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平叔 现在最难下决心的是进影院看电影,总觉得找不到看电影的理由和激情。 多久没进过电影院了? 我想了好久,最后一次大概是《集结号》。电影前半部分还好,因为银幕上打得激烈,就一直看着,到了后来居然睡着了。结果被人好一顿埋怨,说是浪费了银两。 于是我再也不敢轻易纵容自己去看电影。 其实我原本看电影是极狂热的,曾经不止一次看过四场连放的通宵电影,也曾为了买上一张电影票而排长队,也因没买上电影票而在影院门口苦苦钓票。 最难忘的是小时候看电影,那时的一张电影票只卖一毛几分钱,此外还有大量电影是免费看的,比如大院里每周都会放一两场露天电影。对我们来说,看露天电影的次数要远远大于上电影院,所以在我的观念中,看电影不一定非得去电影院。 好多好多年以前,我还是要去电影院的,但每次进去之前都很慎重,花70元买一张的电影票有点像在买彩票。如果这电影拍得还算过得去,花这70大票也还想得通,假如碰上的是《黄金甲》这样的,就觉得很窝心,觉得给人骗了,于是在心里盘算,这70元吃能多少红烧肉回锅肉啊! 不晓得咋回事,每当有人邀我看电影时,我总是喜欢把电影票跟红烧肉做个换算。 但那时电影稀缺,好像每一部电影都可以看。所以真的没有什么太烂的电影,像《春苗》、《决裂》什么的肯定比现今的大片强。所以一般电影可以照看,红烧肉可以照吃,两不耽误。 我没想过要去看《唐人街3》,我怕进去又睡着了,活活把一斤红烧肉戳脱了实在是不划算。 哎呀,我把精神食粮和物质烧肉来作换算,是不是思想境界很低? 所以,我一向认为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真实的标竿应该是观众人数而不是票房。电影票卖两毛钱一张的时候,一个1500人的电影院坐满了也不过300块钱的票房,放到现在,一个电影院里哪怕只坐七八个人就可以超过了这个数。 如果你是一个真心追求艺术的导演,你是希望有1500人看你的电影,还是满足于七八个人看你的电影? 大家晓得,啥子东西一说要保护,基本就是面临生存困难了。 我们常把“电影大国”四个字挂嘴上。在我看来真正的电影大国不在于你一年拍了多少部电影,有了多少自称的电影大师,而在于这个国家到底有多少人能看电影。 可以说,一个用高票价把绝大多数观众拒之门外的国家,是绝对成不了电影大国的。 相信我,不得豁你。 而且票价最好和五花肉价格挂钩,做到肉涨你涨,肉跌你跌。票价严格控制在肉价的十分之一。按现在的猪肉行情,电影票不要超过五块钱。 这样,观众就算是看了一部烂片,心里这笔帐也是算得过去,永远不会有埋怨有扯皮,永远不会影响国人看电影的热情。 如此坚持一两年,你再看看—— 想看电影了进电影院,想谈恋爱了进电影院,肠胃缺油水了进电影院……也不管这部电影看过没有,反正大家有事无事都进电影院坐起。 这样一来,观众人数肯定是大幅度上升,拍电影的数量也会大大提升,影视界是一派繁荣,你想不成为全球电影大国都难。 |
|
来自: 新用户7771xie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