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平气和,百病不生

 走出丛林yupeng 2021-03-17

一.心平气和释义

解释: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出处: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

引申:心平气和乃“七情无过激之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现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人的心理、生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很多时候生出各种各样的疾病很大程度上与心情有莫大关系,就说女人最容易得的乳腺增生和月经不调就与心情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如果心情舒畅,积极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得病的机会就很少;如果心情长期不好、性格抑郁或被重大事件造成急剧刺激,则可能会引起身体某些器官的病变,通俗讲就是:坏心情也是一种“病毒”,它也会导致很多身体疾病。

二.七情致病的机理

1、何谓七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只有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才能产生各种情志变化,中医将这些情志变化概称为“七情”。

2、五脏与七情的关系

(1)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2)五脏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情志的变化,即《灵枢·本神》所说:“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3、情志致病的条件

(1)情志刺激的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正如《古书医言》曰:“忧悲焦心、积乃成疾”。

(2)个体反应的差异。诸如由于性别、年龄、人格体质、意志勇怯、思想修养等存在差异,故个体对情志致病的易发性、耐受性、敏感性等亦有很大差异。

4、情志致病的机理

(1)直接伤及内脏:①损伤相应之脏。如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忧,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②首先影响心神。《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③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由于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④易伤潜病之脏腑。潜病之脏腑是指病证已经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脏腑。如遇有情志刺激,胸痹患者易首先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

(2)影响脏腑气机: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聚。

(3)多发为情志病证。①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②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眩晕等。③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情志表现,且病情随情志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4)耗伤精血。正如《灵枢·本神》指出:“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三.情志与现代疾病

1、情志与胃病

中医很早就提出了“暴怒伤肝、过虑伤心”的观点,现在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从一些尸检的报告来看,长期抑郁或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的病人,大脑结构的确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大量的临床实践也已经证明,情绪长期处在一个不正常的状态下,会导致肌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发生一些变化,一般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典型的就是胃病。由于人的大脑中食欲饮食控制中枢和情绪控制中枢离得比较近,细胞活动会相互影响,所以人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直接表现为没有胃口,不想吃饭,只有极个别情况是食欲旺盛,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肯定就会对胃造成一些伤害,引发疾病,如应激性溃疡。

2、情志与冠心病

冠心病曾一直被认为是由于体内胆固醇过高,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其实,冠心病也是一类心身疾病,即症状表现为躯体性的,而其成因却与心理因素有关。

(1)紧张焦虑与冠心病。国内外相关调查发现,冠心病的发生与患者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应激因素都有关。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中,冠心病的发生率比较高,肌梗死发生机会与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有关。大多数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在40-60岁,因为该年龄段的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着较多的责任,容易陷入焦虑状态。这些均影响其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调控,致使交感—肾上腺神经系统亢进,血脂与血胆固醇水平增高,血液黏滞度增加,因而容易发生心肌梗死。

(2)消极情绪与冠心病。消极情绪与心脏病的形成有很大关系。人的心跳速率能够根据外界的变化呈有规律的波动。消极情绪会使心脏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发生紊乱,从而对心脏产生压力,使心脏负担过重。另外,消极情绪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炎症。带有消极情绪的人机体内含有较多的炎症蛋白,对引发冠心病有重要作用。从非生物的角度来看,长期带有消极情绪的人常常不愿积极地去面对一些可能发生的疾病,他们不听医生或别人的劝告,结果忽视了必要的预防和治疗。

3、情志与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很难治愈,因此,当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有的人因病或焦虑或忧伤,担心自己再也不能和常人一样生活、工作,或因此而心情烦躁、生气发怒。殊不知,坏情绪对糖尿病的影响较大。传统医学认为,七情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紊乱,气郁日久便能化火,以灼伤体液。阴虚则阳亢,引起消渴病。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情绪因素对糖尿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人员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正常组:病人情绪稳定,思想开朗;第二种为亚神经症组:病人情绪不太稳定,思想顾虑较多;第三种为神经症组:病人情绪极不稳定、疑心重、脾气暴躁。通过观察发现,第一组病情最轻,病人很少出现眼底病变,即使出现病变也比较轻,且进展缓慢。第三组病人病情较重,大多并发眼底病变。第二组病人的情况介于第一组和第三组之间。

  医学研究的结果也证实,心理因素影响糖尿病的物质基础是肾上腺素。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的患者,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较高,肾上腺素不仅可以使血糖升高,还会使血小板功能亢进,造成小血管栓塞,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

4、情志与皮肤病

为什么皮肤病与人的心理状况如此息息相关呢?众所周知,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但鲜为人知的是:皮肤也是一种心理器官。由于在胚胎发育上,皮肤与神经系统“同宗”,所以心理因素可波及皮肤。人在高兴时,可以“喜形于色”;恐惧时,可以“面如土色”;焦虑时可以“愁眉苦脸”;羞愧时,可以“面红耳赤”;盛怒时,可以“怒发冲冠”,这些都是心理状态在皮肤上的表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甚至发生内分泌功能失调,促进血管壁或组织细胞释放缓激肽、组胺等介质,后者作用于靶组织引起一系列反应:如皮肤血管收缩、扩张,汗腺、皮脂腺分泌,立毛肌收缩甚至刺激角质形成和细胞增殖等,诱发或加重原有皮肤病。此外,争强好胜、欲望高、办事过分认真的人易罹患神经性皮炎;自幼有某些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过度服从的人易患慢性荨麻疹。

   研究证明,与心情相关的疾病还有诸如肿瘤、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支气管哮喘、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许多种疾病。

四.情志疗法

正如《医方考》云:“情志过及,非药可医,须以情胜。” 即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这就是以情胜情法的心理治疗。

(1)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2)思伤脾者以怒胜之。《吴医汇讲》曰:“脾志思而肝志怒,木能克土,此其理也。”

(3)悲伤心者以喜胜之。《内经》曰:“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

(4)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思虑之志出乎脾,以思胜恐,亦即以土制水。

(5)惊伤胆者以恐胜之。朱震亨曰:“惊伤于胆者,为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

(6)忧伤肺者以喜胜之。

(7)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五.养生秘诀

(1)养生要“控怒”:《黄帝内经·素问》说:“怒伤肝”、“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古往今来,很多长寿之人情绪养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宽容大度,遇事不怒。

(2)养生要“戒躁”:急躁可以导致愤怒、忧愁、悲哀。中医理论认为,一个人思想上安定祥和、没有贪欲,体内的真气就和顺,精神也内守而不耗散,外界的邪气不能侵犯人体。当一个人焦躁时,心理失控,削弱了人体的免疫功能,疾病便“乘虚而入”。所以,身体弱、抵抗力差的人更应戒躁。心情不好的时候,可用淋浴,因为人在淋浴时会产生一种阴离子,好似炎夏在山泉边沐浴一样心旷神怡。

(3)养生要“克悲”:春秋时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发眉皆白,悲伤过度真能导致如此大的变化吗?中医的情绪养生告诉我们,若不懂得克悲和节哀,过度伤痛果真会使人早衰或者早逝。悲伤时,不要独自咽泪,应当学会寻求安慰来避免对身体的影响。

(4)养生要“消愁”:古人曰:“衣食足则形乐而外实,思虑多则志苦而内虚。”告诫人们遇到令人忧愁之事时,应当保持情绪的稳定,不要杞人忧天、操心过度,心胸要开阔。“一笑失百忧”,经常看看喜剧片,听听轻音乐,逛逛公园,转移思虑,忘却愁事;用开朗、乐观的态度消解哪怕积累了万古的愁怀。何以解忧,唯宽心也。

《养性延命录》曰:“莫大愁忧,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

可见,保持一份祥和的心态是何等重要!愿与天下所有追求身心健康的人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