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痛逐瘀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昵称68974516 2021-03-17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五灵脂6克(炒),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去土)。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或酌加黄酒温服。

【方歌速记歌诀】

身痛逐瘀膝地龙,羌秦香附草归芎,

黄芪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

【功能】活血祛瘀,祛风止痛。

【主治】气血痹阻,经络不通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且经久不愈。现代主要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风湿病、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等。

【加减】王清任用此方加减治疗血瘀痹痛,指出:“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芪一二两。”现代用此方时,若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痛无定处者,加防风、麻黄、独活、威灵仙、防己;若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者,加乌头、麻黄、白芍、细辛;若肢体关节重着酸痛,肌肤麻木不仁者,加薏苡仁、苍术、防风;若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触者,加银花藤、连翘、黄柏、丹皮、白芍等清热解毒之品。

【方论】身痛逐瘀汤偏于治疗四肢气血闭阻经络所引起的疾患。方中桃仁、红花、五灵脂、当归活血祛瘀;地龙味咸性寒,有清热熄风、通利经络的效用;牛膝味苦酸性平,归肝肾两经,可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又可补肾肝;两药合用,治疗四肢及周身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行之有效;川芎、香附、没药可以加强

活血理气止痛的功效;羌活味辛苦性温,有散寒解表,祛风湿、止痛的作用;秦艽味苦辛性微寒,可祛风湿、退虚热;两药用于此方重在散风通络,对风寒湿侵袭机体所致的四肢及周身疼痛疗效增强,尤多用于上半身疼痛;方中甘草缓和药性,调和诸药。

【医论】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红肿热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素问·痹论》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然而,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阻痹经络,可出现周身及四肢关节疼痛、周围结节、皮肤瘀斑、肿大而屈伸不利,充分说明久病则瘀这一病理机制。身痛逐瘀汤就是根据这一病理变化而创立的。

王清任在“痹证有瘀血说”中指出:“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证。明知受风寒,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阴亏,遂用滋阴药,又不效。至此便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病在筋骨,实难见效。因不思风寒湿热入皮肤,何处作痛。人于气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论虚弱,是因病而致虚,非因虚而致病。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证何难。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瘀汤。”

痹证总由感受风、寒、热、湿所致,故祛风、散寒、清热、除湿以及疏通经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后期还应适当配伍补益正气之剂,对于风寒湿痹的治疗,古代医家根据其感邪偏盛及病理特点,作了很好地概括,如《医学心悟·痹》载述:“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

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这些精辟的论述,对痹证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依据。但作者仍没有提到痹证日久瘀血的问题。因此,王清任明确指出“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瘀汤”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