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征不带粮,全靠打草谷:辽军的“打草谷”战术何以屡次战胜北宋

 双飞金燕子 2021-03-21

引言: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结束了统一战争,随即又拉开了辽宋战争的序幕。同年的高梁河之战,辽军耶律休哥以“游击战”的方式大破宋军的优势,导致宋军高梁河临阵惨败。自此之后,以耶律休哥为主的“辽国骑兵”,展开了漫长的“南下侵扰”史,不论是战争中“切断后勤”,还是“掠夺边境”,这些大小战争中,辽国的“打草谷”骑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何为“打草谷”?又是怎么成为契丹军队后勤保障

“打草谷”一词源于契丹民族,契丹位于中原北部的高寒地带,既不盛产粮食,每到寒冬季节还都只能挨冷挨饿。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还在部落形态的时候,契丹统治者早早组织了一种专门“掠夺”南方地区百姓粮草的骑兵队,名为“打草谷”,他们以这种方式来维持草原子民的温饱。

随着五代乱局开启,自后唐起,一直到宋朝,几个政权都与辽国有过战争。那么有战争,就必然要有“粮草”补给,可对于“粮草匮乏”、“山高路远”的契丹而言,粮草要比马更难获得,面对这种情况,辽国统治者如何解决呢?

出征不带粮,全靠打草谷:辽军的“打草谷”战术何以屡次战胜北宋

《辽史》的后卫志就曾这样说过:“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从“人马不给粮草”这里可以发现,辽国统治者的“办法”可谓是简单粗暴。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与其想不出办法,那干脆就不想了,抢就好。

所以,打草谷又从平时抢抢中原边境百姓,延伸到了“军事策略”的方面。在军事上“打草谷骑兵”就是贪吃蛇,去截断中原部队的后勤补给,并且掠夺过来自己用。这里所体现契丹民族的草原掠夺性还是十分之强烈的。

不难发现,几乎以“骑兵”为主的辽国军队,面对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辽国军队可以利用骑兵的高机动性,以及大纵深的战略方式快速抢夺粮草然后奔逃。如此一来,就会造成双方后勤补给的“此消彼长”,打草谷骑兵虽然不是“正军”,可却是契丹军队的后勤保证,更是游击战的重要主角,地位作用更胜于正军。

出征不带粮,全靠打草谷:辽军的“打草谷”战术何以屡次战胜北宋

辽军打草谷“切割术”:北宋两次北伐失败的根源

宋辽战争有个很有趣的特色,那就是“谁过边境谁就输”。

在灭北汉之战中,辽国耶律沙和塔尔还在白马岭争论着过不过河的时候,北宋军队一股脑把他们打退了。在几个月后,北宋军队迈过太行山,围攻辽国南京幽州城(如今北京),看着大有希望的攻城战,却又被及时赶来的耶律休哥切断后方所击溃。

后来的双方摩擦一直持续到澶渊之战,两国都保持了这样的规律。而面对这一现象,值得说说的就是人数一直占据优势,后勤补给充足的北宋军队为何难逃“过燕云必败”的命运。

随着后晋石敬瑭献出燕云,华北平原这个极利于骑兵冲刺的地形就落入辽国掌控。因此宋太宗才不顾一切地先后发动了高梁河战役、雍熙北伐,意图夺回燕云屏障。

出征不带粮,全靠打草谷:辽军的“打草谷”战术何以屡次战胜北宋

而恰好这两个战役是规模最为庞大,也是“骑兵切割后方补给”导致失败的最明显战役。

辽的军队以骑兵为绝对比重,《辽史·兵卫志》就曾记载道:“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由史料可见,辽军队即便是“家丁随从”,也是有马的,这比起步兵阵容的北宋要豪华得多。其次,辽军队再加上“华北平原”这种对他们骑兵极为有利的地形,正军先派出“打草谷骑兵”进行骚扰掠夺,随后再派出正军收割,一气呵成,北宋军队想追都追不上。

太平兴国四年,北宋军队一路高歌打到幽州城下,当时的南北院大王还来救援,纷纷因为隔着高梁河难以发挥骑兵优势而被北宋军队击败。但随着耶律休哥南下,他率先在夜里派出“打草谷骑兵”骚扰北宋军队后方,因为北宋军队早已孤注一掷,因为被耶律休哥以三面包围之势围杀,北宋军队于此惨败。

出征不带粮,全靠打草谷:辽军的“打草谷”战术何以屡次战胜北宋

这都还不算最明显的切割术,因为雍熙北伐即将到来。

雍熙北伐,北宋再次倾国之力北上,其中走华北平原的曹彬部队就是主力军,率领十万步兵直接杀往幽州城。辽国看着来势汹汹的北宋军队,依旧派出耶律休哥,带着三万骑兵南下,这三万兵马中,打草谷“别动队”就占据了三分之一。

后来雍熙北伐是失败的,根源就在于曹彬东路军被耶律休哥阻击,在固安就辽军的“打草谷”被偷袭了一次后方:“夜以轻骑出两军间......以疲其力。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北宋的步兵十分之多,对平原地形的骑兵切割防不胜防,因此曹彬只能“以粮运不继,退保白沟”

而正是这一次后退,导致北宋军心涣散,其实根本还是“粮草”被抢了,补给没了下落。所以后来岐沟关被一路追杀,东路军损失惨重,灰溜溜地跑回了宋朝。

出征不带粮,全靠打草谷:辽军的“打草谷”战术何以屡次战胜北宋

耶律休哥很清楚北宋步兵的弱点,因此将“打草谷”骑兵运用得十分恰当,所谓蛇打七寸,北宋军队的失败,正是输给了辽军打草谷的“大切割术”之上,既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补给。

打草谷别动队:“打仗啥也不用带,敌军的补给就是我们的补给”

以“骑兵”切断粮道,这种战术自古以来并不新鲜。如李世民在讨伐刘武周的时候,大败宋金刚就是以“断粮道”战术建立奇功。但与辽国“打草谷”与“断粮道”不同的是,打草谷还包括了“掠夺平民”的方式。当时以“儒”为核心的中原政权,对此十分鄙视。

不过也不可否认,打草谷这种方式让人防不胜防。即便是没有掠夺军队补给,辽军早期的“无差别”掠夺,也可以从百姓家里抢走粮草,那么除非宋军率先“坚壁清野”,不然就等于给契丹军队留下补给。

别人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显然早期的辽国压根不讲究这种战术。

早在五代时,李嗣源就对辽军的“打草谷战术”忌惮无比:“虏无辎重,吾行必载粮食自随,若平原相遇,虏抄吾粮,吾不战自溃矣”。他早就发现辽军“打草谷”战术的流氓属性,辽军骑兵啥也不带,跑得还特别快,而敌军的补给,就是他们的补给。李嗣源还说到“平原”地形上,一旦被“打草谷别动队”切断粮道,就“不战自溃”。

出征不带粮,全靠打草谷:辽军的“打草谷”战术何以屡次战胜北宋

参照北宋两次失败的大型北伐,这说的不就正是北宋吗。

一是平原,二是断粮,可惜北宋军队对此毫无预防的办法。

所以这种战术之所以屡屡对北宋具有奇效,可以说是辽军占据了“地利”和“底线”。所谓地利,就是指的华北平原,当时北宋以步兵为主,想要打下燕云十六州,唯有用人堆上去,十分不划算。

而“底线”,则是北宋朝廷不敢“坚壁清野”,自己伤害自己的百姓。但辽军早期却不是如此,他们游牧民族的“底线”很低,有得抢就抢,如果宋军早也狠下心来坚壁清野,辽军绝对不会如此顺利。

出征不带粮,全靠打草谷:辽军的“打草谷”战术何以屡次战胜北宋

辽统治者的忏悔:“我真不应该打草谷,以后自己要带粮食,不麻烦敌军”

打草谷战术看似无敌,看似中原军队吃“老实人”的亏,但随着辽国汉化,越来越懂得“贤政”的他们也明白了想要得人心就得先优待百姓。

就以一次打草谷的结果为例:“丁壮毙于锋刃,老弱委于沟壑,自东西两畿及郑、滑、曹、濮,数百里间财畜殆尽”。如此巨大的破坏力,自然让辽统治者担心自己的名誉,因此,在辽太宗到辽圣宗时期,他们一直都在忏悔,说不该打草谷,侵扰百姓,虽然打战时还是喜欢如此,可也同样最逐渐克制。

不过辽太宗在驾崩前,将“打草谷”列为自己平生做错的三件事之一,由此可见他是真的有后悔了。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辽统治者加大“汉化”,在燕云之地自己生产粮食,为的就是摆脱这种粮草要“抢”的无奈战斗方式。澶渊之盟后,辽宋几乎无战,在后来辽军讨伐西夏,打草谷战术就真的只是“侵扰敌军”粮道了,因为他们自己带了粮草,不至于看见百姓就抢。

出征不带粮,全靠打草谷:辽军的“打草谷”战术何以屡次战胜北宋

所以辽军的“打草谷”,是由游牧部落演变而来的一种骨子里的野蛮,但随着文明的进步,辽军也开始“光明正大”对战。而汉化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可综合而言,打草谷战术也是北方游牧艰难生活的一个缩影,毕竟生活太难过了,才出此下策。而且作为战术而言,打草谷本身的价值也是极高,利用己方优势,能别人所不能,因此才会一路高歌。

结语:

其实打草谷战术,是骑兵切割战术的“契丹版”,这也是多种战术的集合,不得不说,在战争过程中,“减重提速”、“为己所用”这种方式让辽国占据了很大的战争主动权,也是由此令辽国在当时成为亚洲第一军事强国。辽国晚期,金军也是经常以此方式“以战养战”,可见对于游牧民族而言,这种战斗风格是刻在骨子里的,但也十分高效。


参考文献:《宋史》《辽史》《续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