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日月水火”到“认想写用”——教材识字部分编写

 吕俐敏 2021-03-18

由于汉字的特殊性,识字教材如何编写,在整个语文教育史上都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如张志公先生所言:“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方面,前人用的功夫特别大。”近现代以来,有志于基础教育的专家学者,在识字教材的编排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新课标颁布之后,各版本教材在识字教学的编排方面也做了很多积极探索,丰富了当代教材编写的体例和方法。

本文将以北师大版一二年级教材识字写字部分的编写为分析对象,探讨这套教材是如何通过两年的学习,达到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够“学习独立识字”,从而有效解决识字问题的。

一、教材编写思路评析

1.先认字后拼音:摆正汉字与拼音的关系

关于汉语拼音部分的编写,是北师大版教材与其他版本教材具有显著差别的地方,从教材首次使用迄今,一直坚持先认字后拼音的编写思路。本次修订,更坚持了教材一贯对于汉语拼音的主张。

这次修订,在一年级上册1-7单元,去掉了原来“语文天地·读一读”中韵文或者故事标注的汉语拼音,合并原来8-12单元为一个单元“字与拼音”。

在“字与拼音”单元内部进行了顺序和内容的调整,从顺序来看,主要是调整的字与拼音的顺序,比如,原来是“ɑoeiuü—咏鹅—小书架”,现在是“咏鹅—小书架—ɑoeiuü”。从内容来看,主要是去掉了四线格抄写汉语拼音的部分。

上述调整应该是一年级教材最大的调整。1-7单元之所以去掉汉语拼音,是因为在过去十年的实践中发现一些问题:只要出现拼音老师就会教,违背了让拼音“露个面”、通过不断复现、无意识学习的编写意图,增加了师生的负担;同时,也因为出现拼音,考试就会在3-6单元的测试中检测拼音,背离了教材编写者“渗透”的意图。所以,这次修订,直接去掉汉语拼音,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力强的优势,迅速教他们在入学之初就能背下来这些内容浅显的韵文,以便作为“熟识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进入拼音学习。

之所以调整“字与拼音”单元内容的顺序,从单元题目看,字在前,拼音在后,学习拼音主要是为了学习汉字,在学字的同时带动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具体的教学中,要以熟字带拼音,拼音带生字的办法来学习汉语拼音。同时,教材去掉了原来的四线格,主要是不主张在本学期抄写汉语拼音,希望能够在拼读的实践中,切实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

在整个“字与拼音”单元的编排中,都是把学习拼音放在识字和阅读的情境中进行。同时,为了把汉语拼音的学习跟“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分散汉语拼音学习的难点,着意跟现实的语言生活结合,凸显拼音学习的“过程”,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认字母,拼音节,看拼音读生字,配合的语文实践是识字,下册教材安排抄写字母和音节,配合的实践是抄写生字的注音;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练习、学习一点拼音规则,配合的语文实践是写话时用拼音标注不会写的字,下册教材要认识大写字母并能排列字母的音序,配合的语文实践是音序检字法。

这种编排,摆正了字与拼音的关系。“五四”时期,一些有影响的学者曾提出废除汉字,将汉字拼音化的主张,把“简化”“标准化”“拼音化”作为改革汉字的三个步骤。这些观点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势必在一定历史时期影响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的编写。直到1992年的教学大纲,汉语拼音还是作为与“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并列的目标提出的,大纲指导下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汉语拼音是识字写字必须的工具,教学中必须先教拼音再教识字。

随着民族自信心的增强,汉字以其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字之林,汉字的价值被更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汉字改革的探索方向也发生了变化,汉语拼音的工具性价值逐渐被还原。这些认识必然也会作用于语文教学,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定位是“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汉语拼音是认读汉字的一种工具,且在阶段目标中,不再像1992年的教学大纲一样赋予拼音和识字写字一样的地位,是属于识字与写字部分的内容。

并且,《汉语拼音方案》创制于1958年,是现代文化交流的产物,可以给汉字注音,用来帮助推广普通话,给汉字排序,为键盘输入提供极大方便等,《汉语拼音方案》的创制在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但是,在清代末年之前,在几千年的识字教学中,是没有拼音识字这种方法的。那时候,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是直音和反切。因此,汉语拼音不是唯一的识字方法。在拼音识字之外,完全还可以根据汉字本身的形体以及汉字依附的语境来识字。

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拼音是个无表义作用的符号,很难引起联想,记忆有困难;拼音不是母语文字,在母语情境下,不像汉字那样随处可见,学生接触的机会少于汉字;拼音的学习对于识字而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学习汉字的工具,工具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发生意义,因此,教材在编排的时候,总是有意识地把汉语拼音的学习放在识字和阅读的情境中,让这种工具发生意义。

2.随文与集中:诸规律平衡取中的凸显

识字教学高度复杂,涉及很多规律。如,汉字本身的规律,儿童认知的规律,阅读与识字可以互相促进的规律等。

就汉字本身而言,自成体系,其音形义承载的汉字文化辉煌灿烂,传统的“四书”对于识字教学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利用象形、指事字特点的看图识字;利用会意字特点的故事识字;利用形声规律的类推识字等。汉字因形知义,自解释能力很强。这些特点均为汉字的独立识读提供了可能。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识字是阅读的基础,阅读可以巩固识字成果,同时,由于汉语的特殊性,识字就是识词,识词对于促进阅读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识字与阅读这种双向互动的规律为识字提供了积极的语境,同时也丰富了识字的途径。

从儿童认知规律来看,在入学之前,已经掌握了汉字三个要素中的部分音义要素,对于入学之初的学生,识字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已掌握的音义和未掌握的形体的联系,尽快进入阅读。

基于上述规律,各个版本的教材在识字教学的编排过程中,平衡取中,以学生认知为本,兼顾各种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索。各版教材基本编排方式有两种:课文—识字—课文—识字;识字—课文—识字—课文。北师大版教材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即随文—集中—随文—集中的编排方式。

随文识字兼顾阅读与识字互动的规律,也兼顾学生认知规律中“场依存性[1]”的特点,帮助刚入学的学生积累字料,形成字感,便于进一步抽象归纳。

集中识字兼顾了汉字本身系统性的特点,也兼顾了学生认知规律中“场独立性[2]”的特点,在学生已经积累一定资料,形成一定字感的情况下,归纳、抽象。这套教材的第一个“丁丁冬冬学识字”单元放在一年级下册的14单元,“集中识字”单元相比同类型教材比较靠后。主要考虑到一年级上学期学生的抽象归纳能力比较弱,不容易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而在将要升入二年级的时候,伴随着具体汉字的积累、偏旁的积累,以及将近一年的识字方法的指导,学生对汉字的抽象能力逐渐提升,因此,选择在一年级将要结束的时候,编排了一个集中识字单元。整个北师大版修订教材集中识字单元的内容编排如下:

册数

单元

内容

一(下)

14单元

木、艹部字

二(上)

3单元

宀、穴、广、厂、门、户部字

6单元

火(灬)、食(饣)、酉、刀(刂)、皿部字

10单元

身、月、页、耳、目、手、攵、爫、扌部字

二(下)

3单元

肖、青为声符的字

9单元

汉字简史、认想写用独立识字方法的归纳与总结

从表格来看,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教材更注重偏旁的积累,以及偏旁表义的归纳,二年级下册教材主要是对形声字声符的积累,这样编排是因为形声字的形符系统是一个封闭系统,加上日常的积累,截止到二年级上册结束,大概积累了70多个偏旁;声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渗透,到二年级下册的归纳引导。无论是形符的积累,还是声符的学习,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字形能力,从而能够进行独立识字。

总之,这套教材在集中识字单元的探索,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与其他版本的教材均有明显不同,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汉字学系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概括、抽象、归纳,导向独立识字能力的形成。

3.从“日月水火”到“认想写用”:指向独立识字能力的方法指导

师大版教材识字方法的编排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看图识字(日月水火)—听读识字—看拼音识字—积累偏旁(部首)—根据部首猜测字义—根据上下文猜字—部首检字—积累形声字声符—音序检字—“认—想—写—用”独立识字的步骤与方法的总结。这个系统既是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系统,也是指向独立识字能力的方法指导系统。

直观的看图识字是为了实现幼小衔接而编排的一种识字方法。伴随着随文听读识字的“金钥匙”建议学生指读,指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识字的问题,儿童记忆力强,一年级教材中的韵文多,学生很快就能背诵这些韵文,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认识了这些书写符号,通过指读来实现儿童由口语向书面语学习的过渡。在听读过程中指读,符合在情境中识字的原则,同时,听读也是儿童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听读识字基本掌握的情况下,学生已经认识了150字(据认字表统计),在此基础上学习汉语拼音,同时用所学的汉语拼音来拼读生字。

经历了一年级上册的学习之后,学生认识了330个字(据认字表统计,实际应该更多),初步积累了一些字料,也形成了对汉字的一些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教材教材开始引导学生积累偏旁。

教材在初期的基本字积累阶段,编排了直观的看图识字,通过沟通物象、古文字和楷书,形成学生对汉字直观的认识,同时渗透汉字来源于图画但比图画更加抽象的认识。在后期几个集中识字单元,也是通过物象—古文字—楷书的方式编排,并根据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成批归类识字,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汉字意义系统的认识,引导学生在不言中感受到汉字的表义特点。

利用汉字的表义性特点,帮助学生积累义符,在此基础上,针对会意字编排专门的金钥匙,启发学生认识并分析会意字字形,比如一年级下册14单元的金钥匙“我发现有些字很有意思,比如'休’,好像一个人靠着树在休息。再比如'笔’'苗’'泪’……”;二年级上册3单元金钥匙“爸爸告诉我,'宀’表示房子,'灾’表示房子里面着火了。'灭’字上面的'一’表示把火一盖,火就灭了。”

形声字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数量多,需要学习的内容丰富,编排的时候重点着力,用了三册教材引导学生学习字形分析,首先是积累义符,其次积累声符。汉字的义符是对事物的逻辑分类,是约定俗成的不可随意更改的,整个汉字系统的义符有200多个,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汉字的声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在形声字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学习封闭系统,再学习开放系统。而且声符一般是由几个构件构成,为了避免学生构件拆分上的错误,专门安排了声符积累的练习。还利用部分表音度高的声符系统编写韵文成批识记,比如二年级下册3单元《春风》《青蛙与蜻蜓》等。

此外,工具书的使用,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习惯,部首检字法,是在二年级上册积累一定偏旁的基础上,学生具备一定字形分析能力之后才开始学习的。教材为了教学生学会部首检字,并熟练地应用这种检字方法,安排5个单元学习,又通过10个单元实践。在5个单元的学习中,分步设计:认识字典—学习查字典—学习查找难检字—查字典怎样查得快,化繁为简,通过学生的自学就可以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二年级下册音序检字法也遵循了这个编排的理念,通过学习前的渗透和学习后的运用,共用了5个单元来学习。

二、教学中需要处理的三组关系

北师大版教材经历了十多年的使用,在识字写字的教学实践方面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典案例。同时也发现,由于各种观点的影响,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中,也会出现跑偏的现象。归纳起来,其实主要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或者不够坚定。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合理处理下列三组关系,就能够坚持基本正确的方向,把握教学的“度”。

1.阅读与识字的关系

如上文所言,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随文识字单元,这就意味着教学中需要处理识字与阅读的关系问题。常见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把识字和阅读割裂开来,识字时只识字,阅读时只阅读;一种是把二者做了不适当的掺和,如,在阅读中,遇到一个生字就会拓展,有的拓展到多音字、形近字、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比较复杂的字际关系或者词际关系,有的拓展到汉字字理和汉字文化的角度上,这种无限制的拓展,脱离了当下的语境,破坏了阅读情境,也干扰了识字的学习。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说:“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既然识字是重点,那就要求我们在执行课程的时候,注意分步处理生字,力求把识字贯穿在低年级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随文识字,其实质是创设情境,把生字放在故事中、儿歌中,帮助学生记忆,如果教学的时候,人为割裂识字和阅读,并告知学生,认识生字是“扫除文字障碍”,多么负面的字眼儿,文字如此美好,怎么可能是障碍?在阅读的情境中,帮助学生通过字的学习疏通文意,欣赏这字在特定语境中的非凡作用,了解其在上下文中的意思,既是课标对本学段学习内容的要求,也是语文学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境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习生字,在阅读中分步处理生字,让阅读和识字真正实现不分离,不割裂。

2.为了阅读的识字和为了写字的识字

为了阅读的识字,认识字的轮廓就可以了。为了写字的识字,则要求更加精细化到每个字的笔画,部件的朝向等。笔者曾经多次跟一线教师交流“虐待”一词,这个词语在阅读中,无论是写作“待”还是写作“待”,其实都不影响正常阅读。但是,在写字的时候,就必须得注意这个字右下角部分的朝向问题。

这套教材直到六年级毕业,课后都明确区分了认字表和写字表。对于认字表中的字,教学的时候,除非阅读理解的需要,可以不必精细分析字形,而对于写字表中的字,则需要进行精细的字形分析,合体字分析到构件,独体字分析到笔画。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这两种字,用力不必均衡,各自教学的重点也不相同,前者需要理解意义,读准字音,字形的认识不必太过精细,只为了阅读理解服务即可;后者则需要认识精准,确保写得正确。

3.为了培养书法家的写字和为了培养现代公民的写字

书法家的写字,有个性,有神韵,有的遒劲有力,有的端庄秀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属于艺术范畴,是写字的最高水平要求。

现代公民的写字,基本要求是能够正确、流利、端正、整洁,便于表达与交流。义务教育阶段,是为写字打基础的阶段,对于学生写字能力的要求,着眼于现代公民的培养层次。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对于写字的指导与评价就要分层次,有侧重。教学实践中,写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写对,其次是写好。仅写对,又可以有几种情况:学生自己照着写能写对;老师听写能写对;在不同语境中选用对的字,这都属于写对的范畴。写好,是一个人终身的追求,对于小学生,能够规范地写,就是能笔顺正确地书写,非“画字”;能够完整地写,而非写一笔看一笔。

教师的指导就要着眼于写对和写好两个方面。对于写好,则要求规范书写即可。过多的书法方面的要求,可以作为后台知识帮助教师指导学生的书写,不必对学生进行书法家一般的要求。让学生能够在揣摩字形,观察对比差异的书写实践中学习写字,而非教师不停地讲解字形的占格、每个笔画的起笔中学习写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