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是抗美援朝牺牲军长的遗孀,后改嫁政委,儿子更名18年才知真相

 情感文摘 2022-09-07 发布于广东

她是曾任志愿军第五十军副军长蔡正国烈士的遗孀。

丈夫牺牲后,她为让儿子茁壮成长,选择改嫁政委。

而在她心里,始终有个秘密瞒着儿子。

这一瞒就是整整十八年。

等到儿子知道真相那一刻,在场所有人无一不为之落泪......

一面小镜子、一个铁皮箱在那时成为连接一家三口的纽带。

文章图片1

张博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个秘密?

她又为何要一直瞒着儿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烈士遗孀——张博的一生。

富家小姐,一心报国

1923年,张博出生于安徽。

她本是安徽一地主家的二小姐。

因为家境殷实,家里的女孩们也都有机会上学读书。

也正因此,她才有机会接触到新式思想和教育。

等到张博读中学的时候,受学校里中共地下党的影响,她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和红色思想。

而后,其更是积极参加校刊发行、街头演讲等各种各样的政治活动。

可终究纸包不住火。

没过多久,她的行为被家里人知晓。

父亲对此更是火冒三丈,直接举起竹藤就对张博一顿毒打,并呵斥她:

“竟然帮外人对付家里!要是在做这种事,家里就当没你这个女儿。”

张父生气并无道理,毕竟那个时候张家是地主阶级。

他的话也无疑直接点出要害。

那便是,张博要是想革命,就是与家族为敌。

可彼时,她一个人的力量还太渺小,无奈只能选择委曲求全。

等到抗日战争爆发,眼见国家和民族已到生死存亡之际,可家中大人却丝毫没有紧迫感。

他们只是自顾自的生意,甚至还开始为她张罗亲事。

文章图片2

图为张博(1955年复员照)

最终,为能够摆脱家里的安排与管控,张博决定假装安稳上学,实则偷偷准备,打算参与抗战。

那段时间,她每天出门前都把要带出的衣物套在外衣里面。

等其刚踏出家门,就立马来到值得信任的同学家里脱下衣物,再去上学。

日积月累,就这样,她硬生生攒够了出行用的行李。

1938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怀着北上抗日的信念,张博偷偷溜出大门,离开了这个充满束缚与封闭的家。

离家的张博一路循着八路军的踪迹,从安徽一直走到山东境内。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遇到了八路军,并顺利成为一一五师文工团的一员。

那年,她刚好15岁。

而对于着一段记忆,她始终记忆犹新,还曾回忆道:

“我从家里逃出来的前一天,新四军从我家附近向东挺进,如果早出来一天,可能当时就跟着新四军走了。”

不过正所谓,缘分天注定。

也是因为加入了八路军,她才认识到此生挚爱——蔡正国。

两人第一次认识,是在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三团演出的时候。

文章图片3

蔡正国

那时,张博是一一五师战士剧社的文工团员。

蔡正国恰好是一一五师教导二旅的参谋长。

回忆起那天,张博脸上依旧带着笑,她说:

“那天在台边上准备演出,看到一个面皮自净、精神干练的人三步两步就跳过凳子,坐在最前面的那排。我见这人身手敏捷,便产生了好奇......”

只是那个时候,她没想到,这一好奇就是一辈子。

后经组织介绍,1943年4月,蔡正国和张博结婚了。

然而还没等夫妻享受婚后生活,部队就立即出发奔赴胶东。

彼时,每天要行军数十里,最紧张的时候一夜跑了120多里路。

而在这期间,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事情要处理。

因此,张博从不跟团干部家属一起走;

蔡正国也不搞特殊照顾。

文章图片4

图为张博(右一)

大家的心里一心想着干革命、打鬼子。

对于他们来说,革命利益大过个人,没有国哪里来的家?

丈夫去世,重新振作

事实上,在结婚前张博就了解丈夫的为人。

他一路参军打仗,英勇杀敌。

还曾在土城战役中肩、颈多处受伤,其都强忍剧痛,跟随部队行进。

一直到顺利抵达陕北,蔡正国才愿意进医院继续治疗。 

如此来看,他革命的信念是永远放在第一位的,乃至超过其性命。

而张博能做的,便是大力支持和暗自骄傲。

后来,蔡正国因过人的作战能力,在平津战役、衡宝战役、解放海南岛等屡获战功。

自然,他职位越来越高,与家人也聚少离多。

等到战争彻底结束,蔡正国在疗养院休养没多久,又前往朝鲜战场。

彼时,他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四十军副军长、五十军副军长。

不过即使到了战场,一家人的感情也丝毫没有被冲淡。

文章图片5

蔡正国

那时,蔡正国经常利用空闲时间与家里人通信。

有的是关注妻儿身体:

“你治病最好仍按计划完成,四东注意保重身体......”

也有的是报平安以宽家人:

“我们现在前面环境也很安定,部队仍然照常工作训练......”

还有的是对家里大小事宜的安排:

“......四东进托儿所事,我没有什么意见。”

从1952年到1953年的16封信中,足以看出蔡正国对妻儿体贴入微的爱意。

事实上,蔡正国和张博共有两子一女。

然而平安长大的,只有小儿子蔡小东。

文章图片6

图为蔡正国写给张博的家书

直到晚年,张博还记得大女儿的样子:

“她很漂亮,圆圆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就像个洋娃娃。”

只不过,在那烽火岁月,等她生女儿时,一行人正在被敌人追击。

那一次,他们跑了一天一夜,才终于脱险。

如此奔波,加之一路上孕妇始终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张博生完孩子并没有奶水。

无奈之下,她就到处找人帮忙喂女儿。

谁的孩子吃饱了,她就把女儿抱过去吃点人家吃剩的奶。

可即便这样,女儿生下来一个月还是被活生生地饿死了。

对此,张博十分痛苦,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一个人偷偷哭泣。

好在1948年二儿子蔡四东出生,才给家里带来了一丝欢乐。

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期间。

当时,每年都会安排首长家属在战争间隙时间轮流去部队探望。

张博记得每次爬山时四东那稚嫩的欢笑声;

记得蔡正国在山上耐心地教他们辨认野菜的情景……

那几乎是他们记忆中,仅存的欢乐时光。

一直到最小的儿子蔡小东出生。

听闻这个事后,1953年3月27日,蔡正国还专门写信给孩子:

“小孩取名叫小东吧,(意思是)比四东还小。”

如此来看,一家人仿佛正在朝好的方向一步步靠近。

文章图片7

图为张博、蔡四东、蔡正国(从左至右)

然而不幸的是,1953年4月12日,蔡正国在50军军部所在地朝鲜平安北道青龙洞开会的时候,被炸弹碎片击中。

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时,距离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仅仅相差3个月。

并且那时候,蔡小东刚出生没多久,还未见过父亲一眼。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在蔡正国牺牲不到一年,大儿子蔡四东就因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去世。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张博整日过得浑浑噩噩,甚至精神上也出现短暂的问题。

那段时间,她除了整日哭泣以外,就是软绵绵地躺在床上。

而其怀里还抱着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是她对蔡正国的唯一念想。

文章图片8

张博

那是1952年9月13日。

蔡正国在朝鲜前线写信给张博:

“双城有好的整装镜子给我买一个(圈的)能在桌上蹬立的。不要太大,小点便利携带。”

收到信后,张博于1953年4月,托人把小镜子捎到了朝鲜前线。

而蔡正国也在4月11日的回信中说:

“捎来镜子收到。原来用的那面镜子,我让留守处来人给你带回。”

令人悲痛的是,写下这封信的第二天他就牺牲了。

蔡正国牺牲后,这个新的镜子被当做遗物送回到的张博手中。

50多年里,张博一直把它置放在自己的床头上。

在颓废了一段时间后,张博醒悟了。

生活还是要继续,她还有一个在襁褓中的儿子等待其抚养。

事实上,六岁以前,蔡小东经常会问张博:

“父亲什么时候能回来。”

看着儿子眼里流露出的期待与天真,张博心里仿佛针刺般疼痛。

但她不认告诉蔡小东真相,只能掐住自己的大腿,防止眼泪流出,骗孩子说:

“父亲在朝鲜打仗还没回来。”

可孩子总会有长大明白事理的那一天。

这样的欺骗,又能持续多久呢?

最终,为更好照顾蔡小东,时隔六年,在组织的劝说下,张博改嫁董凤奎。

文章图片9

图为张博(左)、蔡小东(中)、董凤奎(右)

当时,董凤奎是某驻军医院的政治委员。

同时,他也是38年参军的老八路。

张博和董凤奎结婚的那天,两人还特地前往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望蔡正国。

在烈士的墓碑前摆放好祭品后,董凤奎庄严地举起了右手,郑重地向烈士宣誓:

“蔡副军长,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顾好张博同志,照顾好您的儿子小东!”

身份成谜,真相大白

结婚后,张博带着蔡小东离开沈阳,随董凤奎去了边远的延吉,离开了这个她熟悉又充满回忆的圈子。

然而刚到延吉时,张博在生活上吃了许多苦。

那个地方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取暖做饭都得生炉子。

可她这个南方人并不会生炉子。

好不容易把火点着了,没一会就被风吹灭了。

光炉子一天都不知道生多少回,更别说做饭。

张博每天早早就起来做饭,但常常因为生不好炉子,直到上班时间饭也没做好。

董凤奎就只能饿着肚子去上班。

文章图片10

张博和两个孩子

虽说他从不说一句埋怨的话,但张博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

常常是丈夫前脚一走,她后脚就心疼得坐在炉子前默默流泪。

更令其愧疚的是,就算火生好了,张博也不会做饭。

此前,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部队上,她都没有下过厨。

因此,张博现在要从头学起。

等其开始学炒菜时,人家告诉她炒菜必须等油烧开。

于是,她天真地以为油烧开,会像水烧开一样咕嘟冒泡,就老老实实地等着油冒泡。

结果烧了半天只见冒烟不见冒泡。

等她正纳闷时,锅里的油呼地一下就着了。

这下可把她吓一大跳。

再加上,她不知道面对这种情况盖上锅盖就行,便慌慌张张地跑到外面撮了一揪土倒进锅里。

为此闹了不少笑话。

非但这样,有时候,针线活也常常让董凤奎手足无措。

蔡小东有一次要给新买的乒乓球拍缝个套。

张博不会,就只好等董凤奎回来缝。

可那时,董凤奎几乎每天晚上都开会,一开就开到很晚。

等他深夜回家后,还要连裁带剪地忙活针线活。

但毕竟是个大男人。

董凤奎对针线活也不太在行,一晚上缝了拆、拆了缝地折腾了好几个来回。

等到他缝好时,天已经大亮了。

无奈,其眼睛都没合一下,洗把脸就去上班了。

不过对此他并没有怨言。

在他心里早已把蔡小东当做自己儿子照顾。

文章图片11

张博和董凤奎

因此在儿子教育上,张博往往担任的是严母的身份。

董凤奎则默默担负起慈父的责任。

对待蔡小东,他既能够满足其愿望,也能狠下心锻炼儿子。

蔡小东小的时候喜欢听广播。

奈何那时家里没有收音机,他就只能天天偷跑去别人家听。

有一次,他遇上一户人家十分冷漠,不仅对他冷眼相对,还说他是“野孩子”。

这些话使蔡小东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他泪汪汪地回来向父母要收音机。

听闻,张博连忙摇头拒绝,她不想让儿子觉得哭能解决一切事情。

而一旁的董凤奎没吭声,只是立马转身出去,后买了个最好的“东方红收音机”回家。

不过这也是有相应条件的。

他要求蔡小东,每天都要用收音机关注时事新闻。

还有一次,蔡小东央求母亲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

而张博怕骑自行车不安全,说什么也不肯答应。

等董凤奎下班回来得知这个事情后,他二话没说,拉着蔡小东就去买了一辆自行车。

同样地,这也不是白得的。

尽管那时儿子还不会骑自行车,董凤奎依旧鼓励他,让其自己骑回来。

而正是这一举动,让蔡小东一下子学会了骑自行车。

文章图片12

蔡小东

等到后来,蔡小东也进入青春期。

那是他十三、四岁的时候。

当时,其正好赶上学校停课,便整天不上学到处闲逛。

恰逢那个时候,董凤奎每日都要去农场检查工作,就把儿子带去了。

本来说好去玩一玩就跟着回来的。

没想到,蔡小东一下就被农场生活吸引住,说什么也不肯走。

得知儿子的想法,董凤奎居然放心大胆地交代道:

“那就把蔡小东留在农场。”

说完,他就自己一个人回家了。

结果,蔡小东果真足足在农场待了一年。

在这期间,他跟着战士们一起帮当地老百姓种水稻、喂牛羊。

也正是这一经历,让蔡小东有了当兵的想法。

只不过他闹当兵的时候,刚满15岁,才一米五几的个子,满脸的稚气。

情理之中,张博始终不同意。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害怕孩子像他父亲一样......

文章图片13

董凤奎

但后来,蔡小东的渴望和董凤奎的劝说,让她选择了退步,松口同意儿子去当兵。

看着蔡小东高高兴兴地爬上去往大连的大卡车的那一刻,张博突然想起自已离家的那个夜晚。

那时自己也是15岁,也有这样的一腔热情。

这可能就是宿命吧。

他身上流着的是革命战士的血脉。

想到这儿,看着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张博不禁流下眼泪。

1971年,张博偶然遇上原沈阳军区副司令员邓岳及其夫人韩军。

更加巧合的是,他们正好要去大连。

于是,夫妻俩就劝张博,让她一起去那里,顺道看看孩子。

然而,张博没想到的是,就是此次大连之行,那个尘封十八年的秘密即将被揭晓......

文章图片14

图为蔡小东

张博始终都记得,当年蔡正国的遗体从朝鲜送回沈阳时,在追悼会上她的发言:

“在今天这个非常隆重和悲痛的追悼大会上,我代表这次被难的(烈士)家属同志讲几句话。…他们虽然死了,但他们的死是光荣(的)。我们(家属)一定把悲痛化为力量,从今以后,积极努力工作学习,完成党所给我们的一切任务,抚养教育好烈士们遗留下的孩子,来为烈士们报仇。”

事实上,为养育好蔡小东,她和董凤奎成婚之际,就商量给蔡小东改名字,名为“董耀东”。

而之所以没有关于名字转换的记忆,是因为两个名字的昵称都是“小东”。

因此,他一直都被人叫做小东。

等张博来到大连后,邓岳就派人去军队里找“蔡小东”。

只是军官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这人。

文章图片15

图为张博在沈阳市各界人民追悼蔡憾正国等烈士大会讲话(1953)

听闻,邓岳脾气火爆,刚要骂起来,就被张博打断。

“错了,小东现在改名了,叫董耀东。”

话音刚落,在场的人都沉默了。

不知过了多久,邓岳率先开口打破沉默,他问道:

“孩子是不是还不知道?孩子现在应该18岁了吧”

张博干涩地回道:

“是。”

“张博同志......”

邓岳诚恳地望着张博,继续说道:

“孩子已经18岁了,成年了,是一名成熟的革命军人了。身世的事情是时候让他知道了!”

“是啊,该知道了。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说……”

说到这儿,张博的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

直到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原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赵国泰的夫人彭芬絮找到蔡小东,将他带到会议室。

只见会议室满满的都是人,有的人他认识,有的人他不认识。

而蔡小东本人就像向犯了错一样,挪到中间属于他的位置上。

文章图片16

赵国泰

这时,原本和蔼的赵国泰收起往日笑脸,严肃地跟他说:

“小东,今天的这个会,是要和你说明你的身世。你今年已经18周岁了,是个堂堂正正的革命军人了,你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世了。

你原来不姓董,你姓蔡。你父亲是蔡正国。他是50军副军长,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我军职务最高的指挥员之一。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你父亲的老战友。

我们中间有的人在红军时期与你父亲一起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

有的人在抗战时期与你父亲一起抗击过日本鬼子;

有的人在解放战争时期与你父亲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

还有的人与你父亲一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在赵国泰的叙述下,蔡小东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听着父亲的老战友们用不同的口音,讲述着蔡正国的故事。

这个他从来不知道也不认识,但是在血脉里相联系着的人仿佛逐渐在脑海里清晰。

文章图片17

蔡小东

为让蔡小东更加了解自己的父亲,张博还带着儿子回到老家沈阳,并拿出了家里那个尘封多年的铁皮箱。

那是一个黑绿色的、掉了漆的普通箱子。

特殊的是,这个铁皮箱有个精致的木底座,两面有孔,绳子从孔里穿出兜底拉上去,整个箱子就可以提起来了。

显然,这是一个用来挂在马背上、挑在担子上行军的箱子。

箱子平时上着锁,蔡小东恳求了多次张博都不给他打开。

现在终于打开了。

里面放着的正是蔡正国所有的遗物:公文包、纪念章、家信、解放军胸章,还有蔡正国牺牲时穿在身上的、带着弹孔和血腥气味的毛背心。

看着亲生父亲留下来的物件,蔡小东早已跪在地上,泣不成声。

他由衷地对父亲所作所为感到骄傲。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其心中那份为人民服务的想法更加浓烈。

紧接着在母亲的带领下,他来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后来,他被部队送到大学学习外语专业。

等其毕业后,蔡小东还到机关担任团职干部,成为党和国家的建设者。

文章图片18

图为蔡正国烈士血衣(现展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

而另一边,在张博80岁的时候,董凤奎得了骨癌,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为此,张博不顾大家的反对,在病房里支了张小床,整天在身旁伺候着。

虽然是军队离休干部,但很多药都是要自己花钱的。

不过对于这一切,张博一点不计较,从来都是拣最贵的给董凤奎用。

看着病床上瘦弱的丈夫,她哭着说:

“你为别人着想了一辈子,都这时候了也不能亏了自己。”

后记

对张博来说,一辈子这么多苦难,她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了。

就像《父母爱情》里面说的“爱人离开了,带走了你的一段悲欢离合,从此后,世界上不再有那么一个人,不再有那么一段经历。……留住能留住的人,就是留住能留住的人生。”

尽管命运对她如此不公,让她在年轻时先后失去丈夫、儿子。

但是她留住了革命的精神,将军人心、革命情传递给了下一代。

烈士们虽然长眠于土地,但是他们的精神力量将会被人们所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申春.志愿军五十军副军长蔡正国牺牲前后[J].党史博览,2005(04):50.

[1]蔡小东.看望父亲[J].雷锋,2020(10)
:19-21.DOI:10.19564/j.cnki.leifeng.2020.10.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