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苍颉篇》,现存简87枚,其中完简53枚,残简34枚。经缀连后,有完简63枚,残简18枚。完简长30.3—30.4厘米,宽0.9—1.0厘米。有契口与上、中、下三道编绳,简背有划痕。保存有完整字1317个(其中含有标题字15个,重见字7个),残字20个。这批竹简,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苍颉篇》这部久佚古书保存字数最多的一个文本,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次发现。为了说明北大藏汉简《苍颉篇》的学术价值,特别是这一文本相对于以往多种出土简本所能给予我们的新启示,下面扼要地叙述一下《苍颉篇》的成书、文本演变与前此出土的《苍颉篇》简本的情况,然后说明这一文本与其他《苍颉篇》简本之间的差别,此文本的篇章结构、句式等编撰特点及其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八、九)
成书、演变与多种简本的发现
《汉书·艺文志》记载曰:“《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至“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依此,知西汉时这一被“闾里书师”改编过的文本所收字数是3300字。但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在所著录的“苍颉一篇”下有班固自注曰:“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毋敬作。”从班固所著录的这个汉代皇家图书馆所藏文本分章情况看,是已将秦代《苍颉》《爰历》《博学》三篇合一且统名之曰《苍颉篇》,应该已非秦代三篇各自独立的原本,但分章仍依三篇其旧,合则有二十章,与以上所云被“闾里书师”所合并的六十字一章、五十五章形式的本子不同,不是一种文本。
《汉书·艺文志》还记述,由于《苍颉篇》“多古字,俗师失其读”,于是“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可知到了西汉晚期,《苍颉篇》连民间的书师亦已“失其读”,即不能通其音义了,还需要征调像张敞这样的古文字学家来解读。至西汉末与东汉时,遂有学者为《苍颉篇》作训解并作续编。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一〇、一一)
秦代时李斯等用秦篆所写《苍颉篇》等三部字书可能在西汉后即不流行了,即使是汉代时合三篇为一的五十五章之《苍颉篇》,以及西汉末、东汉年间在《苍颉篇》基础上续编的各种字书,虽在北宋时所修《新唐书·艺文志》中仍有,但到元至正年间编撰的《宋史·艺文志》中已不再见于记录。可见这些书在北宋时如还有存,有可能亦多只存于内府,不在民间流传,此后或即毁于宋室南迁时。
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甘肃敦煌一带汉代鄣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中首次发现有《苍颉篇》,其中一部分于1914年为罗振玉、王国维在《流沙坠简》一书中刊布,另外还有一部分是从书写《苍颉篇》的木觚上削刮下来的所谓“削杮”(亦称“削衣”)上保留的文字,现存英国国家图书馆,亦已刊布。自此以后,陆续在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1930)、居延破城子(1972—1976)、玉门花海(1977)、敦煌马圈湾(1979)、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尼雅(1993)等地的汉代遗址以及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1977)中出土的汉简内,先后发现了不同文本的《苍颉篇》残文。其中双古堆《苍颉篇》,保存文字最多,有541字,其他几种皆多仅存几十字至百余字不等,内容亦多有重复。
2008年8月至10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甘肃永昌红山
乡水泉子村汉墓M5中又发掘出140余枚木简《苍颉篇》,但简均残,现存可释读的文字约970个。其文本属于西汉晚期以后的七言本,即将原来四言本的各句后又加上3个字,所包含的原来四言本的字数应约有五六百字。
2009年入藏北大的西汉竹书《苍颉篇》现存1300余字中,有一部分见于以上所发现的诸种《苍颉篇》文本,可以对读。但以上诸种简本的文字也有一部分是北大藏西汉竹书《苍颉篇》所未见到的。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一二、一三)
篇章结构上的新信息
在北大藏西汉竹书《苍颉篇》发现前,通过上述出土的各种简本,学者们已指出了汉代时《苍颉篇》在篇章结构方面有三个特点,即:四字一句;每两句一押韵,即第二句句末一字押韵;韵部多为单韵,也有音近的两个韵部合韵。
以上三个特点也体现于北大简本中。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北大简本中除前已知道的之职合韵外,还出现了幽宵合韵、支脂合韵。其中,幽宵合韵,在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所制合韵表中统计有18例,用例较多。支脂合韵,在该表中有9例,亦不少。可见这两种合韵方式,确在那一个时段(可能至少要上推至秦代)是普遍或比较普遍的。但简文之职合韵的有两章,而上述合韵表中之职合韵仅收了两例。如要作细致的分析,这也许反映了秦至西汉早期和西汉晚期至南北朝时期韵部押韵情况的差别。将来《苍颉篇》如有更多文本发现,相信会为秦汉时段韵部的变化情况提供更多的信息。
由于在北大简本之前发现的各个简本均残损较甚,也未能发现记载一章字数为多少的文字,所以各个简本一章究竟为多少字即多未能确知。仅劳榦《居延汉简考证》认为《居延汉简甲乙编》所刊一件书有《苍颉篇》的木觚(9.1A、B、C)三面共写60字,与上引《汉书·艺文志》所述汉代闾里书师改编本一章60字合。此外,每章有无题目也无以知晓。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一四、一五)
北大藏西汉竹书《苍颉篇》显示的篇章结构则比较清楚,其中有如下四点是此前发现的诸简本中所未知的:
1.同一韵部可有若干章
根据简背划痕所显示的简序,章末简所标字数,并参考双古堆《苍颉篇》简文,可以推测出北大简本各韵部至少应有几章。在存有章名的各韵部诸章中,已知属阳部韵章的“颛顼”一章(136字)是完整的,之职合韵部中“□禄”一章,只缺首支简即为完整一章(152字)。这两章的完整性均有简背连贯的划痕及章末字数为证。其余诸章所缺简数不等,但均缺两枚简以上。
2.同韵部诸章可能是相连编缀的
例如:之职合韵部的“□禄”章末简(简七)与同韵部的“汉兼”章首简(简八)相连;阳部的“颛顼”章末简(简五二)与同韵部的“室宇”章首简(简五三)相连。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六七、六八)
3.每章简均以起首的两个字为标题,并在前两枚简正面顶端依序由右向左书写
这种书写标题的方式也见于已刊布之秦简,例如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的篇题“土忌”(日甲一二九背、一三〇背)。而以文章前面两个字为标题的方法与《诗经》多数篇题的设立方法是近似的。北大简本现存各章标题有11个,即:□禄、汉兼、阔错、币帛、□悝、
购、颛顼、室宇、云雨、□轮、鹖鸨。从各章现存简文可知,这些章题虽有的可以看出与本章所收部分字之字义有联系,但并不能涵括全章所收字词之意义,收入同一章内的文字,即使是下文所云“罗列式”句,在字义上亦并非均是义同、义近(或义反)的,甚至在词类上也并非均是统一的,比如说均是名词或均是动词。
4.各章均在文末标明该章字数
北大简本中现存标明字数的章末简有10枚,所标字数,多者“百五十二”,少者“百四”,即104。可知各章字数均在100字以上,但字数不尽相同。
北大藏西汉竹书《苍颉篇》已知的每章字数均在百字以上,自然不可能是上述汉闾里书师所改编之五十五章每章60字的本子。至于是否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的皇家藏书中之二十章本子相同,因为北大简本的章数尚不能确知,故此点亦未可确知。上述情况也说明在西汉时期,改造自秦代的《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而成的《苍颉篇》文本,在当时似非仅有一两种。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一六、一七)
句式与句子的排列形式
北大《苍颉篇》简本所见之句式,仍可归纳为以往学者根据出土简本所划分的所谓“罗列式”与“陈述式”两种。这里分析句式时所言“句”即指“四字一句”之“句”,所谓“句式”则是指同一句中文字的组合形式。由于北大简本保存相对较好,相连的句子较多,内容亦较为丰富,故得以进一步揭示《苍颉篇》句式的一些细节与句子的排列形式。
1.罗列式,是将字义相近、相类(少数亦为相反)或相互有联系的字词组合在一起,排列出来,意在强调相互组合在一句中的各个字词的含义之内在关系。可以说,《苍颉篇》绝大多数句子皆属于此式,但这种排列,自然会使句子无法构成完整的语法关系。其具体组合形式则有如下几点:
其一,此种句式中的文字,虽可能多是四字字义均相近或相类,如“玄气阴阳”(简五九),但仔细分辨,则可知前两字、后两字之间字义更密切。这一特征不仅体现于以名词组成的句子中,也存在于由动词组成的句子中,如“行步驾服”(简七)亦均是一句中四字义近或相联系,但仍是前两字、后两字的字义更近。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因此亦成为在为《苍颉篇》作注释时,理解与阐释其字义,揣测编撰者之构思最重要的出发点。
其二,有相当一部分属罗列式的句子,四个字并非字义相近或相类,而是前两个字之间、后两个字之间各有字义(或为假借义)上的联系,是同义字、同类字或义近字,而前两个字与后两个字之间并无字义上的联系,如“泫沄姪
,髳岪絰枲”(简一三)。
其三,在这样的罗列句式中,或含有联绵词(或称“联绵字”),如上引简一三中的“泫沄”。
罗列式句子在同一章中的分布、排列,多数可以说是无语义联系的,甚至跳跃性很大。在《苍颉篇》中此种句子排列方式是较普遍的。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二三、二四)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种罗列式句子的排列方式:
其一,四字一句中,四字中的每一个字的字义均相近或相类,再由这样的句子连续两三句、三四句相组合,此种情况主要存在于鱼部、阳部韵诸章中。如鱼部韵章中,有“莎荔䔌
,蓬蒿蒹葭。薇
莪蒌,
蓟荼。荠芥莱荏”(简二四),所罗列均是草名。但此种句子排列方式,总体来看在《苍颉篇》中是相对较少的。
其二,连续数句所收字词的字义彼此间可以说是只在大的语义范畴上相联系,如阳部韵章中的“陂池沟洫,渊泉隄防。江汉浍汾,河泲涊
。伊雒泾渭,维楫舩方”(简五七至简五八),各句所收字词均与水有关。
《苍颉篇》的罗列式句子将字义相近或相类的字词结合在一起,特别是还有若干这样的句子相聚合的情况,已体现出“以类相从”的编撰思路,与《尔雅》相似,这自然对于后来中国字书、字典的编撰方式有启示意义。特别是由于字义相近的形声字多有共同的形旁部首,这亦为此后《说文解字》用形旁作部首的编撰方式开了先河。这一点已有学者作过很好的论述。而这种句式堆垛义近字词,对汉赋的句式也显然是有重要影响的。
2.陈述式,即句子中的字词间有语法关系,在陈述一个语义,而且这种“陈述式”的句子往往还通过若干连续的句子来陈述一个主旨。最典型的即是“汉兼”章内“汉兼天下,海内并廁……男女蕃殖,六畜逐字”(简八至九)这一段文字。但此种句式出现甚少,尤其是若干这样的句子相连的情况更少。属陈述式的句子多并非贯穿于全章,而是与属罗列式的句子混合,并存于一章中。
此种陈述式的句子偶亦会夹杂在若干属于罗列式的句子当中,而且有的还会与上一句的罗列式句子字词发生联系。
抄写与形成年代的推测
北大藏汉简《苍颉篇》与阜阳双古堆汉简《苍颉篇》有不少文句相合,字形也多近同,二者均有之职合韵,这些皆昭示二者成文的年代较为接近。北大简本在不少文字的结构上保留着小篆及秦隶的写法,但是在书体上,相比之下,双古堆简的书体更近秦隶,而北大简本汉隶笔意则己稍强,表明其抄写年代可能稍晚。双古堆简本出自汉汝阴侯墓,汝阴侯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双古堆汉简《苍颉篇》抄写年代或稍早,下限必不晚于此年。北大藏汉简《苍颉篇》抄写年代略晚,估计约在比双古堆汉简晚五六十年的公元前100年左右,即在汉武帝后期。这与北大所藏西汉竹书的总体年代是相合的(参见《文物》2011年第6期的简报)。
北大简本《苍颉篇》已有“汉兼天下”句,证明此本已非秦代时李斯的原本,而是在西汉年间经过修改的本子,但每章字数均在百字以上而不等,又与《汉书·艺文志》所记汉“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为一,“断六十字为一章,凡五十五章”的本子有别。所以,北大简本《苍颉篇》虽已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秦代字书为一,但可能改动较小,大致保留了三篇秦代字书的面貌,在篇章结构与文句上未作太大的改动。有助于帮助这一点的是,北大简本每章标题采用在首简与第二简上端横向书写的方式,亦合于秦简,应是保存了秦代原本的书写方式。此外,北大简本与双古堆简本相同,均有“饬端修灋(法)”句,学者或认为“饬端”之“端”是秦人因避秦始皇名讳而改,即因为“端”在字义上与“正”有相同处,故以“端”代“政”,这也是此简本基本保留了秦本面貌的证据。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二五、二六)
北大简本《苍颉篇》与双古堆简本有一处值得注意的异文是,双古堆C003简有“政胜误乱”句,而北大简此处文字则作“丹胜误乱”(简一〇)。其中,双古堆简“政胜”,在北大简本中作“丹
(胜)”。甘肃水泉子简《苍颉篇》有句子作“丹胜误乱有所惑”,亦言“丹胜”。学者或认为双古堆简“政胜”之“政”,“可能是汉初抄写者改回来的”,意即秦本原文当因避秦始皇名讳,采用的是另一字。如上文所述双古堆简本与北大简本均有“饬端修灋”句,“端”即是用来代“政”的,以“端”来代“政”是当时流行的方法,然而也正因为在“饬端修灋”句中,“端”已代“政”使用了,而“饬端修灋”句与“丹胜误乱”句又属于同一章(即“汉兼”章),且相距较近,作为字书,这里或是为了尽可能避免一字重出,故又用“端”的同音假借字“丹”(二者均端母元部字)来代替“端”,实际皆是为了代“政”。这也即是说,在西汉时期,有可能是双古堆汉简《苍颉篇》本子将原秦本“丹”字改回为“政”,而北大简本以及水泉子简本仍据秦简本而未改。当然这只是一种具可能性的解释。
从上述诸种情况来看,北大藏汉简《苍颉篇》这一简本虽抄写年代可能已值西汉中期,但其文本形成的年代似不会太晚,当在西汉初年。
引发的几点思考
在整理与初步识读北大藏汉简《苍颉篇》的过程中,有如下问题笔者感到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其一,秦代成书的《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种字书,彼此之间的关系问题。
西汉时既采取将此三篇合为一书的方式,似亦表明三篇所收文字范围应有所区别,至少不会有太多的重复。如此,则很可能三篇在秦代各自编制时即依某种原则而有大致的分工,比如在所押韵上有分工,各负责编撰不同韵部的章,并对所收不押韵的字在词类上有大致的分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