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终为汉臣、曹丕刚继位魏王就废汉自立,各是如何考虑的呢?

 梦沉古道 2021-03-20

世人皆言,曹操是汉贼,但终其一生,曹操都是汉臣。而曹操之子,魏王世子曹丕则在刚刚继承魏王之位后就选择废汉自立。实际上,如果曹操想,他完全可以代汉自立,而曹丕也不应该那么匆忙的要做皇帝,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他们当时又是如何考虑的呢?历史有时候很难知道真相,不是当事人,更难以洞悉对方的想法,只能结合史料,做一个大胆的猜测。

一、曹操不称帝的原因

1.舆论的压力

汉朝自刘邦立汉至献帝时,已经超过了400年(中间有王莽篡汉还有更始政权),底蕴一定是有的,而且人心思汉是不争的事实。还有,东汉政权是建立在刘秀和地主阶层联盟基础上的,虽然汉已经衰落,但汉的基础还在,还有很多士大夫,祖上就位于汉朝的三公,世受皇恩,他们选择为曹操效力有汉献帝在曹操这里的原因。他们更尊重的是献帝,其次是曹丞相。而曹操为了维系自己的利益,暂时是不能考虑称帝的。一旦称帝,就会被刘备、孙权等敌手利用,舆论的力量就会是曹操的后方被搅乱,历史上曹操多次出征,都会出现后方忠于汉室的力量,利用献帝试图倾覆曹操的老巢。不称帝,可以避免篡位让自己的敌人联合。

2.王莽的下场

王莽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臣子的身份篡夺皇位的人,他的结局也不好,人死之后,头颅被做成了酒器。对于复兴汉室的刘秀来讲,王莽永远是乱臣贼子和“反面教材”。深受教育很深的曹操不可能不了解王莽的下场。并且曹操作为宦官养子的儿子,出身并不好,这样的条件让汉朝天子把位置让给他,会不会有人不服,会不会像西汉末年众多的人揭竿而起,让自己辛辛苦苦建立其的基业土崩瓦解。有王莽因素的影响,曹操绝不敢轻举妄动。

3.天下并未统一

如果汉朝的天下全部被曹操掌握,曹操可以毫不犹豫的把汉献帝踢开,自己做皇帝。但是天下至少还有孙刘两家,在没有平定天下的情况下,贸然称帝,是有很大风险的。一方面是所有的敌人会针对自己,就像袁术称帝那样,成为众矢之的,另一方面,背负的反贼压力则容易引起自己集团内部发生变动。为了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曹操不敢称帝。

4.赤壁之战造成的伤害

赤壁之战对于曹操的伤害远比军事损失要大,对曹操影响最大的是意志,年龄已经很大的曹操,在经历一场打败后,很难再有老骥伏枥的力量去完成统一大业。整体看,曹军在赤壁战败后,是处于战略收缩状态的。这是极不正常的,虽然赤壁大败,但是曹操对于孙刘的实力也是占优的,曹操的统一大业几乎没有进展,说明曹操随着年龄变大,保本的想法让他不敢冒险在和孙刘一场大仗。而不能称帝。也是因为年龄大了,避免称帝生变,引发不测。

二、曹丕早称帝的原因

1.汉献帝的适时让位

汉献帝能够善终,绝对是一个聪明的末代君主,他最好的选择就是禅让的时机。个人觉得,他禅位并不一定是被迫的,更多的是,在对他还不错的曹操去世后,为了自保,给曹丕的见面礼。曹丕继承魏王一个位,最缺的就是一个正统。最正统的就是皇位。献帝的禅让,确立了曹丕的正统地位,没有献帝的主动,曹丕很难逼迫献帝禅位。

2.摆脱曹操的处境

曹操始终都是汉臣,和他的处境有关。曹丕则完全不同,继承的魏王完全来自于父亲,不需要感谢汉朝皇室,也不受汉臣身份羁绊。他可以不受舆论压力,放手去干。尤其曹操在位时,汉朝的死忠一代要么去世,要么已经彻底“魏化”,真正的汉臣已然不多,对于魏不能构成威胁。天下在曹操治理下,也开始拥护魏,曹丕称帝的基础已经建立。

3.曹丕建立自己班底的需要

称帝的直接受益者是支持曹丕的文武大员,他们由“.王”的臣变成了“帝”的臣,都会变加官进爵。这种情况下,也是曹操笼络支持者的需要,这么多人跟着曹丕都希望获得荣华富贵。曹丕通过称帝,变相给他们带来好处,他们也会更忠心于曹丕,曹丕的阵营就会更大,权力就会更巩固。

4.统一天下的选择

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年轻有为的曹丕自己称帝,才能在面对孙刘这些偏居一方的力量构成威慑,堵住这些人的嘴。事实上,在曹丕称帝后,刘备被迫跟进称帝,如果刘备不称帝,他在道义上就是取得正统的曹丕之臣,他只能称帝,来维护自己的独立存在。孙权则处于厉害关系,选择了暂时称臣。曹丕的称帝,受到了效果,占据了道义高地。

曹操不称帝,曹丕早称帝,都是当时的历史条件觉得的。称帝与不称帝事关重大,都应该做过通盘考虑。可惜的是,曹操父子打下的基业,最终被司马氏捡了便宜。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努力的、奋斗的很有可能给幸运儿做嫁衣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