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iiiiiidrrf3v1 2021-03-18

癣(包括手、足、甲、体、股、花斑癣等癣)
癣是侵犯表皮、毛发和指(趾)甲的浅部霉菌病,常见的有头癣、手癣、足癣、甲癣、体癣、股癣、花斑癣等,癣是一种传染性的皮肤病。该病新中国成立前大别山地区广为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对头癣开展了大量的防治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手、足、体、股癣仍然很常见,特别是足癣更多见。因此,对于癣病,尤其是足癣的防治,必须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就手、足、甲、体、股及花斑癣的主症和治疗作一个介绍。
【证候】
(1)手癣。本病多单侧发生,亦可双侧。发于手心及手指屈侧,初起为小水疱,破溃或吸收后出现脱屑,或伴有潮红,以后扩大融合成不规则或环形病灶,边缘清楚;发于指缝间者,常潮红、湿润、脱皮、自觉搔痒,夏重冬轻,有的不经治疗可终年不愈,入冬后可伴发皲裂,甚则疼痛,屈伸不便。
(2)足癣。本病比手癣的患病率约高10倍,约占癣病的50%~60%,绝大部分患者是先患足癣,再感染到手部和其他部位。足癣患病率高的原因,主要有:其一,足跖部皮肤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有抑制霉菌能力的脂肪酸;其二,足跖部皮肤汗腺较丰富,出汗较多造成有利于霉菌生长的潮湿环境;其三,足跖部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质蛋白为霉菌寄生的营养物;此外,由于穿着鞋袜,局部环境闷热,脚汗难于透发而潮湿,从而更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本病一般有3种类型。①水疱型:多发生于足弓及趾的两侧,为成群或分散的小水疱,破溃或吸收后有少量鳞屑,随着水疱的增多,可以互相融合成半环形或不规则形之脱屑性斑片。反复发作可致皮肤粗厚,入冬后症状缓解,少数可发生皮肤皲裂。如继发感染则水疱可成脓疱,疼痛灼热或伴全身症状。②脱屑型:多发生于趾间,足跟两侧及足底,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皲裂等,常由水疱型发展而来。③糜烂型:发生于趾缝间,尤以第三、四趾间较多见,表皮浸渍发白,有渗液,如将表皮除去后,露出红色创面,伴有剧烈疼痛,且有特殊臭味。《医宗金鉴》指出:“臭田螺,脚丫破烂,其患甚小,其痒搓之不能解,必搓至皮烂,津腥臭水觉疼时,其痒方止,次日仍痒,经年不愈,极其缠绵。”指出了本病的顽固性。上述三型可以互相转化,也可同时存在,不过一个时期,常以一型的表现为主。此外,糜烂型和水疱型易继发感染而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结炎或丹毒而出现全身症状。
(3)甲癣。本病一般无自觉症状或初起时甲旁发痒,继则甲板增厚高低不平,失去光泽,呈灰褐色,甲板变脆,有的中间蛀空而残缺不全,指(趾)甲变形。
(4)体癣及股癣。凡发生在面、颈、躯干及四肢的癣病称体癣;仅局限于大腿内侧靠近生殖器及臀部者称为股癣。皮损为钱币形红斑,边缘清楚,病灶中央常有自愈倾向,边缘及四周有丘疹、水疱,结痂及鳞屑,自觉瘙痒,多在夏季发作,入冬减轻或自愈。
(5)花斑癣。好发于颈、躯干、尤其是多汗部,以及四肢近心端。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的无炎症性的斑,呈淡褐、灰褐至深褐色,或轻度色素减退,可附少许糠状细鳞屑,常融合成片状,但边缘清楚。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微痒感。多发于夏季,入冬后大多能自愈。
【病因】湿热蕴结。
【治法】分内治、外治。
【方药】
1)内治方。
宜清热解毒利湿。药方:萆薢、百部、苍术、黄柏各10克,苦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地肤子、蛇床子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外治方。
(1)手足癣、体股癣糜烂者可用苦参、土槿皮、黄柏、百部各适量煎水浸洗。
(2)股癣用鲜羊蹄根30克,浸入75%酒精中,1周后外搽。
(3)足癣痒甚用韭菜蔸煎水外洗。
(4)甲癣。用刀片将甲轻轻削开,用乌桕汁外搽病甲,效果良好。
【按语】《诸病源候论》指出:“园癣之状,作园文隐起,四畔赤,亦痒痛是也,其里亦生虫。”又说:“雀眼癣,亦是风湿所生,其纹细似雀眼,故谓之雀眼癣,搔之亦痒,中亦生虫。”《医宗金鉴》指出:“臭田螺,此证由胃经湿热下注而生。”于此可见其病因风热生虫(霉菌)而致。内治方药用萆薢清热利湿;百部、苦参、地肤子、蛇床子清热燥湿,祛风杀虫;苍术、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



图片

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转发点赞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