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心莫善於寡欲”:寡欲知足,真诚自然

 HNYZL 2021-03-18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

与《荀子》的“养心莫善於诚”不同,《孟子》提出了“养心莫善於寡欲”主张,二者殊途同归,一于真诚自然。

汉语成语的“养心莫善於寡欲”,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文为:

“养心莫善於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这里,揭示了寡欲与存心的必然联系,非寡欲则不能存心,存心必以寡欲为基础和前提。

从人生价值观上言,人生寡欲,就能够“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娄下》)。同样,只有“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方能真正寡欲。“寡欲”之心,作为修养身心的重要效果,就能克己复礼为仁,“由仁义行”。

从人生方法论上言,藉由养心的莫善於寡欲,就能“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尽心上》)。“无为其所不为”,是非仁则不为;“无欲其所不欲”,是非义则不取。

“养心莫善於寡欲”:寡欲知足,真诚自然

养心之寡欲,就在避免“失其本心”。

之所以言“养心莫善於寡欲”,就在于为人多欲则寡有能存其本心者。为人“寡欲”,方能自觉克己而“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本心之不存,就是“陷溺其心”的“失其本心”。

为人“失其本心”,必是多欲使然。为人贪婪而多欲,必然唯利是图。人一旦斤斤计较利害,则必是“所欲莫甚于生” (《告子上》),而凡可以得生者则无所不为;一旦斤斤计较得失,则必是“所恶莫甚于死”,而凡可以避患者则无所不用,不择手段。

仁义礼智之本心一失,则必是“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此,则无所不为,无有忌惮。为达致个人自私目的,则一切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基于贪婪而多欲的“陷溺其心”,则养心的“寡欲”就是心性之善者。“养心莫善於寡欲”的修为工夫,非只是窒欲的克己而已,更在于藉由“求其放心”而操持本心。

养性之工夫,是“操则存”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养心之工夫,是“克己复礼为仁”。“养心”,就在“养性”。只有“克己”,方能“复礼”。“复礼”,就是“以礼存心,以仁存心”。

“养心莫善於寡欲”:寡欲知足,真诚自然

养心之寡欲,就是“无为其所不为”。

基于养心的“寡欲”,必是存心而不失本心。为人“寡欲”,则寡有不能存其本心者。“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离娄下》)“存心”,就是“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在《孟子》看来,“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必然“寡欲”。既可如此,就能于“所欲有甚于生者”(《告子上》)而不为于苟得,于“所恶有甚于死”者而患有所不避。实则,“寡欲”之养心,必以仁义之价值为甚于生死者所能然。

既是生不苟得,死不避患,则必是有所不为、不取而克己的“寡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只有存心而寡欲者,方能知耻而“弗受”和“不屑”。

存心而寡欲,就能无欲则刚,养吾浩然之气,真正做一个“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大丈夫;就能“尊德乐义”(《尽心上》),亦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养心之寡欲,就是“无欲其所不欲”。

欲望为人情所不免,“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告子上》)“刍豢之悦我口”,乃人欲之自然,生理之欲求。

欲望不可无,但不可不加以节制。“寡欲”是节制其欲望的修为使然,多欲则为放纵而致的贪欲。“无欲其所不欲”,是不以道得则不得,无欲于不仁不义之索取、贪得。

养心的“寡欲”,必是“无欲其所不欲”;贪心的多欲,必是不厌其所欲。人能立人性之大体、贵体,做到“理义之悦我心”,就必然不失其本心而能“寡欲”。

“寡欲”的非仁不为、非义不取,就在于“孳孳为善”。“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尽心上》)“孳孳为利”,必是贪婪多欲的“放其心而不知求”。

“无欲其所不欲”的“寡欲”,非是“欲恶取舍之权”(《荀子·不苟》)的利害权衡,而是居仁由行的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在居仁由义的谋取公利中,己自得其合理之利益。

“养心莫善於寡欲”:寡欲知足,真诚自然

就人生“养心莫善於寡欲”的修为而言,必有层次之分。强制的欲望节制,虽可以一时一事无欲于恶,“无欲其所不欲”,但不可持久、恒一。

只有达致“养心莫善於诚”“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方能“由仁义行”而自然“寡欲”,自能见利思义或见得思义。

“无欲则刚”的人生境界,非是养吾之浩然正气所不能。以志帅气,气配道义,居仁由义,方是“养心莫善於寡欲”的真精神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