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猪种的主要类型品种介绍 有没有适合你的猪种

 林先生01 2021-03-18

中国的规模化养殖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除了每头母猪投资额度外,重要的还是规模养殖的思维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国外种猪不断被选育提高了生产性能(瘦肉率、生长速度、饲料利用效率、产仔数等),其对硬件条件及管理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鉴于我国农业的地位和现状,社会大众对猪的认知,还停留在几千年来祖祖辈辈对地方猪的传统观念上,“猪就是个畜生,只是用来转化日常食物剩余的”,对待猪的食粮,首先想到的“能不能给它吃,猪吃了会不会死,人只吃它的肉,猪吃啥又有啥关系?” 普遍认为猪不知道湿热、冷暖……打心里对猪的衣、食、住、行难有起码的尊重,却总是嫌弃外种猪娇气。我们美其名曰的“耐粗”其实不能作为对地方猪的褒奖,而应该是对其恶劣生存环境的总结。

家猪的起源

我们通常说的猪,一般是指家猪,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Sus scrofa domestica),是人类驯养的第一批动物之一。在土耳其安那托利亚东南部Cayonu人类文明遗址中,出土的公元前7000年具有家猪解剖学意义的骨骼化石,被认为是猪被驯化时间上最早的直接证据。而中国目前最早出土家猪的贾湖遗址,年代也可早至公元前7000年左右。传统的、基于广泛的动物学记录的考古学观点认为,猪在中东地区被驯化,然后随着原始人类部落的不断迁徙和交流,向西扩展到欧洲,向东延伸到中国。然而猪的全基因组计划开始后,对现代猪与古代猪的线粒体DNA进行分析的结果,不但显示了猪的驯化模式支持“家猪本土多中心起源”的假说,猪在人类农业文明诞生的历史上,至少有六个被独立驯化的中心位置,亚洲三个(中国两个、泰国/缅甸和印度北部)一个在东南亚,还有两个在欧洲。也揭示了现代家猪有着亚洲野猪和欧洲野猪两个母系起源。

猪的驯化

农业文明兴起后的早期,距今1000-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尝试对多种动物进行驯化,先后驯化了马、牛、羊、猪、狗、鸡等动物,还有一些分布于局限区域的大型动物,例如:阿拉伯单峰骆驼、美洲羊驼、南亚的水牛及青藏高原牦牛等。为何世界上五千多种哺乳动物中仅有十几种被人类驯化?美国生物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提出了动物驯化的“安娜 卡列尼娜原则”,即 “可驯化的动物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驯化不仅仅是将野生动物驯服饲养,而且必须经过选育,使其成为能长期稳定饲养的家养动物。因此,能被驯化的野生动物必须要满足:1、能为人类提供足够的食物或其他价值。2、生长速度快。3、繁殖周期短。4、性情温顺。5、不易受惊。6、能在驯养条件下交配繁殖。

猪不同于牛、羊、马等食草动物,可以在自然状况下迁徙很长的距离,难以随意被人带在身边,因此造成了猪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长期的生殖隔离,加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和人们对猪的选择偏好不同,猪在伴随着农业革命崛起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有本地特征的品种。虽然不同品种的特征千差万别,但总的来说由野猪到家猪,猪形态和习性上差别非常明显:家猪的下颌骨、头骨和泪骨较短,犬齿退化,鼻部上移,颜面凹陷,面部加宽,后躯加长,体重增大,体幅变宽,胃肠发达,腹围增大。它们一般白天活动,黑夜休息,性情也颇为温顺。

地方猪到现代家猪

猪作为家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人类提供优秀的蛋白及脂肪,在农业社会还有其它的例如提供粪肥等目的,但现在基本可以忽略了。尤其在近百年来,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越来越多的粮食富裕与工业副产物,导致猪的饲养方式逐渐由散养发展到圈养;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肉的需求的不断增加,猪的经营方式逐渐由粗放经营发展到集约经营;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猪肉的需求也由脂肪转到瘦肉。在人们对生猪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的强力需求下,欧美各国育种公司先后对原有的地方猪进行了高强度的专门化选育,现代能实现集约化饲养的主要的品种均在上世纪完成了由脂肪型(瘦肉率:35-40%)到腌肉型(瘦肉率:55-65%)的转变。形成了少数几个风靡全球的现代家猪品种。而世界各地许多原为脂肪型的地方品种也迫于市场压力下,开始通过杂交或导入外血等方式转变为兼用型猪(瘦肉率:45-55%)。

为实现高强度集约化、专业化的高效率饲养方式,现代家猪近百年来不但体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与原有地方猪品种比较:母仔联系弱、采食量大、产仔数多、日增重快、饲料报酬高、胴体瘦肉率高,但相对而言抗逆性差,对环境、饲料营养及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1、 上市体重越来越大:猪的上市平均体重从1930年的56Kg左右逐年上升,到2010年达到的93公斤左右,2016年国内大多数规模化猪场的上市体重也在115Kg以上。

2、生长速度越来越快:体型在变大,但达到100Kg的时间越来越短,80年代后经过高强选育后的猪,从1980年的200天左右达到100Kg下降到1995年的150多天,足足快了50天左右,2010后年国内高健康水平的猪场,达100Kg的日龄可缩短达到140天左右。

3、产得越来越多:母猪每年提供的仔猪数量越来越多,从1930年每年提供的8头左右小猪到2015的22头左右。近年来丹麦全国平均PSY还做到30头,每头母猪一年平均能生2.4胎,平均每胎产仔数高达15.7头。

4、饲料转化效率越来越高:上世纪50年代左右,现代家猪均由于脂肪型转变为腌肉型猪,饲料转化效率开始持续提高,FCR开始突破脂肪型的4:1左右,持续从1973年的3.37:1提到1998年的2.69:1。近年来饲料转换效率提升缓慢,丹麦2015年年报数据杜洛克为2.3:1,长白为2.4:1,大白为2.48:1。

5、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猪肉越来越多:猪产的多,长得快,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肉从1930年的450kg左右,上升到2015年的1900Kg左右,翻了4倍左右。

现代家猪的主要品种

中国、欧盟及美国是世界养猪存栏前三位的国家,2016年,世界生猪存栏量为78,483 万头,中国的存栏量占到了世界的57.48%,世界生猪出栏量达到119212 万头,中国的出栏量占世界的比重为52.01%。目前,全世界范围有超过400个猪种,其中,中国拥有地方猪品种76个,为各国之首。虽然中国品种最多,养猪数量最大,但全球分布最广的猪主要来自美国或欧洲,大白(117个国家),杜洛克(93个国家),长白(91个国家),汉普夏(54个国家)和皮特兰(54个国家)的五个国际跨界猪品种。

1、 大白猪(Large White)

品种起源:起源于英国约克郡(Yorkshire)因此也称约克夏猪,该品种在1831年的温莎皇家展览(Windsor Royal Show)首次得到关注,1868年首次得到认可,是国家种猪育种联合会(National Pig Breeders' Association,现在是英国养猪协会〔British Pig Association〕)最初的创始品种之一,19世纪末以前,英国大白猪已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大白被广泛应用于集约化养猪的杂交体系中。

品种特征:面宽而略凹;耳朵稍大而薄,向上前直立,其近缘毛柔软,两耳间隔广阔。忌耳长及下垂。皮肤全白而平滑,无皱纹,无斑点。毛色全白,柔软而有光泽。忌有白色以外的毛色及漩涡毛。躯体长而深,且平整;体侧尤其深且长,但有时腿部缺乏丰满。

2、杜洛克(Duroc)

品种起源:杜洛克品种起源于美国东部玉米带,在十八世纪和世界一战期间,杜洛克是一种大体型的脂肪型猪,在二十世纪20年代,曾经一度开始向腌肉型转变,但由于二战期间杜洛克猪体型大,能生产大量猪油以满足当时需要,所以仍回到了脂肪型猪种。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猪肉市场对脂肪的需要急剧减少,这时才真正转变育种的方向培育形成瘦肉型猪。现代的杜洛克猪是在大约1830年左右由新泽西的泽西红猪和纽约的杜洛克猪杂交而成,是当代著名的父系品种之一。

品种特征:耳朵大小适中,根部向上直立,耳端向前倾斜,耳缘毛柔软,两耳间隔广阔,忌耳朵直竖。皮肤平滑无皱纹,红棕色毛,有光泽,毛质良好。忌有黑色或白色斑点的毛卷及漩涡。毛色一般为红棕色,但从深黄色到红棕色都有可能出现,由于市场对白色杜洛克有需求也开发出了白色杜洛克。

3、 长白猪(Landrace pigs)

品种起源:也称蓝德瑞斯猪或蓝瑞斯猪,大约是在1896年开始综合多国品种选育而成,因其高产和高饲料利用率而著称,常用作杜长大(杜洛克×(长白×大白))杂交体系的母系猪。当代著名的母系品种之一。

品种特征:耳根较软,耳朵前倾或下垂,耳朵适大,向前倾斜,盖向颜面,两耳间隔适当;忌耳朵直竖。皮肤平滑无皱纹,无黑斑。毛色全白,柔软而有光泽。忌有白色以外的毛色及皮毛有漩窝。体侧深长,有 16~17 对肋骨,后臀方正,四肢稍短,下颔平整。体型较长,呈现流线型,料肉比低,繁殖力强且母性好。

4、汉普夏猪(Hampshire)

品种起源:汉普夏猪可能是目前美国最古老的猪种,一般认为汉普夏猪是在源于1825年~1835年间从英格兰的汉普夏进口到美国的猪,1893年5月,一小群肯塔基州农民在肯塔基州的埃尔兰格会晤,成立了一个美国薄皮猪登录协会(American Thin Rind Association)以保持猪的血统纯净。在1910年的十年间汉普夏被迅速推广到美国的玉米 产区。

品种特征:耳朵大小适中而薄,向上直立,耳缘毛柔软,两耳间隔广阔。白色肩带环绕肩部及前肢,皮肤平滑无皱纹。忌体躯白带极宽大、后脚飞节以上有白斑、 前脚黑色、白带内有斑点及头部除鼻端外有白斑;毛黑而亮,毛质良好。忌漩涡,比约克夏猪稍短,产仔数也较少,以皮薄及良好的胴体品质著称。

5、皮特兰猪(Pietrain)

品种起源:皮特兰猪源于比利时瓦隆的皮特兰村,也是该品种的发源地。皮特兰猪在1950年至1951年生猪市场最困难的时期非常流行。1960年至1961年,皮特兰猪被引入德国后,开始世界范围内流行,因其肌肉丰满和高的瘦肉而著称。在配套系生产中主要作为父系品种。

品种特征:毛色呈灰白色并带有不规则的深黑色斑点,在黑斑外有渐进到白色的灰环带,偶尔出现少量棕色毛。头部清秀,颜面平直,嘴大且直,双耳略微向前;体驱呈圆柱形,腹部平行于背部,肩部肌肉丰满,背直而宽大,体型中等大小,肌肉丰满紧凑,具有发达的背腰肌和腿肉,但腿较大多数品种短。

中国猪的品种

中国多样而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让中国家猪形成了许多相对闭锁的独立群体,不但使中国拥有闻名于世的丰富的猪种资源基因宝库,还对世界著名猪种的形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倡导大力发展瘦肉型猪,开始使用外来猪和地方猪的商品经济杂交(二元)方式生产商品猪,也在同一时期不少科研所和院校开始对土洋杂交猪进行选择、横交固定来培育新品种(系),1958年到1990年,是中国培育品种(系)的高峰期,形成了哈白猪、新金猪、东北花猪、新淮猪、上海白猪、北京黑猪、三江白猪、湖北白猪、湘白猪等20多个培育品种(系)。但在80年代后,大批量的商品化、专业化的外种腌肉型(瘦肉型)猪不断被引入,地方品种和自主培育品种的数量开始不断减少,时至今日有些处于濒危状态,或已经灭绝。根据2008年的估计,全国能繁母猪4700~4800万头,我国地方品种低于5%。2011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中国的地方品种为76个。

中国地方猪品种资源的特点:

一)由北向南的特征、特性变化

1.体格由大到小,脸上皱纹由纵行向菱形、横形变化。

2.毛色由黑而花,鬃毛由长、粗、硬变为稀、短、细软。

3.背腰由平直渐向凹陷,腹大下垂。

4.背膘逐渐增厚,趋向脂肪型。

5. 产仔数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向北、向南、向西均有下降趋势。我国地方猪种的繁殖力以太湖猪最高,性成熟早,奶头数多,产仔多。

二)共同的种质特征。

1、繁殖力强、母猪性成熟早排卵数和产仔数多。其代表有枫泾猪、梅山猪等。

枫泾猪(Fengjing pig)

中心产地在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可以说枫泾猪是大花脸猪经群众长期选育而成。在美国农业部,伊利诺伊大学和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合作下共有144头猪被带到美国,是世界上最多产的品种之一。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数据为:平均2.5-3个月龄开始发情,窝产仔数17.0头,断奶12.1头。其240天的体重为78.8公斤,日增重为340克。

2、抗逆性强,能大量采用青粗饲料。对气温、湿度、海拔以及粗放的饲养管理、饥饿以及疾病的侵袭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其代表有抗寒耐饥饿的民猪,耐高海拔的藏猪、内江猪等。

民猪(Min pig)

原产于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是东北一个古老的地方品种,有大型(大民猪)、中型(二民)、小型(荷包猪)。冬季密生绒毛,具有较好的抗寒性能,在冬季-15℃条件下,尚可在敞开式或半敞开式的简易棚舍中安全越冬,并能正常产仔哺育。经产母猪平均窝产仔13~14头;在18~92kg体重阶段日增重458g,体重90kg时胴体瘦肉率46.13%,肉质良好,肌内脂肪5.22%。

3、肉质较好,肉色鲜红没有PSE肉,保水力强,肌肉大理石纹适中,肌纤直径小,肌肉粗纤维含量高。肌内脂肪较突出的有:山东莱芜猪(12.78%)、云南光明小耳猪(6.87%),滇南耳猪(8.29%),大河猪(6.05%)等。莱芜猪(Laiwu pig)

莱芜猪中心产地位于山东莱芜市及周边,位于莱芜猪产区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中,以猪骨最多,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莱芜猪肌肉脂肪的含量位于榜首,肌肉的高脂肪含量使其呈现明显的大理石纹,肉质细嫩、香醇等特性。

4、生长缓慢,发育规律特殊。性成熟早,部分品种仅3-4月;成熟体重小在50-70kg左右;日增重低,大多品种日增重仅400克左右;体脂高,腹内贮脂(板油、脚油)能力特强,是外种猪的1倍以上;以上特点导致地方猪饲料利用效率较低,通常料肉比达到4:1以上。(资料来源:付光栋 养猪职业经理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