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凤奎:迎娶烈士的遗孀,终身不要孩子,生前让养子改回其本姓

 青史如烟 2021-03-16

1953年2月25日,朝鲜战场之上,正在作战室,与众人研究作战计划的第五十军副军长蔡正国,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国内的电报。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第五十军副军长——蔡正国

这是一封喜电,电文内容是:妻子张博昨日刚刚诞下了一名男婴,母子平安,希望蔡副军长在前线努力为国,勿要挂念。
得子的喜悦刚刚攀上蔡正国的心头,然而不远处隆隆的炮火声,却将他再次拉回到残酷的战争当中。
他将电文轻轻地压在案下,准备待战事稍歇之后,再给妻子复电,不想,这一拖,便一直拖了十几天。
直到3月9日的那天,蔡正国才在百忙之中,得以抽空给妻子匆匆回了一封电报:

张博同志:
上月二十三日来信和二十五日电报均悉。闻讯欣喜,希注意爱护和保养身体。过去产期中得下的毛病要特别注意,在这次月子里能否得以恢复。小子诞生后身体如何,是不是也跟四东小时一样?希安心静养,早日恢复健康。

这位饱经战火淬炼、拥有钢铁意志的百战将领,此刻,面对刚出生的儿子、后方的妻子,也不禁流露出了其至为柔情的一面。
知道丈夫挂念孩子,因此妻子张博不久便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等孩子满月之后,能够抱着儿子随慰问队去战场,让孩子的爹看上一眼。

蔡正国一家合影,张博、蔡四东、蔡正国

然而,当孩子满月之后,满怀憧憬的张博没有等到组织上安排去朝鲜的通知,不久,却等来了东北军区政治部秘书处机要室发来的一封牺牲报告。

蔡四月十二日十八时在首长办公室主持召开营团干部轮训班组长报告,至二十二时会议将结束之际,敌机忽由东北方向俯冲,第一批炸弹投在办公室附近……蔡头部及胸部被破片炸伤……于二十二时三十分牺牲。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刚刚产子不久,身体尚未恢复的张博,顿时陷入了极大的悲恸当中。
而一心为国、征战沙场的丈夫,除了战场上返还的些许个人遗物之外,留给襁褓之中幼子的,只有一个来不及被父亲呼唤的名字——蔡小东。

一场车祸,一个崩溃的母亲

战争必然会有伤亡,张博在平日里也曾听到过不少抗美援朝烈士的光辉事迹,并深受英烈们的鼓舞,对于为国征战所面临的危险,夫妻俩也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然而,当丈夫某一天,真的从自己的生活当中突然消失了之后,张博的内心还是感到了无限的落寞和极大的无助。

站在蔡正国副军长墓旁的张博,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憔悴

特别是蔡正国牺牲前一天所发的电报,报尾那句“后面再说吧”,这句话,每每想起,都刺得张博的心直疼。
你到底还有什么话要跟我说?你倒是跟我说呀,你怎么就突然走了呢!
蔡副军长牺牲的消息传来,沈阳各界民众为蔡正国及其他四位烈士共同举行了公祭。人们在英烈面前悲痛、哭泣、诉说着,不少人拉着张博的手,安慰她、鼓励她,告诉她,今后的路还长,一定要看开些。
当时,刚刚三十岁的张博,站在演讲台上,神色肃穆地代表烈属们发言:

“我们一定把悲痛化为力量,从今以后,积极努力工作学习,完成党所给我们的一切任务,抚养好烈士们遗留下的孩子,将来为烈士们报仇!”

代表烈属发言的张博

烈士们为国捐躯了,她们这些烈士家属,今后最大的任务便是,尽心抚养好烈士的遗孤,以告慰英烈们的在天之灵。
张博在心中向蔡正国保证,我一定会坚强,不会被悲伤击倒。我一定会好好照顾好我们的孩子,将四东、小东抚养长大成人,让他们知道,自己曾有一位多么光荣、伟大的父亲。
然而,命运在撕裂这个家庭之后,却并没有停止它的作恶,不久,它便再次展露了其至为狰狞、残酷的一面。
蔡正国离去之后的那段时间,照料襁褓中的小东,占去了张博很大一部分的时间。因此对于已经长大、颇为顽皮的四东,张博不可能事事跟随。
直到一年后的一天,邻居家的小孩儿神色慌张地跑来告知自己,蔡四东出事了。

蔡四东、张博以及怀中抱着的蔡小东

张博双腿发软地跟着人群来到了事故现场,车轮下的那具血肉模糊的小身躯,那么熟悉,那么令人心疼,张博只感觉眼睛一黑,便一下子昏死了过去……
四东出车祸夭折之后,张博便整天将自己锁在屋内,抱着年幼的小东,哭泣不止。她不停地责怪自己,自己为什么那天不阻止孩子出去玩,如果那样,孩子就不会出事儿了。
自己答应蔡正国一定会看好孩子,但转过年,孩子就在自己手里,没了!自己对不起孩子,更对不起牺牲的丈夫。
悲恸、懊恼、自责让张博一时难以从悲伤当中走出。每每深夜人静之时,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泣,让旁边的邻居们也是纷纷落泪不止,大家都说命运太不公,对蔡副军长家,实在是太残酷了。
过度的悲伤,使得张博的身体迅速垮了,她的精神也开始有些失常起来,脑子一会儿清楚,一会儿糊涂,身体虚弱得走不了路,只好一天到晚躺在床上,全靠雇人来照顾。

到了1955年,部队实行军衔制,一大批部队女同志被安排转业地方或复员。对于久病缠身、无法工作的张博,组织上给了张博一笔复员费,然后给她办了复员手续。
此时,躺在病床上的张博,在痛苦当中独自舔舐着自己心中的伤口,憔悴的模样,让人看着心痛而又无可奈何。
后来,张博病体渐好,她爬起身,开始收拾这个家。虽然这个家已经走了两个人,但毕竟还有一个小家伙,需要自己照顾,失去四东,自己已经很对不起丈夫了,今后,自己一定要将小东照顾好。
此时的张博强作坚强,然而儿子小东奶声奶气的一个问题,却直接击溃了她那脆弱的心理防线。
妈,我爸去哪儿了?

等了六年,爸爸回来了

这个问题,随着蔡小东的成长,被屡次提起,别人家的孩子幼儿园放学,父母接送,而自己从来都是母亲一人,风里雨里,独来独往。
我爸去哪儿了?成为了年幼的蔡小东,心中最大的一个疑问。
看着儿子期盼的眼神,张博不忍心告诉孩子真相,孩子还太小,稚嫩的心灵一下子接受不了那么残酷的现实。
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编织着善意的谎言,你爸爸在朝鲜打仗呢,还没有回来。
什么时候回来?快了,快了,应该快了。
然而,每次自己回答儿子的问题之时,张博都能感到,儿子眼底藏着的怀疑,增添了不少。孩子长大了,慢慢就瞒不住了。

张博

与此同时,张博在找工作方面,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自己复员之后,想要找工作时,才发现先前的档案不知什么缘故,不见了。军区动员部没有、干部部也没有,最后找了五十军,也没找到,没有档案的她找工作举步维艰,家庭逐渐陷入了困难境地。
儿子的困惑、经济的困难,使得刚刚走出失夫丧子阴霾的张博再次一筹莫展起来,这个时候,一个男人走进了她的生活。
这个男人叫董凤奎,是组织上为张博介绍的对象,此时为沈后二分部的副政委,是一位三八年的老八路。

董凤奎

董凤奎是山东人,有着山东人一切的优良品质,善良、淳朴、忠厚、耿直;他给张博留下最大的印象便是——这人很可靠。
在组织的耐心劝说之下,独守六年的张博最终接受了董凤奎。婚前,两人一同去了趟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来到了蔡正国副军长的墓前。

蔡正国烈士之墓

张博和董凤奎一起,将祭品仔细地摆在了墓碑前面,随后,身着军装的董凤奎,庄严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向着蔡正国副军长的墓碑发誓:
“蔡副军长,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顾好张博同志,照顾好您的儿子小东!”
董凤奎的声音很洪亮,这铿锵有力的誓言,在空旷的陵园之内,久久回荡着,而站在一旁的张博,此刻早已泣不成声。
这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庄严承诺,也是董凤奎对张博的一生深情告白。
那一天,两人从陵园回来,张博到幼儿园接小东,她指着园外那个有些紧张、腼腆的男人,告诉儿子:
“你爸爸打完仗,从朝鲜回国了。”
儿子看着不远处的那个陌生男人,有些拘谨,但更多的是小兴奋,他按照妈妈的嘱咐,规规矩矩地给董凤奎行了个礼,而董凤奎则一把将小东搂在了怀里,亲了又亲,久久不肯撒手。
他轻声地在小东的耳畔说道:
“孩子,爸爸回来了。”

离开沈阳的岁月

婚后不久,董凤奎便带着张博母子,离开了沈阳,这里是张博的伤心之地,有太多的熟人和往事,很容易勾起她的伤心事。
两人离开了熟悉的圈子,来到了边远的延吉,在这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解释和怀疑,儿子蔡小东的名字随后被改为了董耀东,而从那一年开始,董凤奎就再没让张博去领过烈属抚养费,董凤奎当时对妻子说:
“他有爸爸,咱们就不要麻烦国家了。”
两人就这样,在延吉这个地方安下了家,相濡以沫地生活着,共同抚养着年幼的蔡小东,让这个苦难的孩子,自此有了一个充满幸福和欢笑的家庭。

张博和董凤奎

对于妻子,董凤奎从没有与她红过脸、吵过架,他像一片大海,无限地包容着妻子的一切。
妻子是个南方女人,地主家小姐出身,从小没有做过家务,后来来到延安之后,又一直过着集体生活,南征北战之时,吃集体饭,因此家务生疏。
所以,当张博来到延吉之后,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生火做饭,她没生过炉子,往往好不容易点着,不一会儿便又熄灭了,有时候,早上早早起来作饭,却每每到了上班之时,依然没有拾掇好饭。
董凤奎经常饿着肚子上班,但从未对她说过一句埋怨话,他知道妻子不容易,因此每每回到家,总会抢着干家务,就连孩子的一些缝补针线活,也都慢慢学会了。
面对妻子的自责,老董总是笑着说:“这算啥?既然我能干,你就别折腾了。”
而对于小东,董凤奎更是待之如同己出,为了不让蔡小东受些许委屈,他更是一辈子也没有再要自己的孩子。董凤奎像一座沉默的大山,将厚重的爱无声地奉献给这个孩子,为其付出了自己能给的全部父爱。
张博记得,当年家里穷,没有收音机,儿子天天去别人家蹭听“小喇叭”,三天两头去,让对方变得不耐烦起来,几次冷言冷语,让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不小的伤害。
一天,儿子红着眼回家,闹着要收音机,在当时,收音机可是一个稀罕物,价格不菲,张博觉得儿子还小,便没有同意。
不想,蹲在一旁的董凤奎什么话也没说,转身离开不久,便买回来了一个当时最好的东方红收音机来。
张博责怪丈夫,你怎么总是惯着孩子,他要什么,你就买什么?
董凤奎拍了拍脑袋,孩子嘛,听广播,涨知识,这咱得支持。
蔡小东十三四岁那年,正赶上动荡年代,不上学的他整天跟着一群朋友们在街上瞎逛,无所事事。

有一天,董凤奎下农场去检查工作,便对儿子说:
“跟我一起去看看吧,反正你整天闲着也没事。”
蔡小东便跟着父亲一起,来到了农场,从小在城镇长大的他,一下子便被农场里的田园生活给吸引住了,他央求父亲,让自己在这里多玩几天。
而这个要求,却正合董凤奎的心意,他也没有跟妻子商量,便直接安排让儿子跟着农场的战士们一起,做工务农,临行时,他给儿子说等过段时间,就来接他。
结果蔡小东这一待,就足足在农场待了一年,这一年,他跟着战士们一起,起早贪黑,插秧耕种,辛苦非常,同时也深刻地了解到了农户人家的疾苦和不易,以及自己整日无所事事的可耻。
当蔡小东回来之时,以前孱弱的身子,竟然变得壮实了许多,他看着爸爸,嘿嘿地笑着:

“老董,你可真狠心!”

蔡小东与父亲、母亲合影

蔡小东十五岁那年,闹着非要当兵,母亲张博对此是死活不同意,小东的父亲就是在部队里牺牲的,万一小东再在部队里,有个三长两短,自己今后还怎么活呀。
可执拗的小东坚决不退缩,他甚至用绝食来逼迫自己母亲松口,两人最后都将目光投向了董凤奎,看看这个当家的,怎么决定。
董凤奎将儿子拉到了屋内,爷儿俩谈了很长时间,最后,董凤奎出来对妻子说,我看他行,让他去吧,如今外面这么乱,把孩子送到部队还放心些。
蔡小东穿上军装当兵的那天,董凤奎一个人骑着自行车,默默地跟在运送儿子去军队的军车后面。

蔡小东当兵时期

蔡小东不知道,那天,当自己高唱军歌,进入军营不久,父亲也随后赶到了那里。
董凤奎专门找到了部队领导,将自己儿子烈士遗孤的身份,告诉了他们,并恳请他们今后多加关照。
自此,蔡小东的身份便被军中不少的领导所知晓,而这些昔日蔡副军长的下属、战友们在照顾、爱护这个孩子的同时,也在想着,什么时候将孩子的真实身世,告诉他。
毕竟,他有知晓真相的权利,而他生父的身份,也确实值得其为之自豪。
在蔡小东十八岁那年,旅大警备区第一副司令赵国泰将这群老伙计们召集到了一起,当众告诉了蔡小东,你的生父是原五十军军长——蔡正国,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为国捐躯了,是一名光荣的烈士。

蔡小东在父亲的墓碑前

直到这个时候,蔡小东才知道,这么多年那个疼爱自己、宠溺着自己的爸爸,原来并不是自己的生父。
不久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儿子,回到了家中,已经从妻子口中得知儿子知晓真相的董凤奎,将蔡小东叫到屋内,父子俩促膝长谈。
这一次,董凤奎没有再隐瞒什么,他从蔡副军长牺牲开始说起,一直说到了小东母亲的生病,说到后来经组织介绍,走入了这个家庭,和他母亲一起维持这个家到现在。
董凤奎给儿子说,你现在长大了,也应该改回原来的名字,这个名字是你生父给你取的,你应该、也必须改回去。
先前之所以让你改姓董,就是因为你年纪还小,如果父亲姓董,你却姓蔡,今后会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解释,对你成长也不好。
如今没事儿了,孩子你也长大了,该改回去了,从今往后,你记住,你叫蔡小东。

最后的日子

蔡小东的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让老两口欣慰的同时,也让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
在后来儿媳的坚持努力之下,张博找了不少老同志,很多善良的老同志们纷纷为她做证明,最终将她那份遗失的档案,补齐归档。
自此,张博在暮年得到了应有的薪资待遇。这么多年,风里雨里总算是走过来了,正当董凤奎和张博两人准备安享晚年之时。

晚年的张博(左一)

董凤奎的身体却出事了,病痛难忍的他被送进了医院,医生的诊断结果是骨癌,但情况有些太晚了,已经无力回天。
得知自己病情之后,董凤奎沉默了许久,几天后他突然开始忙碌起来,他到处寻找关于工资政策的文件,埋头其中不停地计算、研究。
随后,他找到儿子、儿媳,坚持认为有关部门将妻子的工资计算少了,他反复地向两人介绍工资政策,然而儿子、儿媳俩人却有些不解,就这一点点差额,您老还生着病,犯得着那么费劲儿吗?
面对儿子、儿媳俩的不理解,董凤奎有些失望,他神情黯淡地解释道:
“你们看,我恐怕是没多长时间了,我想在我走之前,把你妈妈的事情安排好,这样我走的也放心些……”
后来,饱受病痛折磨的董凤奎被家人送到了医院,年近八旬的张博不顾家人劝阻,亲自衣不解带地睡在一旁照料。
一天,清醒过来的董凤奎让儿子打电话,请干休所的领导来医院这边,等所有人到齐了,他转头对妻子轻声说道:
你先出去一下,有些事儿,我要跟他们谈谈。
那天下午,董凤奎和众人说了很久,最后大家开门之时,都是两眼通红地走出来。
张博有些不放心,问其中一个人他们都说了什么?那人长叹了一口气,感慨地说道:
“董政委还是对你不放心啊。你放心吧,董政委既然已经交待,我们今后一定会好好照顾你的。”
说罢,身旁的人都忍着泪,使劲地点头。

我姓董

在董凤奎病重的那段时间,他给身边的儿子讲了很多,特别是自己的山东老家那边的事情,提起那里还有自己的亲人。可这么多年,自己领着妻儿一直漂泊在外,始终没有能够回家探亲,临了临了真是令他遗憾不已。
在其弥留之际,董凤奎再次愧疚地说起,自己三十多年,没回老家了,也不知道家中如今是个什么样子了。

蔡小东拉着父亲的手,流泪对父亲说:

“爸爸,您放心,我替您回山东,我带着您的孙女一起回山东老家,替您去看望大家。”

听完儿子的这句话,董凤奎随后便安然地闭上了眼睛......

处理完父亲的身后事之后,蔡小东便领着女儿去了趟父亲记忆中的山东老家,在那里,记得父亲的人也已经不多了。

当人们问蔡小东是谁的时候,他对那些乡亲们说道:

“我叫董耀东,是董凤奎的儿子,父亲虽然很多年没有回来,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大家,现在他不在了,不能回来看望大家了。我这个做儿子的,领着他的孙女,一起来替父亲看望大家......”

谨以此文献给那个沉默如山的父亲——董凤奎,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祖国的荣光,离不开当年为国牺牲的英烈先辈们,而那些悉心照顾英烈后人们的平凡之人,他们虽然沉默无声、微如尘埃,也一样值得我们关注、敬佩和缅怀。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转发,大家一起,共同弘扬正能量,让这些感人的故事广为流传!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