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把养娃当成一种职业,那么,一切就都解释得通了 | 万物科学说明书

 Tomsp360lib 2021-03-18

大家好,我是大致。

最近看了那个鸡娃的文章,还有之前的关于家教和黄庄妈妈的报道。可能是我本人还没能有幸(或不幸)拥有一个娃,被海淀之卷深深震惊之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篇报道里,被育儿压得喘不过来气、通过大批奢侈品消费解压的那个母亲。

这让我想到一个久被忽视的概念,育儿倦怠(PB,parental burnout)

图片

PB是什么?

有一说一,倦怠(burnout)这个词可真是非常的形象,一种努力过头燃烧殆尽的感觉呼之欲出了。

倦怠的主要使用场景其实是用于职场,一份工作做着没劲、丧失动力,就可以说进入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被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属于“影响健康状况或需要健康服务”一章(但并不是一种疾病)

根据ICD-11的定义,职业倦怠是一种综合征,由长期工作压力导致,具有与三个维度的特征:疲惫(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低效率(inefficacy)。

在工作场景下简单解释这三个特征,即能量耗竭的疲惫感;对工作的动力减少、消极情绪;工作效率降低。

估计大家还是蛮能理解职业倦怠的感觉的,我写了半天的稿子结果没人看的时候,感觉真是,累了……

那么养孩子的倦怠,是不是和上班差不多呢?

我来举两个例子。

莉莉是一名护士。这份工作她做了很久,她很了解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也竭尽所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每天都很努力。多年来,面对繁重的工作量,令人疲惫的轮班,她获得的是与劳动不匹配的低廉薪水。最近,她的一位同事休了产假,新来的同事还不太能帮上忙,这让莉莉的工作量骤升,但是领导又没有想办法帮忙解决问题。莉莉太累了,时间也不够用,所以她很难再像以前那样细致入微地帮助每一个患者,更别提照顾他们的情绪了,每个患者都逐渐成为一个数字而非一个活生生的人。她越来越不快乐,时常抱怨工作。

小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很关注育儿,会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每天都很用心。多年来,她一直照顾孩子,开车送他们上学、带他们出去玩,每天做饭,看孩子上网课写作业,陪孩子聊天分享生活中的快乐和忧伤。最近,她的大儿子出了车祸,每周要有三次去做治疗,最小的孩子刚上小学,学习有点费劲儿。小夏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了,但是丈夫却不顶事儿,每天半夜才回家,还要经常出差。小夏太累了,时间也不够用,所以她很难仔细听每一个孩子说话,没有精力陪他们玩。小夏脾气变坏了,很容易生气,孩子们抱怨“妈妈变了”,小夏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母亲,她非常自责。

怎么样,像吗?

这两个例子不是我瞎写的,是从一篇论文里抄的[1](并合理添加了符合国情的上网课等细节)。这个育儿的例子其实不是特别好,我们后文再说。不过这也足以看出,育儿同样存在倦怠的三个特征。

但是,有意思了,人类需要上班,也需要养孩子,但是你去搜索职业倦怠和育儿倦怠相关的论文,就会发现,前者的论文数量成千上万,后者却还不到50篇。如此巨大的不对称,一种解释是在科学领域历史掌权的主要是男性,而性别偏见会认为,工作是男性的责任,育儿是女性的天地。嗯,我后面又搜索了一些有关缓解育儿倦怠方法的论文,发现很多文章都是默认把育儿责任丢给母亲的……

所以这个孩子都是小夏在养的例子是一种刻板偏见,强烈谴责小夏老公,真不是男人。不过性别问题不是今天的重点啦,育儿倦怠大家都会有,下面的内容都不会涉及到性别差异了。

现在我们可以给育儿倦怠下个定义了:育儿倦怠是一种与养育子女有关的疲劳综合征,它是由育儿资源和需求之间的明显差距引起的,而且对关系中的父母和子女都存在严重的不良影响[2]。

图片

什么样的父母容易陷入PB?

凭借我们朴素的直觉和上边那个不是很好的例子,可能大家会觉得,孩子比较多、孩子情况特殊难照顾(比如孩子特别调皮或有很严重的疾病)、经济状态不佳的家庭比较容易出现育儿倦怠。

不过真实情况很出人意料。

有一个比较古早的说法我觉得很贴切:越是那些期待成为父母、在育儿上全力以赴的人,越容易出现育儿倦怠

跟burnout就很匹配。

好了,让我们学术一些来看看与育儿倦怠相关的因素吧。其实呢,孩子的数量影响非常小,更重要的是父母自身的状态、对育儿方法的认知和家庭氛围[3]。

这项研究成果来自对1723名法语圈父母的调查,可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里提出的影响较大的因素。

图片

第一部分父母的稳定特质,包括情商、神经敏感、依恋回避,主要是对亲密关系的处理和情绪稳定的特质;第二部分育儿,包括育儿的积极性、父母的自我效能(是否相信自己能够养好孩子)、角色限制(是否为了父母的角色放弃自我);第三部分家庭功能,包括是否存在家庭冲突、对育儿观念的认知是否一致、婚姻的幸福程度、家庭秩序(是否具有固定的休闲时间)

另一篇综述列出了6个容易出现育儿倦怠的家庭特征[2]:

1)父母的心理特征(例如完美主义者、或缺乏情绪和压力管理能力)

2)子女的特征(有特殊需求的儿童、缺乏责任意识的儿童)

3)育儿方法(例如父母育儿原则不一致)

4)养育者之间关系的质量(一方对另一方不支持、不承认、诋毁等)(有既视感了!)

5)缺乏来自外部的支持(没有亲戚朋友的帮助)

6)家庭生活无序(例如没有规律的休闲活动时间)

育儿压力不仅仅来自于那些真实的、“孩子作业做不对”的压力,还取决于感知到的帮助。这些因素综合平衡,决定了天平是否向倦怠倾斜。

就算家长本人带孩子的同时全职工作、完美主义,大孩子青春期叛逆、小孩子调皮不写作业,但ta的另一半以及长辈能够给与充分的支持帮助,ta本人有能够自我放松的时间和兴趣爱好,ta很有可能并不会出现育儿倦怠。

图片

我PB了,问题大吗?

育儿压力的问题就在于,它并不单单是一次拍桌子血压高,而是一种慢性的压力山大。

感情上,育儿倦怠会逐渐消磨亲密关系,使得照顾孩子成为一种机械行为,你再也无法投入亲子互动,不想和孩子待在一起,没有为人父母的成就感,甚至无法忍受父母角色,最终与自己理想的父母背道而驰(而这还会带来愧疚和自责)。

生理上,长期压力也会导致健康问题。寻求育儿倦怠心理治疗的父母,头发中检测出的皮质醇水平是对照组的2倍[4],水平甚至会比患有严重慢性疼痛的患者更高[5],可见养娃的痛苦。育儿倦怠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逃避和自杀念头,出现频率远高于职业倦怠和抑郁症[6]。

育儿之苦,苦于上班,细想也非常合理。毕竟996还有(少得可怜的)休息还能请假,最差辞职不干了,养娃乃真·007,总不能把孩子扔了。

育儿倦怠对孩子也没什么好影响。育儿倦怠与父母的暴力和对孩子的忽视强烈线性相关[7]。千万不要忘记,“为了孩子”的良好出发点,也可能会变成加诸于孩子的伤害。

已经开始在拍桌子吼孩子的家长们,放平心态,控制焦虑,世界范围内有5%的家长在体会育儿倦怠[8],你们绝不是一个人在血压高。

图片

有什么招儿吗?

若问有什么方法改变育儿倦怠,论文[2]给出了四个可能的方向:

1)创造一个对父母压力更小的社会;

2)提供更多外部资源(比如社区帮助)

3)改变观念减少感受到的压力(不要卷了!)

4)增加父母个体之间的互相帮助。

前两者咱们说了不算,就具体举举例子说说后两者吧。

父母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看事情的观念,孩子作业做不会就是真的不会不是不认真,孩子把房间搞乱了就让它乱着吧能咋的,别给孩子整那么多课外活动,一起上补习班的学生家长可以考虑轮流接送,以及一定要留出“自己的时间”,可以从养娃里暂时离开,喘一口气……如果需要,记得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情况,每个人也有每个人对生活的期望,我无意也不能对你们的生活指手画脚,只祝愿诸位焦虑的父母能够有机会真心享受与孩子相伴的乐趣。

参考资料:

[1] Roskam I, Raes M E, Mikolajczak M. Exhausted parents: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e parental burnout inventory[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7, 8: 163.

[2] Mikolajczak M, Gross J J, Roskam I. Beyond Job Burnout: Parental Burnout![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21.

[3] Mikolajczak M. et al. Exhausted parents: sociodemographic, child-related, parent-related, parenting and family-functioning correlates of parental burnout. J. Child Fam. Stud. 2018; 27: 602-614

[4] Brianda M.E. et al. Hair cortisol concentration as a biomarker of parental burnout.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20; 17104681

[5] Van Uum S.H. et al. Elevated content of cortisol in hair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hronic pain: a novel biomarker for stress. Stress. 2008; 11: 483-488

[6] Mikolajczak M. et al. Is parental burnout distinct from job burnout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Clin. Psychol. Sci. 2020; 8: 673-689

[7] Mikolajczak M. et al. Parental burnout: what is it, and why does it matter?. Clin. Psychol. Sci. 2019; 7: 1319-1329

[8] Roskam, I. et al. Parental burnout around the globe: a 42-country study. Affect. Sci. (in pres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