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ie to me | 我就是下一个读心神探

 明天心理 2021-03-20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作者:蒲易安

编辑:梨子

图片来自网络

“The average person tells three lies per ten minutes' conversation. ”

“平均在每个十分钟的对话里就有可能会产生三个谎言。”

在经典美剧《Lie to me》(又名《别对我说谎》)里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应该就是“看透你的心”的微表情了。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愿意用言语表达想法的时候,通常会用表情做出最直接的回应,但是表情往往是瞬间即逝,在那瞬间最真实的反应通常被人忽略,于是我们成为了厉害的“伪装者”,我们也许既看不懂别人也让别人看不懂自己。

TVB之前也出过一部悬疑侦探剧《读心神探》,这部剧其实和《Lie to me》大同小异,都是通过微表情、肢体语言等等细节窥探人的心理活动,最直接的了解到事情背后的真相。

你是否渴望get微表情识人心这样看起来特别神秘的“技能”?那么,下面请你好好睁大眼睛,集中注意力仔细阅读,说不定你真的就是下一个读心神探!

什么是微表情

微表情是指在时间上呈现特别短暂的表情,持续时间约为0.04s-0.5s,泄露性地表达了人们压抑或试图隐藏的真实情绪。微表情既可以是整个肌肉的面部动作,也可以只是面部中一部分肌肉的动作。

已有研究发现的微表情都在主要基本情绪范畴:高兴、悲伤、愤怒、厌恶、恐惧、惊讶等,尚未发现超出基本表情的微表情。相对于普通表情,微表情表现为持续时间短、表情中断和对面部肌肉运动的抑制。

由于微表情表达的是人们想要压抑、隐藏的真实意图,所以往往会出现在说谎的时候且本人难以觉察。研究者认为在高风险的说谎情境中,谎言被识破会导致对该个体产生不良结果,因此就更容易因为对真实情绪的压抑而出现微表情。微表情一般是不可以被自主控制的;是与谎言识别关系密切的内部心理机制的外部显现;是通向谎言识别的最好方式。

研究证实微表情经常发生在人们试图做出欺骗性的动态表情时,特别是在伴随说谎的高风险和高奖励的实验情境中。说谎者会表现出更少的愉悦更多的下巴上扬紧咬嘴唇等紧张动作另外如眉毛下垂或上扬微笑时嘴唇伸张等的幅度大于正常表情即使说谎者故意采用掩饰策略仍然无法阻止真实表情的泄露从而导致微表情产生。


经过上面学习,你是否会开始感觉到微表情也不是那么神秘了呢?好像也挺简单的吧?

但是,现实是残酷。

研究发现人们可以很容易识别普通表情,但对微表情识别很困难,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的话,通常正确率为45~59%,因此,如果你要想get这个技能,需要进行微表情识别训练。专家Ekman根据JACBART开发出了一个微表情识别的训练工具METT(Micro Expression Trainning Tool)。该训练工具训练7悲伤、恐惧、愤怒、厌恶、轻蔑、惊蔑、惊讶、高兴基本情绪的微表情,并分为5个模块分别是前测、训练、练习、复习、后测。同时每个阶段都有专门的能力训练。最后的研究结果发现,METT能够成功提高被试的微表情识别能力。

关于微表情识别的影响因素

第一,可以排除的就是性别(gender因为不同的研究都有不同的结论,性别差异影响微表情识别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二,专家Mill,Allik,Realo和Valk发现表情识别,特别是负性表情识别与年龄(age)有关。他人在识别年龄更大的成年个体的愤怒悲伤恐惧等表情时,正确率更低。因此,年龄肯定是有影响的,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对吧?

第三,关于职业(occupation,或许我们会觉得警察、律师、审讯顾问这些专业人员肯定精通微表情识别,但实际上,现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微表情识别的能力没有显著差别,只是专业人员从事相关工作的工作年限与其微表情能力呈正相关。

第四,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与稳定的个体特征个体认知能力个体人格有一定的联系之外,还与个体内在的各种心理学因素有关,社交技能个体的动机强度知觉敏感性自信心水平

(一个经典的否认耸肩和挑眉)

读到这里,你是否对微表情识别有更深入的了解了呢?对于我来说,这个技能是真的难get ,对不起,我真的想放弃了。

不不不,想法还是要去坚持的,说不定你真的就是下一个读心神探!

Reference

[1]Ekman&Friesen,1975;吴奇,申寻兵,傅小兰,2010.

[2]Ekman&OSullivan,2006;Frank&Ekman,2004;Frank,Svetieva.et.al.2014;Porter&ten Brinke,2008.

[3]Ekman,2001a;Hurley&Frank,2011.

[4]Ekman&Friesen,1974.Depaulo.et.al.,2003;Frank&Svetieva,2012;Frank,Svetieva et al.,2014.De Paulo et al.,2003. Hurley&Frank,2011.(Matsumoto&Hwang,2011.

[5]Hall&Matsumoto,2004;Matsumoto&Hwang,2011;Russell,Chu,&Phillips,2006.Matsumoto&Hwang,2011.

[6]殷明、张剑心、史爱芹、刘电芝.—心理科学进展《微表情的特征、识别、训练和影响因素》.2016.(24)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