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再阻止孩子们“疯闹”,当心后悔莫及

 童言萌语 2021-03-18

配图:乔乔

你有没有过以下举动:

1、孩子和小伙伴还在院子里你追我赶,玩得正起劲,你却要他(她)回家,即使孩子只玩了半个小时,即使晚上八点都不到。

2、孩子被欺负了,或者欺负别人了,你简单地过问一下,再来一句“别跟他们玩了”,然后把孩子带走。

3、你和孩子们在一起游戏时,你输了,却不愿接受惩罚(有的惩罚对大人来说,似乎有点难为情)。或者,你压根儿很少组织或参与“家庭游戏”。

4、孩子的书包里有一些诸如折纸、玻璃球之类的小玩意,即使孩子说了这是同学送的,你依旧很生气,你觉得孩子在学校贪玩。

5、孩子玩电游,你说不能玩,而你自己在玩;孩子刷抖音,你说不能玩,而你自己在玩。只要孩子们开心的游戏,你潜意识觉得,这是无聊的,会耽误学习。

我们再切换到一个场景。你在小区健身广场或者公园,留心大妈们聊天,总能听到类似下列的疑惑与焦虑:

“我家姑娘小时候调皮到讨人嫌,不知道挨了多少骂,怎么越长大越内向。前不久在大学外面租了房子,说想一个人住。我愁得几夜没睡,辗转打听到,她和室友相处不好。”

“大伟工作都五年了,除了上班出门,其他时间都宅在家里,没对象,好像也没朋友。”

“你们家好歹还有稳定的正儿八经的工作,我那儿子一年换几个工作。你问他,他就一句:不想干了。”

聪明的你,很可能猜到了——我想表达的是,“曾经的举动”与“现在、将来的焦虑”有着某种联系。

没错儿!

那些大妈们口中的焦虑,就是所谓的社交退缩、社交障碍。大妈们很可能并不知道,正是他们曾经的一些举动,导致了儿女们的社交问题。

社交问题,可以从童年的点滴之中找到答案。产生社交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之一是童年时期缺少集体游戏。

孩子们一起玩耍,是培养社交能力和规则意识的开端与良机。

比如,老鹰捉小鸡。谁来当老鹰,谁来当母鸡,谁当小鸡,这涉及到分工协作。谁第一个当老鹰,谁第二个当老鹰,孩子们都会协商,这实际上就是在建立规则。我们再拓展一下,当好鸡妈妈,得有领导力、责任心;当好小鸡,得听从指挥,如果有只小鸡摔倒了,同伴得紧急扶一把……

一个游戏,不仅仅是孩子们开心,它关乎锻炼身体、增进友谊、团结协作、遵守规则、宽容友善等等。甚至“老鹰捉小鸡”还蕴含着一个残酷的生存法则——弱肉强食。

你可能认为我这是夸大其词。一个游戏,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好的教育,从来都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游戏正是好的教育的形式之一。

如果你出生在70年代乃至80年代初,你想一想,你小时候玩得多开心啊!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们,有多少时间玩呢,有多少时间和同学们一起玩呢?

我们紧紧盯着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远胜于关注他们是否快乐。

有一部分家长更可怕,他们似乎见不得孩子们开心。孩子们笑声一大起来,这些家长就不由自主地皱眉头。高兴不笑,难道要哭吗?

孩子们的年龄在增长,他们玩耍的时间在减少,一起玩耍的玩伴也在越少。上幼儿园时,游乐场上十多个小朋友一起玩。读小学了,这10个伙伴只剩下五个。

你可能说:“幼儿园的小伙伴们上小学了,不在同一个学校了呀!”不在同一个学校,只是表面,根本原因是孩子们玩的时间太少。

我们不仅阻止孩子们在眼皮底下游戏,更以不安全为由,阻止他们“放飞自我”。其实,所谓的安全只是借口。

我们不可以创造安全的环境吗?比如,参加正规机构组织的夏令营。比如,每年为孩子们举办一两次老同学轰趴,允许他们玩到几点是几点。比如,批准孩子们寒暑假回老家。

我们引导孩子们更好地参与集体游戏,告诉他们懂得倾听、包容和遵守规则,这也是在“打基础”。这个基础和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一样重要。

点击下面标题,可阅读教育随笔系列:

“神兽”放假了,这20句话有助和平共处

每一次管教,可能都是对孩子求知欲的扼杀

儿童迷恋电子设备,根源原来在这里……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多靠谱,请看三大权威研究对比

送给孩子一张兴趣的帆

家长与老师应该是什么关系

暴风雨来了,这个爸爸竟这样带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