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来谈谈原生家庭,我们来尝试解解你生活上的疑惑 | 系列文章1

 明天心理 2021-03-20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作者 明天

编辑 加一

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好,我是明天心理的主创之一“明天”,为了让你能够从我的文章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所以我加倍努力的写好每一篇文章,只想对看这篇文章的你负责,不让你浪费这几分钟的时间。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一般是指父母的家庭,是在这个家庭中自己或者其他兄弟姐妹没有成家的家庭。

文章开始前,我们先来思考几个问题:

 或许你经历了好几段感情,但是似乎每段感情都很像,或者说你的恋人都很像,甚至有你的父亲或者母亲的影子,你想知道为什么?

你可能自卑、懦弱、胆小、不自信或者骄傲、粗心、自负等等,你想改变,但是不知道该从何做起?

你平时做事情不太理性或者太过于注重感情,经常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

在你的婚姻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你很苦恼,很焦虑,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在孩子的教育上你很无力,也很无奈?

如果你想了解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继续看下去。

如果你对此并没有兴趣,甚至自己并没有相关的疑惑,那看到这里就差不多了。

原生家庭对个人亲密关系的影响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去积累经验,不断的去构建自己的认知,不断的去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家庭,是我们出生的第一试炼场,也是最温暖的摇篮。

但是我们在原生家庭中的情感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以后的婚恋。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家庭里,父亲在女儿出生后就外出打工了,迫于现实的压力,父亲和女儿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父亲离开后,母亲在家庭里则有易怒,敏感,自卑的情绪,母亲对女儿的要求很严格,平时也没少揍她,但每次打完女儿后,又深深的自责。

只是每次父亲回家后,母亲的这些情绪则会减轻许多,但当父亲离开后,母亲则又恢复了原样。

慢慢女儿越来越讨厌自己的母亲,母亲慢慢的成为了她最讨厌的人。

当女儿长大后,选择了一个比自己条件相差很多的男人结婚,男人对她很好,但婚后不久,女儿不断的要求从丈夫那里获得安全感,夫妻之间因此经常吵架。

女儿似乎慢慢变成了她曾经讨厌的人,她发现自己似乎变成了自己的妈妈。

她变得易怒,敏感,自卑······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女儿的原生家庭中,父亲一直处于“游离”状态,女儿和父亲之间见面和交流的时间很少,并且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父亲的陪伴,没有获得来自父亲的情感,这会让她缺乏安全感。

同样的,因为父亲的外出打工,母亲独自一人在家照顾女儿,长此以往,母亲也会缺乏来自丈夫的情感支持,导致在家庭中母亲越发的缺乏安全感,她的易怒,敏感,自卑很大程度都来自生活中丈夫的“缺失”。

而对女儿的严格要求,也是不想女儿以后走自己的老路,想让她能够有一个更高的起点。

对女儿的打骂,一方面来自于严格,一方面来自于自我情感缺乏的投射,将自己的不安全感(对丈夫的怨念)投射到女儿身上。

这时候女儿是“父亲的化身”,但是每一次“发泄”后都会自责,因为她清楚的明白这是自己的女儿,不应该对她如此,所以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一般来说,如果是儿子,这种情况会比较常见)

因为父亲在家的时间特别少,所以在原生家庭中的女儿得到父亲的情感支持(情感、陪伴、尊重、亲密、问题解决等等方面)较少,所以在女儿成年后,只要有异性对她好,她就会死命的抓住,这也是她择偶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标准。

但是,男人对她好,并不能意味着他就能够做为她的丈夫,这时候女儿并不在乎这些。

所以在结婚后,男人的一些缺点开始慢慢呈现,而女儿也不想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所以会对丈夫有很强的控制感,想要死命的抓住这个对她好的人。(有些人在某些时候会过分的委曲求全,以换取丈夫的好或者“原谅”)

在不断地索求安全感和情感需求的过程中,两个人开始产生矛盾,这时候女儿则会体现出在婚姻关系中的“焦虑”。

这时候的她因为没有在丈夫那里获取到足够的情感支持,会潜移默化的模仿自己的母亲,出现易怒,敏感,自卑等等情绪······

甚至在某些时候,还会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就像以前母亲对自己一样。

最后,她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弗里曼(David S.Freeman)在FamilyTherapy with Couples-The Family-of-origin Approach 提及五项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结合上面的故事,让我们来看看,或许能够找些真相:

1. 人从家庭的经历中,不可能没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例如:来自没安全感家庭的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2. 我们择偶时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父母的肯定,情感支持,需要感到自己独特等。)  

3. 我们都带着这些未了的情感包袱,希望在新的婚姻关系或家庭中得到解决(例如上面这个例子。)  

4. 我们在原生家庭得不到家庭的满足,就会只顾索求,没有能力为择偶付出。(这看法虽然有点悲观,但是我们如果勇于面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就有新的动力重新去爱。)

5. 关系上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原生家庭未解的结,而多数因为缺乏委身、关心和爱。(这种看法或许带有谅解和盼望,当然背后不是鼓励你将埋怨归咎于原生家庭,而是鼓励你去正视家庭遗留下来的问题。)

总结来说,就是在夫妻关系中,人们都会希望从对方的那里或者婚姻关系中获取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缺失的情感、需要。

当然,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女儿对父亲的依赖很强,儿子对母亲的依赖很强或者女儿缺少父爱,儿子缺少母爱,都有可能在婚恋关系中给自己找一个“爸爸”或是“妈妈”,这是一种情感的延续或者渴求。

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的影响

一般来说,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两大因素影响: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但是遗传因素仅仅也只是决定我们的性格或者人格的发展基础,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性格主要还是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系、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的个性和性格的养成。

由于文化的影响,在家庭关系中,我们一般认为父亲代表的是理性,母亲代表的是情感。

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不好和母亲的关系好,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在生活上体现出不够成熟,做事情容易冲动,不够理性,做事武断等表现。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和父亲关系较好,和母亲比较疏远,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在长大后体现出感性的一面,对情感的需求很大,对感情很敏感,渴望获得别人的情感支持,害怕离别等。

如果一个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经常被批评、指责、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那么很容易让这个孩子认为自己是不够优秀的,缺乏对自己的自信,在成年后容易表现出自卑心理、懦弱等性格。

因为经常受到指责和否定,所以孩子会给自己贴标签:“我是不够优秀的,我是不被爸爸妈妈喜爱的,我是得不到表扬的·······”。

成年后,孩子就会在生活中体现出过度的不自信,做事情首先往最坏的方向想,会极度的委曲求全来获得别人好的评价,对自我成就报以“侥幸”的因素,觉得自己的成功只是运气而已,或是会归结在其他外在因素上等等······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太过于骄纵,溺爱,则很可能会让孩子在长大后有骄傲,自负等等表现。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任务”被家长过度包办了(衣食住行都有父母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么当孩子长大后就很可能会出现,粗心,生活中无理取闹,做事情没有耐心等等情况。

同样的,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原生家庭中被压抑的情感和缺乏的需求也会影响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对性格的塑造。

除此之外,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小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模仿,最开始我们模仿我们的父母,渐渐长大后我们也会不断的模仿周围的人和事件。

而小时候我们就像一张白纸,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所以那时候我们模仿到的东西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影响我们,甚至会影响我们一生。

所以,除了情感、需求之外,影响我们性格塑造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模仿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今天谈到了这么多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不知道你有没有对自己有些了解呢?

作为一个心理学学者,我并不赞同“原生家庭有罪论”,但是也不否认它的影响深远。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很大层面上,我们的问题基本都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能力和其他好的因素也来自于原生家庭!

不论是,在婚恋中出现了问题、人际交往中出现了问题、生活中经常因为性格受挫、教育方式方面的疑惑等等,你最应该做的是正视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且明确的告诉自己,你已经长大,你需要的是“独立”,你能够自己独立的处理事情了,你需要慢慢的重塑自我,挣脱“束缚”。

在你发现自己被原生家庭束缚的时候,请坚定地,乐观地,勇敢地,勤奋地触碰除了家以外的世界,这也许是“自救”,、重塑自我的最好途径。

一位研究心理辅导的专家说﹕一个青年的行为,有三分之一是来自遗传基因,三分之一是受教养与环境的影响,另外三分之一则是出于个人的决定。

虽然这句话我不太赞同,但是“个人决定”,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你的改变,你为挣脱束缚而做的努力,都需要来自你自己的决定。

在文末,针对本文我必须做出以下两点声明:

1、本文所谈到的涉及原生家庭的内容还不够完善,甚至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后期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写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将之作为一个系列。

2、我更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正视原生家庭的影响,帮助你了解自己,并不希望你会因此增加对原生家庭的仇恨。我希望,你能够慢慢的学会自己“独立”,去接触自己不曾接触的世界,完成自我的重塑。

你可能喜欢

原生家庭中父亲的“榜样”作用,你知道不?

关于原生家庭的一些迷思

你的一生怎样被影响 | 探索个体自我成长

你要学会包容 | 面对最亲近的人不能只是责备

遭遇家庭暴力的女性为什么不离开?| 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

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说的呢?告诉小编你的想法吧! 

点击“阅读全文”告诉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