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NC药企,打算逃离中国了?

 瑶mm75598g76sp 2021-03-19

知名药企的一点“风吹草动”总能激动医药人的八卦心和焦虑感,这两天,两大MNC药企的战略计划再次让医药人“摸不着头脑”。

先是BMS旗下全资子公司百时美施贵宝(中国)医药有限公司注销药品经营许可证,接着,辉瑞又出售杭州的生物药生产基地给无锡药明生物。

对此,有些医药人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意味着MNC药企开始要放弃中华市场,逃离中国了呢?

跨国药企会放弃中国市场吗?

答案当然不是,我们将从下面两点理由来进行分析。

1、中国药品市场庞大且待开发空间大。

首先,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药品市场,在过去几年,更是保持着超过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持续增长。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制药市场规模2015年约1943亿美元,2019年增至2363亿美元,5年内复合年增长率为5%,预计到2021年将进一步增长至2643亿美元。加上中国人口老龄化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医药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其次,中国虽然是制药大国,但并不是制药强国。目前来看,中国制药行业仍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仿制药整体水平不高,创新药还处于起步。因此,中国医药市场的待开发空间很大。

因此,如此庞大的市场,且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中国医药市场对跨国药企来说绝对是一块诱人的“蛋糕”,所以既然能进来,就基本不可能放弃。

2、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的热情更甚。

结合去年跨国药企在进博会上的动向和2020年在华业绩表现来看,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就拿去年的进博会来说,布局创新药研发,加速新药在中国的上市,推进中国与全球新药进展同步——这几乎是以药物研发为主的跨国药企在中国发展的共识。

罗氏、诺华、赛诺菲、BMS、阿斯利康、礼来等均计划在未来5年内至少引进30款以上的新药/适应症到中国。辉瑞更是与中国政府、学会、协会以及医疗机构等达成了一系列重磅合作签约。

另外,2020年,多数顶级药企中国增长>全球增长。从MedTrend医趋势整理的数据来看,至少有6家在华业绩增长幅度高于全球业绩增速,中国成为驱动力量:

礼来全球营收同比+10%,在华营收同比+19%;

诺华全球营收同比+3%,在华业务营收同比+16%;

默沙东全球营收同比+3%,在华业务营收同比+15%;

诺和诺德全球营收同比+10%,在华业务营收同比+9.7%;

阿斯利康全球营收同比+9%,在华业务营收同比+10%;

罗氏全球营收同比-2%,在华业务营收同比+8%;

BMS与辉瑞计划调整的理由是?


既然如此,那么上述两家MNC药企的战略意图在哪?其实关于BMS的在华计划调整,我们已经在上次的文章中已经做出了解释,然后BMS官方也做出了回应。具体可以参考:知名药企注销药品经营许可证!背后原因是......

那么下面,我们就针对辉瑞这一举动进行分析。

其实,辉瑞刷掉生物类似药的发展计划也是在情理之中:生物药集采箭在弦上,生物类似药市场不容乐观。

随着带量采购的常态化,生物制品势必也逃不掉。而且早在去年,国家医保局就明确指出,生物制品(包括胰岛素)、中成药品种只要符合集采条件,即启动集采。而前段时间,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出的《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和适应症外推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类似化学药的“一致性评价”标准,被业内认为是为今后生物类似药的带量采购“铺路”。

既然生物药集采箭在弦上,类比仿制药集采前后的市场竞争格局。生物类似药集采会大幅压缩利润,辉瑞及时反应,出售生物类似药生产基地,或也同时暂停了生物类似药在华进一步计划,也是情理之中。

跨国药企在华挑战重重


如今,创新转型也逐渐成为中国医药市场的主旋律,本土创新药企慢慢崛起,跨国药企的过专利期原研药也不再享有“超国民待遇”。再加上一致性评价、国家带量采购等医改政策对医药行业格局的冲击越来越大,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立足的路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面临的挑战也很多。

根据永安发布2019年首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中国医药改革背景下跨国药企的战略应对》中指出,跨国药企在中国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

1、过专利期原研药将更快进入成本竞争领域。随着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越来越多,跨国药企过专利期的原研药很多都将或面临被替代,或面临降价的趋势。

2、跨国药企的创新药管道跟不上政策周期。由于跨国药企的研发都在其总部,研发周期较长,时间计划无法与中国政府相关政策出台时间相匹配,可能错过创新药政策红利。

3、专业推广能力要求提高。随着国家对创新药的扶持政策,国内创新药扎堆上市,因此,跨国药企需要快速提升相关推广能力才能抓住市场。

4、营销效率需提高。在政府控费的大背景下,药企的议价空间也会被压缩,最终都会采取“以价换市场”,这时就需要提高公司的营销效率,降低内部运营成本。

不过有挑战就有机遇,未来,跨国药企不仅要加快步伐将自己的创新药引入中国,还可以提高其创新药的可及性,比如加速医保准入谈判,或者开拓中国县级市场等。

所以,未来跨国药企在华的战略调整会越来越多,大家也不要过分猜测与关注。做好你自己,未来随处是机会。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