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王德峰(讲座文字转录)2

 宁静致远16899 2021-03-16

心学开端于孟子

而西方则是以宗教的方式安排一条出世的道路。犹太教讲人都有罪,亚当夏娃偷吃知识果实被惩罚,使人背负原罪,而人生命的短暂和渺小与人们自身能力的无限扩展形成了一个矛盾,就像庄子讲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则殆矣。意思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总是失败。因此犹太教认为,我们能凭借自己的理性获得无限多的知识,但不能忘记我们存在是有限和渺小的。我们有知识不是我们的骄傲,而是我们的罪。

回过头来讲心学,心学不是心理学,孟子是中国哲学心学的开创者。孟子讲人有四个方面的善端,端就是根源,即道德的根源在人心中。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句话中所讲的心,翻译成英语既不能译为heart,也不能译为mind,heart代指心脏,是生物学研究对象。mind指意识状态,是心理学研究对象。孟子讲的心超出生物层面也超出心理层面,这个心在英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词来翻译,但在德语中可以,即Gemüt。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说英语的民族思想中缺这方面,而讲德语的民族思想中有这一方面。因此我们可以明白英国哲学为什么在近代走经验论道路,而德国哲学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都是思辨的哲学。在荀子讲的人性本恶时,这个人性指的是人的生物性,自然心。而孟子讲的人性本善,这个人性是超生物,超自然的,这叫心。所以性善说和性恶说的争论不在一个层面上,荀子在生物学层面上,孟子在心学的层面上。一个人犯了罪,由法律来制裁他,是因为人都有心,有孟子所讲的心,因此人才有自由意志和责任能力,而一只狗咬了你一下,狗没有心,所以你踢它一脚让它下次不敢咬你就足矣。狗咬人,人踢狗都是自然现象,而法庭审判是社会现象。孟子讲的心让我们了解社会存在从何而来。

孟子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怵惕意惊恐,恻隐意哀痛,救人不是为了跟小孩父母交朋友也不是为了有在乡里的声誉,也不是因为不救的话自己的名声就不好了,而是小孩掉井里,我们的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本来我与小孩形骸间隔,但恻隐之心让我们突破间隔,这时候我与小孩连为一体,这叫仁心感通。

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个体存在,individualism,叫个人主义。 主导近代西方的原则叫个人主义。个体主义。个体的人,他们原先是作为个体的人生活在基督教的团体中,基督教衰落,他们从团体出来,变成了一个个的个人,个体的人,然后他们按照理性的法则确定个体的关系,契约,原则,用理性来确定契约,所以个人主义原理是近代以来欧洲社会的基本原则。

我们看到鸟兽受伤害,我们也会同情,我们看到花草被践踏,瓦石被毁坏,也会生悯恤之心。陆九渊曾说:“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这个宇宙指道德的宇宙,人心感通万物。整个宇宙趋向于生命,无机物的存在为有机物创造条件,有机物为生命创造条件,生命由植物到动物到人逐渐演化,而人是指人的生命情感,而生命情感的核心是“仁”。仁心感通万物,仁者与天地万物于一体

生命的进化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适者生存,最适应环境的生物是最简单的生物。越复杂适应能力越差,最具有适应能力的是病毒细菌。越进化到高级的动物越是适应能力下降。它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这不是自然科学能说明的。

中国人讲宇宙的本性是“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讲生生不息,整个宇宙趋向于生命,我们的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除了生存之外,我们无辜的残害动物为中国思想所不许。这个心不是西方哲学中的理性的认为能力,不是头脑的心,是生命情感,我们离开这个生命情感来谈真理是头脑的事情,是心之外的理。我们不知道心本身的理。

王阳明认为良知乃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心即理。

王阳明说,“心即理,心外没有理”。炒股就是心外之理。今天的文明到处用心外之理,非常可怕,你抛弃你的心去求一个理,这个理将要戕害我们的生活。

回到中国心学,心外无理,你要抓住的都应该是在你心里面站得住脚的理,在你的心里面没根的理,叫心外之理,不可信。它在根本上威胁你的生活。我们一旦心亡失,跟心外之理走怎么样。争夺利益的方法全是在心外之理。

心学不是心理学,心是天理所在的地方,天理不是知识科学的理,是天理,天理在心里。王阳明说,“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肚里要有这句话,要关键时候突然明白。心即理。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一命题。他从孟子那里来。孟子说真理不要从外面去求,万物皆备于我。然后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我们做学问是把亡失的心找回来。放出去的心要召回来,召回来就是叫学问。把放出去的心召回来。

荀子学说的核心观念是礼,荀子主张以礼治国。我们可能会遵守礼遵守的很好,但心中并不没有那个人心,于是会变成表面上恭敬有礼,温柔敦厚,其实是把道德规则当手段来谋取自己的利益。这种人格叫乡愿。因为荀子让我们相信道德在人心中没什么根据。这是头脑的聪明发明出来的,我们遵守它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利益。在荀子的学说中养成了我们的一个国民性格,乡愿,我们遵守道德规则不是出于内心的自觉,而是出于利益的考虑。所以孟子的学说在他同时代理解的人极少。

禅宗心学

随着佛学的中国化,禅宗的出现,用佛家的语言阐述心学。禅宗的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学众多流派的最终成佛路径有所不同,禅宗就抓住了心了。禅宗第五祖弘忍法师,有一天把众弟子叫到身旁,说:“汝等终日跟我学佛,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福何可求?”修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摆脱生死轮回,达到不生不死,即涅槃的状态。自性若迷一方面指自本性,即佛性。人人都具备佛性,求佛性不要到心外去求,每个人都怀着佛性,见性成佛,见者是谁?是心。僧肇所著《宝藏论》里面这么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仓库的意思)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即离分别。常观金体无有虚谬。喻彼真人亦复如是。常观真一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真一。远离妄想无有颠倒。住真实际名日圣人。我用这一段说明什么?举一个例子,你背着LV包包向我走来,我一眼望去,噢,世界顶级的包包。再看自己的包,简直不是包。可是,它还是包。你的LV包是一个相,我的包也有一个相,一比较差别蛮大,你的包比我的又贵质量又好,可是不妨碍我的包还是包,这叫不住相,不着相。当我们看到LV包和普通的包之间的差别是用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来看到的,但看到包本身是用心来看的,此心一来,是常观金体,不睹众相不为众相所惑。

 “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八个字是金刚经思想的核心。住是住相,相是客观的,但是你不要停留在里面,相是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人、都区分个高低贵贱,这是相,还停留在这种区分里,叫住相。如果你不住相了,叫本身起来,而生其心。只要本心起来,见了佛性。就好像那个人来到金器的仓库看到了金子本身。这个比喻太有意思了,金子本身你的肉眼是永远看不到的。要用心来看的,你的眼耳鼻舌身只能发现不同的器。

第二个问题在问,金子本身可能单独存在吗?不可能。金子本体叫金体,它只能在不同的器里面存在,脱离种种的器,另有一个金子本身让你看到,不可能的。它又说明什么道理呢?别把佛性从这个现实世界当中抽出来,专门在那里,等待我们看,就好像金子本身总是在不同的金器里面存在,一样的道理,所以修佛不要离开现实世界,“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不能离开世间来觉悟,“离世觅菩提” ,离开这个现实世界寻求那个最高的智慧叫菩提,“恰如求兔角”。就好像你要离开这个现实世界去另求一个专门在那里等着你的佛性,就好像你要求兔子长出二个角来。

这有二层意思。第一,你要摆脱众相对你的迷惑。这一步叫出世,常观金体。出世,但是回到世界中来,金子本身不脱离种种物体。你要求金子本身也在种种的器里面求吧。这是第二层意思。

我们再转化一句话,禅宗教我们修行,就拿烦恼来修。烦恼即菩提,人世间充满了烦恼,所以叫灰尘的世界。别把灰尘拒绝了,因为烦恼来自心,如果没有心,它没烦恼,只有肉体痛苦,所以烦恼不是拒绝它,因为它跟我们的智慧来自同-个根源,心。就心有两种用法, 一种用法,用出烦恼来,还有一种用法,用出智慧来,都来自于心。我们的烦恼证明了我们的无限心,证明了孟子所讲的心,没有此心,即无烦恼。怎么修呢?烦恼成了我们修行的材料,这是非常自信勇敢的修行方法,叫禅宗。不要害怕我们有烦恼,拒绝烦恼,心安静的如水-样,一点波纹都没有的水,风一吹水就有波纹,很正常,如风吹水,自然成纹,你生活在世界上,怎么会不遇到风呢,风一来不是水面就不平静了嘛,那叫烦恼来了,但是你不要跟着烦恼走掉了,烦恼是水上的波浪,水还是水。水的波浪起来或者下去就不会增加水或者减少水。大海每天的海面在汹涌澎湃吧,大海的总量增多了还是减少了,不增不减,所以这就是禅宗,要我们抓住烦恼来修这个心,因为烦恼也来自于心。

禅宗的这个思想是非常伟大。后来的宋明儒学把禅宗的思想吸收进来,变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了。这二个学派的目标是相同的,就是王阳明说过的那句话,我们中国人人人心中有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中贼如何去破,就像烦恼如何去破,用我们的心。

心学的现实意义

我们指出了这个心的存在,但是每每被我们丢失,再把它求回来,孟子说这叫学问之道。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这个心的亡失,实际上是很容易发生,也比较自然。比方说,我们出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初是孩提时代,那叫童心,本来在我们身上,后来会丢失的,丢失之

后你慢慢成长,慢慢泯灭,知道这个世界上要趋利避害,学会了趋利避害就进入了人生的所谓功利境界,这就是心之亡失。心之丢失,然后人生也就不自在起来,中国老百姓的那句话说的真好,“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我们现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的方式是让他们早早的不自

在,越早越好。在幼儿园起就要设置学算术了,还要学点英语,到小学的奥数,这个幼儿园最好是双语幼儿园,汉语英语一起来,然后早早的把我们的孩子推上了人生竞争的舞台。就让他们知道利害得失,知道自己的前程如何取决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经济手段。让他们更好的丢失那个心,然后再把它们求回来,很难。他们到自己要求的时候是三十几岁之后,80后来了,80后正在反思自己的三观问题。

我是80后的父母,凡是80后都是50后生出来的,所以50后对80后有一个不可推卸的债务,叫精神上的债务。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一点。 现在我和我儿子之间可以进行哲学上的交流了,因为他们需要这一点。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我最近在求回来,人要安心立命。我们下一代最缺失的不是知识、技巧、不是运用逻辑和符号的能力,而是缺乏人生的基本信念,最缺少这个。

唐朝时,偏远的广东南海有个叫惠能的穷人,以砍柴为生。有一天当他去一个富人家卖柴的时候,听到主人在诵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听了之后,这个年轻人似有所悟,就请教主人从哪里能得到进一步解释。“在湖北黄梅,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法师正在训解佛法。他对《金刚经》的理解是最透彻的,你去他那里学习吧!”于是,这位年轻人就上路了。

惠能来到黄梅,弘忍问道:“你来做什么?”惠能说:“我从岭南来,来求佛法。”弘忍说:“哦,汝是獦獠人(南蛮子),如何学的了佛,”惠能当即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本无南北。此言一出,弘忍法师心里明白了“此獦獠根器大利”。根器就是慧根,现在来讲就是指智商,这样的人最适合把佛法传给他。

复旦大学医学院某学生给自己的同学喝的水里下了毒了。消息传来,我大为震惊。我以为这两个同学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后来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并没有。只是平时相处个性不合,有一点小摩擦。我想何至于如此。对这个事情的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下毒的那位学生在他成长的道路上,肯定没读过伟大的人文经典,至少没读过伟大的悲剧作品。他的心灵没有受到过震撼,他的灵魂没有得到过洗礼,心里他不懂得敬畏生命。他智商不会低,第一,考取复旦,容易吗?第二,他在医学院马上硕士免试直升博士,一定是高材生。智商怎么可能低?

他缺少了什么?他根器不利。

他的父母一度认为自己孩子成长的非常成功。考取复旦,而且马上要直升医学博士。现在他们怎么会这么想,他的孩子成长的究竟成功了没有?我跟我那些年轻的朋友们,他们成了年轻的父母。我跟他们讲,要重新思考一下,如何看待我们下一代的成功?什么是成功的标准?

我们这代人没什么希望。希望在80后90后00后身上。我们应当承认毛泽东说的对。毛主席说,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那句话我们还记得吗?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遭气蓬勃,正在兴旺的时候。我们(50后60后70后)日薄西山了。我们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们要脱贫,想发财,30年过去。我们留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个怎样的社会状况。我们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是否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营造他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教育当中缺少了最根本的东西。我们追求卓越是吧,但失去了灵魂的卓越。

哈佛大学前院长写了一本书,关于哈佛大学的自我反思。书名叫失去灵魂的卓越,副标题,哈佛是怎样遗忘教育的宗旨的?

我看我们中国的大学更应该反思这一点,另外基础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我认为复旦投毒这件事不是复旦的责任,是他这样一路走过来,终于进了复旦,责任在于基础教育。我们有时候补课,为时已晚。我们都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成熟,成长起来的阶段呢。怎么能不读一点心学呢?

《传习录》 最起码,然后《六祖坛经》。这两本书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