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种主力航发延寿2倍以上,如何做到的?

 朝_五_晚_九 2021-03-19

上一次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谈到。作为引进的一种50年前设计的中口径涡扇发动机,到目前已经完成了自产版本的全面升级。虽然技术起点对比目前流行的大直径涡扇差距较大,但是中口径涡扇在非民用机型上仍然不可代替。大直径涡扇无法用到像B2隐形机,这种把4台发动机完全封闭在机体内部,并且进气道和喷气通道都进行了S化隐身处理的设计。作为推力获得气动过程都必须在机体内部进行的隐身设计来说,气流通道既不能做得过大,也不能做得直径太小。直径太小,就会出现气流通过面积不足,而导致整体推力不足,这样的飞翼体隐形飞机很难安全起飞。即使勉强飞起来也会速度受到很大的限制。而B2其实是可以高亚音速飞行的。而如果气流通道直径过大,虽然推力大了,但是迎风风车阻力,

也会同步变大。最终的不利结果就是以巨大的发动机推力却无法获得足够的飞行速度。F35就明显吃了这方面的亏。而对吸气和喷气气流都在机体内部的造型来说,内嵌式发动机的整体直径,是整个气流通道直径的最根本控制因素,因此就要求有推力适合,直径也适合的中口径涡扇发动机。通过引进技术而自产化的型号基础设计虽然已经不先进,但是其他关键指标却提高极大,基本接近当代典型的先进大涡扇的综合性能水平。那么在这种起点比较低的状况下,如果出现所谓的山寨版居然比原版还强;甚至全寿命达到原版的2倍甚至2.5倍,这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成为现实呢?这就在于体系的水平极高,可以创造性地把其他现代化发动机的生产和维护工艺,合理嫁接到老型号的自产化升级上。

某型号的原本基础型号其实人所共知。这就是D-30KP-2发动机。当然其50多年前的原版其实是D-30KP,只有不到3000个小时的整体寿命;而实际引进的其实是1990年以后的升级版,也就是D-30KP-2;实际全寿命为6500小时或3375个循环,翻修寿命 3000小时。这个指标虽然已经提高了2倍以上,但是对比西方同代涡扇发动机的寿命仍然有巨大的差距。目前在原产国,最新升级的D-30KP-2发动机的寿命,首次达到了9500小时或4875个循环。但是仍然比不上引进消化以后的自产版本。因为其寿命已经接近1.5万个小时。逐步靠近当今全球涡扇的主流水平。因此在引进来4XX台原版之后,自产版本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全部需求。这种现象也不仅仅是在中口径涡扇中有,甚至在战斗机使用的发动机上。都出现过翻修厂翻修过的进口发动机,居然比进口原装版本寿命延长2到3倍的现象。

比如某型进口最多的3代发动机的原版全寿命只有800到900个小时。结果翻修厂一次性翻修后就寿命增加到1500个小时;如果进行第二次翻修,居然可以安全用到2000个小时,把原厂都看得一愣一愣的。根本原因,是涡轮上用上了单晶高耐热耐冲击叶片。而风扇材料和轴系润滑也采用了独创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说到底,这都是自产4代先进航发技术的自然下放,肯定不是原版30年前的材料和工艺可以比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