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舞春秋——初唐的朝鲜半岛攻略(上)

 licht3jh8evr0j 2022-02-17

  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与高句丽
在介绍唐朝的朝鲜半岛战略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历史。朝鲜半岛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據說五千年前就有所谓檀君朝鲜商朝的箕子就在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但大多无可稽考。前194年,衛滿建立衛氏朝鮮,後被漢武帝攻滅。漢朝在此設立樂浪郡。同時,朝鲜半岛南部形成了三大部落联盟:辰韩马韩弁韩,统称“三韩。西晉之後,中國在朝鮮半島的统治隨著五胡亂華崩潰。公元前後,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扶余人在遼東建立“高句麗”,並將勢力擴充至朝鮮半島北部。公元3世纪以后,由扶余人统治的的馬韓的“伯濟國”統一馬韓部落,形成“百濟國”。辰韓的“斯卢国”部落不断膨胀,逐渐统一了辰韩其他部落,到4世纪后期初步形成了金氏世袭的国家政权。稱“新羅”,三國鼎立。这就是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开始。
 

三韩部落

 
高句丽由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学者罗新认为“高句丽”的本意是“山城”公元3年,高句丽把都城迁到了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国内城”。此后400多年,高句丽政权一直定都于此。东汉建立后,高句丽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逐渐强大起来。到魏晋南北朝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使高句丽得以更加发展。其间,高句丽向中原各王朝称臣,还受到过曹魏和慕容鲜卑政权的两次打击,但实力仍然不断发展,公元427年,高句丽再次迁都,建都平壤。元兴三年(404年),高句丽平安好太王攻占辽东之地,并大破新罗,百济和前来支援的日本军队,高句丽的实力达到顶峰。。高句丽的实力在三国中最为强大。甚至一度成为新罗,百济的宗主国、在两晋南北朝时代,高句丽也经常与中原政权发生摩擦和冲突。

好太王 也称广开土王(391-412在位)

 
朝鲜半岛上的另一个国家是新罗。由“辰韩”部落的斯卢国发展而来,(所谓的国更多的指的是部落联盟)。《三国史记》记载,朴赫居世居西干于公元前57年四月十五日被六村推戴为王,国号徐那伐(又作徐罗伐),是为新罗立国之始,早于高句丽百济。。然而,由于史料匮乏,许多历史学者认为新罗的立国远远比传说更晚,斯卢逐渐统一了辰韩其他部落,到4世纪后期初步形成了金氏世袭的国家政权。稱“新羅”。而关于“新罗”一词的语源,学界也是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是“新国”之意,有观点认为是“东方(或东土、东国)”之意,有观点认为是“首邑”、“上邑”之意,还有观点认为是“金铁之地”之意。还有学者考证,徐罗[†sara]、薛罗[†särra]是新罗的早期称谓,在古韩语中意为“东土”(“伐”为“原野”之意,徐罗伐即“东土之原”),显示新罗发祥于阏川以东。随着新罗疆域的扩大,徐罗、薛罗不适合作为国号,取而代之的是斯卢、斯罗[†sira]或新卢、新罗[†sirra],在古韩语中意为“新土(新国)”。新罗还有一个别称为“鸡林”,据《三国史记》记载,该称呼源于金氏始祖金阏智被发现于鸡鸣之林。 后来唐朝在新罗设置鸡林州都督府,作为对新罗进行羁縻统治的机构。
 
在早期,处于强敌环伺下的新罗存在感不高。甚至一度臣服高句丽、日本,4世纪末,新罗遭到日本侵略,高句丽好太王于400年出兵援救新罗,驱逐倭人。但当时新罗甚为弱小,仍只能屈服于日本,所以新罗王奈勿麻立干在402年派王子未斯欣入倭为质(后被新罗义士朴堤上救出)。438年,倭王珍(日本反正天皇)向南朝宋朝贡时,自称“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此后几位倭王也从南朝受封此号,显示出日本对新罗等朝鲜半岛国家以宗主国自居的事实。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新罗的逐渐兴起,与日本的关系也不再居于被动地位,因此日本史书有新罗(斯罗)“不事中国(日本)”、“不畏天皇(大和大王)”的记载。到了5世纪,随着高句丽迁都平壤、重心南移,新罗又在433年同百济结盟,以对抗高句丽的南下。经过长期的蓄势待发,一向弱小的新罗在进入6世纪以后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兴盛时期。新罗的法兴王(514-540在位)在位时期,于520年颁布律令,制定百官公服,536年建年号“建元”,此外确立了17官等的位阶制度,设置兵部和上大等(新罗的贵族议事机关和白会议的议长,所谓“和白会议”源于朝鲜新罗时期。是新罗最高官吏及最高机关人员商讨国家大事的重要会议)等机构或官职,从而初步构建起中央集权的体制。法兴王还采用佛教作为新罗的国教,对巩固新罗社会秩序、促进新罗文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罗在一系列改革下逐渐强大起来,并夺取了百济与高句丽的大片土地。但好景不长,这些土地很快又被高句丽和百济重新夺回。

6世纪新罗的扩张

 
另外一个则是百济,百济与高句丽系出同源,都是扶余人建立的国家。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建国于公元前18年温祚(此人是高句丽开国君主朱蒙的儿子)集团从高句丽南下阿利水(即汉江)流域、定居慰礼城(即汉城),征服当地马韩部落,建立所谓“伯济”国,通过吞并周围马韩部落,3世纪中叶逐渐形成“百济”王国。并与高句丽,新罗争雄,关于“百济”的语义,朝鲜半岛正史《三国史记》的解释是百济始祖温祚王高句丽南下建国时,“以十臣为辅翼,故称“十济”,其后温祚之兄沸流部众来归,遂以“百姓乐从”之意改国号为“百济”。中国的《隋书》则记载“初以百家济海,因号百济”。到4世纪晚期,由于一系列内乱,百济国势衰弱,百济与新罗和解,并在434年结为同盟,共同应对高句丽重心南移的压力;另一方面加强同南朝的交往,并于450年向刘宋请求腰弩,从而加强军备。这一段时间,面对高句丽的咄咄扩张,百济节节败退,由于日本的出兵,才保住了百济不被灭亡。因此,百济与日本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之后,百济在实质上成为日本的属国,许多百济王都将王子派往日本作为人质,日本史料《古事纪》《日本书纪》等甚至直接将百济作为日本的属国看待。
 
而在此时的朝鲜半岛,日本也有一定势力。4世纪末,部分日本移民渡海而来,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统治据点,这就是4世纪到6世纪存在于半岛的“任那日本府”,“任那”虽然不是日本的直属领土,但是,日本以“任那日本府”为基地,遥控指挥,不断干预朝鲜半岛事务,由于孤悬海外,加上百济,新罗的壮大,日本逐渐无法支援任那,512年,日本承认百济攻拔任那四县;562年新罗灭亡任那。但是从日本依旧在“遣使于任那”来看,新罗很可能没有将任那纳入其统治,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羁縻的方式统治。直到600年依然有“新罗与任那相攻”的记录,日本和百济趁机联合出兵新罗,尝试削弱新罗,但是日本统帅来目皇子卧病失期,导致百济为新罗所破。此后,任那基本上消失在了历史的视野里。不过,日本并未放弃对朝鲜半岛的干预。除了以上三大国之外,朝鲜半岛上还存在过伽耶等小国,臣服于日本。6世纪被新罗吞并。

日本在朝鲜半岛的统治据点 任那府


 
 
二 高句丽与新罗的军队
在三国中,百济存在感不高,我们着重介绍高句丽与新罗。高句丽军队最初是由五部的高句丽人组成的,随着国土的扩张,征服其他地区和民族,高句丽国家的军队中也出现了其他民族的成份如鲜卑、马韩、秽貊、靺鞨、扶余、汉人士兵。高句丽后期,军队主要由高句丽人、靺鞨人、扶余人、汉人组成。高句丽军队由步兵、骑兵和水军构成。史载高句丽“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濊皆属焉”。至于军队的规模,耿铁华先生根据好太王碑和《三国史记》对这一时期有关军事情况的记载,“推断好太王统治后期,占据辽东、玄菟、乐浪以后,高句丽常备军队或可达到 12万人左右。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领土的扩张和面对隋唐强大的军事压力,高句丽开始实施“全民皆兵”制度,进行广泛的动员,军队激增,几乎倾巢而出,在最鼎盛时期,根据各类估算,高句丽有人口350-400万,兵力方面。渤海国第二代王大武艺要与唐朝对抗,其弟大门艺曾为质住过京师,知其利害,劝王兄说:“昔高丽盛时,士三十万,抗唐为敌,可谓雄强,唐兵一临,扫地尽矣。今我众比高丽三之一,王将违之,不可”。则高句丽的兵力有30-40万。依人口估算,高句丽理论上在紧急情况兵力能达到60万。在中央,高句丽王往往亲自统帅军队或者委派重臣统帅,在地方,据《两唐书·高丽传》记载,高句丽根据各州县大小不等,于大而重要的城邑设置褥萨,相当于都督,于一般州县设置道使,相当于刺史,作为地方行政长官。除此之外,地方上还有五部部长、褥萨、太守、宰等官职。无论何种地方官职,高句丽的行政与军事是融为一体的,高句丽地方的官吏平时是行政官吏,战时则为军事指挥官,这是高句丽军事制度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高句丽壁画


 
高句丽军队战斗力很强,装备精良,《北史高丽传》载,兵器与中国略同”。特别是骑兵,高句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构成突击的主要力量。这些骑兵所乘战马大都为高句丽所产。《翰苑·藩夷·高句丽》注引《高丽记》说,高句丽国北有马多山,出群马,“形小而骏。另《三国志·东夷·高句丽传》载:“有果下马,便登山”。高句丽骑兵非常善于山地作战。人马俱披盔甲的具装骑兵是高句丽骑兵的核心力量,由高句丽血亲贵族和地方领主组成。其装备与战术与北朝具装骑兵非常类似。披挂重型扎甲,并拥有盆领保护颈部。另外,高句丽王还维持着一支常备军“王幢兵”。王幢兵的人数不会超过万人,早期士兵都来自高句丽王出身的桂娄部,后期逐渐吸纳了一些各族群的贵族子弟。王幢兵训练有素,平时负责守卫王宫和首都,战时随王出征。

壁画中的高句丽骑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句丽的军事战略。笔者喜欢将其比作“桃子”战略,。外面软,里面硬。高句丽“多大山深谷,无原泽,随山谷以为居” ,因此,高句丽因地制宜地利用辽东山区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构建了许多具有鲜明军事防御性质的山城。到目前为止,有址可查的高句丽山城有150-200座左右,实际数量可能更多,这些山城遍布辽东各地。往往背依山险而面向交通孔道或河流谷地,因地制宜,易守难攻,高句丽以山城为基干,构建起组织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实行“坚壁清野、婴城固守”的军事防御策略,与中原王朝及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对峙。在平常,高句丽居民生活,工作在平原地区,一遇战争,即放弃部分土地,人员,物资尽数撤往山城,进行防御,因此很难对付。许多史料都记载了高句丽这样的国防战略。如《三国史记》记载“汉国大民众,今以强兵远斗,其锋不可当也。而又兵众者宜战,兵省者宜守,兵家之常也。今汉人千里转粮,不能持久,若我深沟高垒,清野以待之,彼必不过旬月,饥困而归。我以劲卒薄之,可以得志。”。《北史·高丽传》载,高丽“都平壤城,亦曰长安城,东西六里,随山屈曲,南临浿水。城内惟积仓储器备,寇贼至日,方入固守,王别为宅于其侧,不常居之。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战争中,高句丽就采取这样的军事战略。诱敌深入,坚壁清野,坚守城池,待隋军久攻不下撤退之时反击,最终使得隋军劳而无功,伤亡惨重。

辽东的高句丽遗址


 
新罗的军队与高句丽非常相似,但也有所不同。新罗实施募兵制度,在地方实施州县制。早期的兵制为“六停”。一州一停,一停由一位将军统领。其军事组织与地方制度有紧密的联系。六停之中,大幢最为精锐,大幢始建于真兴王五年(539),负责守卫王城,一般认为是精锐的重装步兵,其人数因史料缺乏不详。以大幢为主的六停军事集团分别驻守王京和五州,主要募兵的形式沮成幢或誓幢(幢是军事编组的单位,一幢在北朝是五百人,新罗的一幢据推断应与北朝类似)来加强军事力量。
 
值得一提是新罗的花郎制度,花郎一词因韩剧而为国内观众熟知,花郎朝鲜三国时期新罗封建贵族阶级的青少年团体组织,创立于新罗真兴王三十七年(576),选择花郎的条件主要是"貌美且有德行者" ,花郎团体是由一名15 ̄18岁的花郎为首领的青少年集团,一名花郎下面有700-800名郎徒。而且同时间存在几个不同的花郎集团。这些花郎集团有一个共同的花主来统治他们。,被选为花郎之后他们要"相磨道义,相悦歌乐,游娱山水,无远不至",选拔这些花郎的目的则是"使人俊恶更善,上敬下孝,五常六艺,师六正,广行于代"也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人才,在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之前,花郎制度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许多花郎成为军队的核心力量,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新罗使者(左一)


 

三 唐太宗时期的朝鲜半岛战略

在朝鲜半岛三国中,高句丽的实力最为强大,拥众数十万,人口数百万,又占领了本属中原王朝的辽东的广大地区,在隋唐时代,又与突厥勾结,遥相呼应,可以说是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胁,隋文帝在位期间,隋与高句丽就发生了小规模的边境冲突,到隋炀帝时代,终于演变为隋对高句丽的全面战争,即著名的“三征高句丽”,由于种种因素,隋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对高句丽的远征,直接导致了隋末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不久,隋朝即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解体。

三征高句丽

618年,唐朝建立,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随着唐朝国力的恢复及突厥问题的解决,朝鲜半岛的问题重新摆上帝国统治者的桌案,在唐初,高句丽与唐朝经过了一番短暂的蜜月期。为了缓和两国关系,早在武德二年(619),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618-642在位)就派使者朝贡于唐朝。武德四年(621),高建武再次派使者朝贡于唐朝。武德七年(625),唐朝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在唐朝攻灭东突厥后,贞观二年(628),高建武派使者祝贺唐军大捷,并献上方物和高句丽地图,表示臣服,贞观五年(631),唐朝派人去高句丽收殓埋葬隋朝时期战死的隋人尸体,摧毁高句丽用隋人尸体立的京观。高建武害怕唐朝攻打高句丽,于是筑长城一千多里,东北从扶余开始,西南到海。但是,在唐军东征的各种历史记载中,我们看不到有关唐军攻越高句丽千里长城的任何记录。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这条长城构筑得过于匆忙、简易,和山城相比防御功能不大,在实战中未能发挥有效的抵御贞观十四年(640),高建武再次派他的太子到唐朝,进贡于唐朝。

然而,唐朝与高句丽的蜜月期随着渊盖苏文的上台而结束,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荣留王25年)冬十月,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杀死容留王高建武,另立荣留王弟大阳王的儿子高藏为王,独专国政,同时出兵进攻新罗,阻断新罗朝贡于唐朝的通道。这一公开弑君的僭越行为,激怒了唐太宗,唐太宗甚至表示“盖苏文弑其君而专国政,诚不可忍”,“莫离支贼(盖苏文)弑其主,尽杀大臣,用刑有同坑穽,百姓转动辄死,怨痛在心,道路以目。夫出师弔伐,须有其名,因其弑君虐下,败之甚易也”,可见,盖苏文的上台,极大地破坏了唐与高句丽的宗藩关系,也极大地挑战了唐朝力图在东亚建立的统治秩序与威严,而这成为了唐对高句丽发动战争的战略原因。

剧里的渊盖苏文


 
 
在高句丽拒绝了唐朝的最后通牒之后,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又以李世勣(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六万,以及兰、河二州归降的胡人,向辽东进军,唐,海陆夹击高句丽。总兵力虽然不多,但兵力较为精锐,百姓负担较小,利于长期作战。李世勣一路势如破竹,率军到达重镇辽东城外,唐太宗率精兵与其汇合。。高句丽步骑四万来救辽东城。李道宗将四千骑兵迎战,李世勣也引兵帮助李道宗,打败高句丽军。唐军斩首敌军千馀级。 李世勣率军攻辽东城,唐太宗率精兵与其汇合。唐军攻占辽东城,杀敌一万多人,俘获敌军一万多人,还俘获男女四万人。以其城为辽州,唐军继续进军,六月,唐军达到安市城下,大败前来支援安市城的高句丽军队十五万人,斩首两万多人,战后唐军“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余众(高句丽人)放还平壤。”高句丽大将高延寿,高惠贞投降,可见,离间高句丽与靺鞨的关系。也是唐军的战略目的之一。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旧唐书》记载“城中人坚守不动,每见太宗旄麾,必乘城鼓譟以拒焉。帝甚怒,李勣曰:'请破之日,男子尽诛。’城中闻之,人皆死战。”使唐军未能攻克。期间,江夏王李道宗建议“假精卒五千”,偷袭平壤,长孙无忌却主张“天子亲征,异于诸将”,担心唐军遭到夹击,后路被切断“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李世民采纳了长孙无忌的建议,但采取各种手段攻城的唐军的围攻依然没有奏效,张亮一路军队从海路而来,夺取辽南的卑沙城,但张亮本人对于高句丽的战争不很热心,在开战之前,曾多次上书反对开战,因此,此路军马拖拖拉拉,进展缓慢。时近深秋,唐太宗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唐军折损数千人,损失不大,但唐太宗依然为此感到忏悔,他叹息道“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此行也”
 


关于此次唐军撤军的原因,通常认为是军粮不继,天气寒冷,然而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声音,如党鹏举在《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与宗藩关系的维护》一文中认为,唐军一路走来,缴获大量粮食,不应存在粮食问题,如《新唐书》记载“勣攻盖牟城,拔之,得户两万,粮十万石。”攻伐辽东城时“获胜兵万,户四万,粮五十万石。”而撤军的九月似乎也离入冬尚有时日,因此,他推断,唐太宗在亲征中患病或受伤是唐军撤退的主要原因,(韩国历史教科书似乎也持此观点,某韩剧甚至将其歪曲为唐太宗一只眼睛被射瞎,实在让人忍俊不禁)总之,唐军虽然战绩辉煌(斩首四万,俘获人口七万,攻克十余城),但并没有达到灭亡高句丽的战略目的。

唐军


 
贞观二十年(646)“高丽遣使来谢罪,并献二美女。太宗谓其使曰:'归谓尔主,美色者,人之所重。尔之所献,信为美丽。悯其离父母兄弟于本国,留其身而忘其亲,爱其色而伤其心,我不取也’。”并还之。随后“帝以弓服赐盖苏文”,表面战争意图,“(盖苏文)受之,不遣使者谢,于是下诏削弃朝贡。”唐太宗拒绝了高句丽的求和,当然,渊盖苏文也不可能轻而易举投降。随后,唐太宗又策划了第二次远征,此次远征,战略目的主要是骚扰,削弱高句丽。唐太宗听从了群臣“今若数遣偏师,更迭扰其疆场,使彼疲于奔命,释耒入堡,数年之间,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渌之北,可不战而取矣。”的建议,不断派小股部队袭扰高句丽。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命牛进达、李勣、李海岸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李勣率军渡过辽水,途经南苏等数座城,高句丽兵多背靠城墙拼战,李勣将他们打败,并焚烧其外城后回师。牛进达、李海岸率军进入高句丽境内,经历一百多次战斗,战无不胜,又攻克石城。进军到积利城下,高丽兵一万多人出城迎战,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二千级。贞观二十一年 、 “二十二年(648),又遣右武卫将军薛万彻等往青丘道伐之,万彻渡海入鸭渌水(江),进破其泊灼,俘获甚众。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又萌生了大举出兵高句丽的想法,“命江南造大船,遣陕州刺史孙伏伽召募勇敢之士,莱州刺史李道裕运粮及器械,贮于乌胡岛,将欲大举以伐高丽。然而,因为唐太宗的去世而没有实现。

韩剧中的张亮


 
 
在唐与高句丽的战争中,百济与新罗的态度也值得我们研究,此时,新罗的统治者是所谓“善德女王”(632-647)(名金德曼)在位,国相则是有王族血统的金春秋(后成为新罗国王),面度高句丽和百济的攻打,为了拉拢唐朝,新罗不断向唐朝控诉高句丽和百济的领土扩张,摇尾乞怜,博得唐朝的好感,新罗使者在向太宗求援时,辩称“臣王事穷计尽,唯告急大国。冀以全之”,满足唐朝的虚荣心,国相金春秋不久亦访问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4),金春秋访问唐朝,表示新罗正式臣服唐朝,金春秋奏曰“臣之本国, 僻在海隅, 伏事天朝, 积有岁年. 而百济强猾, 屡肆侵凌. 况往年大擧深入, 攻陷数十城, 以塞朝宗之路. 若陛下不借天兵, 翦除凶恶, 则敝邑人民尽为所虏, 则梯航述职无复望矣. ”,太宗“然之”,对于金春秋给与超规格的礼遇,允许金春秋参观国学(国子监)的释奠及讲论,并赏赐新修的《晋书》与御制温汤碑、晋祠碑,此外还下赐金帛无数。翌年二月,金春秋回国,留其子金文王在唐朝充当宿卫质子,唐太宗十分满意,命令三品以上官员赴宴饯别,对金春秋给予超规格优待。新罗的一系列示好政策,使得唐高宗时期唐朝与新罗的结盟成为可能。许多韩国史学家认为,金春秋可以说是韩国(朝鲜)“事大主义”战略的开创者。在军事上,新罗军队积极配合唐朝作战、贞观十七年,新罗派兵五万人进入高句丽南郊,攻克高句丽的水口城。贞观十九年(645年)五月,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新罗又发兵三万以助。

韩剧《善德女王》

 

剧《善德女王》中的金春秋


 
 
与新罗相对的是百济。百济虽然也尊奉唐朝,但阳奉阴违,玩弄两面手段,在唐朝的调停下,百济口头答应不再与新罗互相攻伐,但实际上并未停止对新罗的军事行动。在唐对高句丽的战争中,百济不仅不与唐朝并肩作战,反而趁火打劫。《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五》:“义慈(百济义慈王 641-660在位)。。。。与高丽连和伐新罗,取四十馀城,发兵守之。又谋取棠项城,绝贡道。新罗告急,帝遣司农丞相里玄奖赍诏书谕解。闻帝新讨高丽,乃间取新罗七城;久之,又夺十馀城,因不朝贡。”甚至与高句丽相互勾结。唐——新罗联盟与百济——高句丽——日本的联盟之间的对抗,将成为下一篇高宗时代唐对朝鲜半岛战争的主流。(未完待续)

韩剧《薯童谣》以百济王国末期为历史背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