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号鸟》:这样备课很有趣!

 吕俐敏 2021-03-18

          几乎每个小学毕业的中国人,关于寒号鸟,都有一个集体记忆:“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寒号鸟成了懒惰、拖延的代名词,报章体文章经常看到的题目就是“莫作寒号鸟”,“切莫当寒号鸟型的干部……寒号鸟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只要一说寒号鸟,一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这篇课文,今年又出现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3课书中。题目就是《寒号鸟》,跟记忆中小学念过的课文差别不是很大,最精彩的那句“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依然还在。不同的是教材的插图,插图中喜鹊在跟一只鼠辈说话。张司唯小朋友的问题是:插图为什么画的是一只松鼠?这个问题引发了北京教育学院初教院微信群大讨论。各位博士开始了各种实证的查阅,和脑洞大开的猜想。把我的思考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教材中的插图)

“寒号鸟的科学解释

          寒号鸟的学名是复齿鼯鼠,又叫也叫橙足鼯鼠、黄足鼯鼠、寒号虫、寒搭拉虫,是啮齿类动物。栖息于海拔1200米左右的针阔混交林。在高大乔木树上或陡峭岩壁裂隙石穴筑巢,为森林动物。这种鼯鼠的粪便叫五灵脂,作为药物,被记载在《本草纲目》中,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检索中国中药杂志等药物研究的杂志,对五灵脂的药理分析和研究比较充分,除了止痛、活血化瘀之外,还对抗动脉粥样硬化有帮助。

        鼯鼠是素食动物,只吃各种树叶和种子,有时候会把树叶吃光造成树木的死亡,白天睡觉,夜间活动,胆小如鼠(本来就是鼠辈),自卫能力差,经常受到老鹰、狐狸的补食,因为其前后足有肉膜相连,所以能够从高处向低处滑翔,但是不能由低处向高处飞行。并且性情孤僻,雌雄不同居,生完孩子就各自独立生活,下一个交配期再互相寻找,繁殖率很低。

       食物的单一、自卫能力差,繁殖率低,兼之气候条件的变化,复齿鼯鼠现在是濒危动物——孩子们认为是冻死了。

        鼯鼠之所以以鸟命名,其实来源于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在《尔雅·释鸟》中:鼯鼠,夷由。郭璞注:“狀如小狐,似蝙蝠,肉翅。翅尾項胁,毛紫赤色,背上苍艾色,腹下黃,喙頷杂白。脚短爪长,尾三尺许。飞且乳,亦谓之飞生。声如人呼,食火烟,能从高赴下,不能从下上高。”。《尔雅》作为中国辞书的始祖,而且是“十三经”之一,把鼯鼠放在“释鸟”中,可见,那个时代的人认为鼯鼠就是鸟类。《清稗类钞》里记载:“东三省之团头山后,飞鼠颇多,即鼯也。体长七八寸,背暗褐色,腹白,尾长,密生长毛,前后两肢间有膜,能飞行树上,栖于深山,夜出求食,声如小儿啼。”在文献中,对鼯鼠的记载非常丰富,最著名的当属《荀子·劝学》:“腾蛇无足而飞,鼯鼠五技而穷。”鼯鼠技能全面却都不精,会飞飞不高不远,会爬树爬不高,会挖洞挖不深,会跑跑不快,会游泳游不远。

        古人对于鼯鼠的认识,虽然归类不是很恰当,但从文献的频繁程度可以看出,那个时代鼯鼠经常能够见到,进入了作家的视野,出现在诗歌、散文、寓言、辞书当中,有的描摹鼯鼠的声音,有的描摹鼯鼠的状态,有的嘲笑鼯鼠学艺不精。

(动物图鉴中的插图)

作为课文的《寒号鸟》

         寒号鸟的作者是柯玉生,1934年生,笔名木可,湖北省大冶县人;曾就学于武汉市二男中和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新蕾出版社编辑,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天津分会会员。1950年他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民间故事》、《点土成金》、《小光蛋碰石头》等。粉碎“四人帮”后他发表的《这事情发生在小河边》、《我去台湾接外婆》等儿童诗,已分别被选入《中国新时期儿童诗选》、《百家诗选》及《中国文学作品年编·儿童文学选》等书。此外,他还发表了一些寓言和童话。

          从目前掌握的文献看,寒号鸟最早出现在1958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说是第五册有的说是第七册,还需要进一步确认。之后在1964年教材中出现,在80年代的教材中应该也有,因为我们小学学过那篇课文。

          在新课标指导下编写的教材中,主要见于浙教版教材第五册,然后就是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故事的基本情节没有太大变化。语言有趣,画面感强,符合孩子的阅读水平。

      《寒号鸟》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才发现关于《寒号鸟》除了小学语文界比较封闭之外,其他领域的研究很丰富,这个小故事在80年代被齐铁雄被改为童话剧,在2000年前后被杭州艺术创作中心的沈经纬主任改为童话音乐剧,在全国上映,被誉为是“穿巧克力外套的营养药”。

       两位编者改编的童话剧情节有很大不同,齐铁雄的《寒号鸟》中,寒号鸟是一直忘恩负义的坏鸟,最后的结果非常糟糕。在其他鸟都筑巢准备过冬的时候,寒号鸟到处游荡嘲笑那些勤劳的鸟儿,结果差点被冻死的时候,百鸟之王凤凰请森林里的鸟儿们各自拔一根羽毛拯救寒号鸟,得到众鸟羽毛的寒号鸟力量比雕大,声音比云雀好听,集中了众鸟的有点,还特别漂亮,因此心也变大,开始胡作非为,最后被大家收回羽毛,又变成了一个光秃秃的丑鸟,最后冻死了。

        在沈经纬改变的《寒号鸟》中,寒号鸟本来是一只善良勤奋的快乐鸟,但是被懒虫胁迫蛊惑,懒惰贪玩,干各种坏事,最后又幡然醒悟,经历了一个由好变坏又变好的变化过程。这部剧曾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同时获得编剧、音乐、导演、舞美、灯光、表演六个单项优秀奖和一个表演奖。

        寒号鸟还被写成儿童歌曲,由黄千里作词,张新用作曲。

        寒号鸟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融合的当下,这些资源无疑可以启发语文教师整合并利用这些资源,丰富孩子们对于寒号鸟这一形象的认识。

         问题带来的教学启发

         从科学的角度看,寒号鸟本来是一只鼯鼠,应该是一种飞鼠的模样。但是,出现在很多文学作品和儿童故事中,是以一只小鸟的形象出现的,比如上述童话剧、音乐剧中,包括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玉骐麟故事会”的动画中,寒号鸟也是一只红色的小鸟,飞来飞去。

        联系前段时间的教材批评,关于是否科学的问题,这样的表达自然是不科学的。部编版教材的插图就做了科学的绘制。于是引发了孩子们的提问,“寒号鸟是一只松鼠?”“寒号鸟既然都冻死了,应该是濒危动物吧?”

        既然叫“鸟”怎么是鼠?这是已有经验激发的思考;既然懒惰都冻死了,那肯定濒危了。这是读完故事之后对现实的迁移。

       到底该设计什么样的活动,让二年级的学生充分理解并认识寒号鸟这种动物?在寓言故事和科学之间做一个合理的解释?

       是否可以介绍鼯鼠的这些特点,跟寓言故事中的寒号鸟进行对照。

      比如: 鼯鼠畏热畏寒,  鼯鼠五技,但是, 会飞飞不高不远,会爬树爬不高,会挖洞挖不深,会跑跑不快,会游泳游不远。这些都会导致鼯鼠不能够做一个很好的能够御寒的窝。再加上性情孤僻,不能雌雄同居,繁殖率低。

       其实,很多经典的寓言故事在撰写的时候,基本还是符合物性的,比如寒号鸟这个故事就基本符合鼯鼠的物性。只是部分夸大,拟人化加入了儿童文学创作的手法而已。

         或者,整合所有教学资源,做一次关于寒号鸟的主题活动。演一演,看一看,唱一唱……其实都是非常有趣的选择。

        学生的问题往往是撬动文本和深化理解的最佳杠杆,因此,让学生提出问题,真实地解决问题,其实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比如,我今天晚上,就通过查阅寒号鸟的资料和整理这些资料,感觉到自己有了长足的进步。感谢张司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