祖太子晋后代开始,第十九世王元王威两兄弟开始分迁两地,王元一脉迁到山东琅琊一带,后称“琅琊王氏”。王威一脉迁到山西太原一带,后称“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发展壮大,又分出去一支,分到山东莘县,后称“三槐王氏”三槐王氏的命名由来就是因为王氏宗祠周围有三颗槐树,后来三槐王氏的堂号便称之为“三槐堂”。

以先祖著作为堂号

图片

例如周氏堂号“爱莲堂”就取自周敦颐著名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以先祖传说为堂号

图片

例如张氏“百忍堂”就出自唐朝山东郓城人张公艺的《张公艺百忍全书》。相传张公艺活到100多岁,长寿经验就是一个“忍”字,他的族人曾把张公艺一生中忍让的事迹记录下来,写成《张公艺百忍全书》。

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堂号的主要意义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也是一个宗族的标志。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寻根问祖热潮的兴起,传统宗族文化一点点复兴,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堂号也重新出现在各大祠堂上,对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起了越来越积极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