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文贵治眼病

 毓秀书童 2021-03-21

(一) 概论视神经炎是一个概括性总称,系指发生于视神经任何部位的炎症,如炎症开始于球后视神经阶段,乳头正常或仅有轻微充血性改变,则称为球后视神经炎。本病多发于青壮年,儿童亦不少见,而老年人则发病率较少。根据发病缓急,可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本病的临床特点是: 急性者中心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完全失明。如光感完全消失则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 如尚有部分视力,其瞳孔大小虽然正常,但对光反应不能持久(瞳孔颤动)。眼球压痛感或眼球转动痛,亦有眼眶深部钝痛,甚或偏头痛。视野随损害部位不同而有中心暗点,旁中心暗点,象限性缺损或向心性缩小等改变,其中尤以中心暗点最为多见。慢性者视力逐渐下降,轻症预后较好,重症预后较差,但一般都留有不同程度的视乳头变淡或萎缩。2/3患者为双侧性,儿童患者双眼发病率可高达90%左右。本病视力急剧下降而失明者,属于中医 “暴盲” 范畴;视力逐渐减退而失明者,则属 “青盲症”; 若视力减退或视物模糊,眼前有中心暗点者,属 “视瞻昏渺”、“视瞻有色”症。(二) 验案 (6例)【病例一】阿某,男,25岁,门诊号:885063。初诊日期: 1959年12月4日。主诉: 双眼视力减退11个月,伴有头痛及眼球转动痛。病史: 今年1月初双眼视力逐渐减退,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验光不能矫正,伴有头痛绵绵,过劳加重。眼球转动痛,视物晃动。纳少身倦。既往史: 病前曾过度疲劳,每服脂肪类食物即感消化不良。检查: 右眼视力0.1,近视力表不能读; 左眼视力0.2,近视力表不能读。双眼验光不能矫正。双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5~8度。双眼底大致正常。脉象: 沉细。舌象: 舌质淡白。诊断: 双眼视瞻昏渺,双眼视瞻有色。辨证: 面色萎黄,脾虚气弱,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治则: 益气升阳为主。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枸杞子12克,7剂,水煎服。二诊: 1959年12月11日。服上药后视力进步。纳食增加,头痛消失,惟眼球仍痛,有时神烦。检查: 右眼视力0.3; 左眼视力0.3。脉细无力。舌质淡白。仍以原方加石决明15克 (先煎) 夜明砂15克 (包煎),14剂,水煎服。末诊: 1959年12月28日。上方共服10剂,视力已恢复正常,眼痛及神烦均已消失,精神佳,舌质稍淡。病已基本痊愈,再服原方7剂。【病例二】 沈某,男,26岁,病历号: 2306。初诊日期: 1957年1月8日。主诉: 双眼视力减退1个月。病史: 去年12月初感冒后,发现看灯光不亮,看黑板模糊不清,经某医院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治疗后视力稍有好转,但疗效不显著而转本院治疗。就诊时视物不清,眼球转动时疼痛,眼前有暗影,食欲不振,神烦。检查: 右眼视力0.5-2,左眼视力0.6-1; 双眼视野中心相对暗点5度左右。双眼视乳头大小色泽正常,动静脉稍充盈,黄斑中心凹反射可见,周边部未见异常。脉象: 弦细而数。舌象: 舌质较红,苔薄。诊断: 双眼视瞻昏渺,双眼视瞻有色。辨证: 肝经郁热未尽,气机不畅,升降失序,精血不能上承,肝胃不和。治则: 平肝解郁,健脾和营,适加清热降火之品。方药: 柴胡参术汤加减。石决明24克 青葙子15克 枸杞子12克 焦栀子10克 白菊花10克 当归10克 丹皮6克 白芍10克 柴胡5克 白术10克 茯苓15克 甘草3克,10剂,水煎服。二诊: 1957年2月13日。药后视力进步,因感冒曾服辛凉解表药。现眼球隐痛,腹胀肠鸣。检查: 右眼视力0.8+2,左眼视力1.0。脉细而无力。舌质稍红。外感后服辛凉剂过多,伤及脾阳,使中气不足,清阳下陷,精气不升。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散寒。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吴茱萸6克、生姜2片,7剂。三诊: 1957年2月23日。服上药后腹胀肠鸣已消,视力较前明显好转。检查: 右眼视力0.9+2; 左眼视力1.2。脉细而稍数。舌质淡红。久病气阴两虚,清窍失养而眼球隐痛。治宜益气升阳,滋阴平肝。补中益气汤加石决明15克、白蒺藜10克、熟地15克,14剂,水煎服。四诊: 1957年3月19日。视力已恢复正常,有时头眼隐痛,兼有头晕。检查: 右眼视力1.2-3; 左眼视力1.2; 双眼近视力耶格表1。仍按前法补中益气汤加熟地24克、玄参15克、枸杞子10克、白菊花10克,10剂,水煎服。末诊: 1957年4月2日。上述症状全部消失。视力双眼1.2+2,近视力耶格表1。中心视野右眼尚有1度相对暗点,左眼中心暗点全部消失。双眼底视乳头颞侧稍浅,其他正常。给明目还睛丸15袋,日服3次,每服6克。未再复诊。【病例三】王某,女,50岁,门诊号: 71334。初诊日期: 1964年4月10日。主诉: 右眼视力急剧下降已半个月。病史: 半个月前右眼胀痛,伴有右侧偏头痛,眼前有暗影,恶心,纳少,失眠,大便干,经某医院确诊为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治疗无效而来本院。患肺结核,现仍服雷米封和PAS (对氨基水杨酸)。既往史: 1960年左眼曾患同样眼病,经服中药好转。检查: 右眼视力0.1,近视力耶格表不能见; 左眼视力0.9,近视力耶格表4+3。双眼压5.5/6=14.57mmHg。视神经乳头颞侧色淡,右眼尤为明显,边缘清楚,生理凹陷稍大,动静脉比例大致正常,中心凹反射可见,周边部未见异常。脉象: 弦数。舌象: 舌质红,苔微黄。诊断: 双眼视瞻昏渺,右眼视瞻有色,双眼视远怯近症。辨证: 患者有肺结核,阴虚火旺,风邪外侵,风火相煽,上乘目窍,故眼痛及偏头痛; 肝胃不和而纳少,泛恶,夜寐不安; 腑气燥结而大便干。治则: 祛风止痛,平肝和胃。方药: 偏正头痛经验方加味。防风6克 荆芥6克 木瓜6克 蝉蜕3克 苏叶5克 (后下) 黄芩6克 甘草5克,5剂,水煎服。二诊: 1964年4月16日。视力继续下降,自觉头目疼痛,眼球转动痛。检查: 右眼66cm远手动; 左眼0.9-1,近视力耶格表4。脉弦数,舌质红,苔微黄。证属风热未解,邪热伤阴。治宜滋阴降火,祛风止痛。方药: 原方加熟地30克 焦栀子10克 玄参15克,14剂,水煎服。三诊: 1964年4月30日。视力进步,眼前暗影变淡,泛恶已消,胃纳佳,大便通畅。检查: 右眼视力0.1,近视力耶格表7; 左眼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3-1。右眼周边视野正常,中心视野相对暗点5度;左眼视野正常。脉滑数,舌苔白腻。证属湿浊内蕴,气机不畅。治以芳香化浊,祛风利湿为主。方药:暑湿头痛验方加减。藿香10克 佩兰10克 滑石10克 生炒苡米各12克 黄芩5克 菊花5克 防风6克 羌活6克 白芷6克 细辛3克 白蒺藜12克 木贼草10克 甘草3克,14剂,水煎服。四诊: 1964年5月27日。上方共服23剂,右眼视力明显进步,近日口眼干涩。检查: 右眼视力0.2,近视力耶格表6; 左眼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3。脉细数。舌红少津。肝肾阴虚。滋补肝肾为主,辅以清肝明目。方药: (1) 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子10克 菊花6克 熟地12克 淮山药10克 丹皮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当归6克 白芍10克 桑叶6克 青葙子12克,10剂,水煎服。(2) 明目还睛丸,每日2次,每次5克。末诊: 1964年6月8日。视力已正常,眼前暗点已消。检查: 右眼视力1.0-4,近视力耶格表5; 左眼视力1.0+3,近视力耶格表3。右眼中心视野相对暗点已消。眼底大致同前。给明目还睛丸10袋,1日3次,每次6克,温水送服,以善其后。【病例四】黄某,男,7岁,门诊号: 114841。初诊日期: 1965年9月18日。代诉: 双眼视力减退半年多。病史: 半年前视力减退,曾去某医院散瞳验光,无法矫正,双眼视野较狭,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目前仍在某医院对症治疗。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检查: 双眼视力0.1,近视力耶格表7。双眼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约15度。双散瞳检查,眼底大致正常。脉象: 细数。舌象: 淡红少苔。诊断: 双眼视瞻昏渺,双眼视瞻有色。辨证: 血虚肝郁,肝脾不和。治则: 疏肝养血,调和肝脾,辅以清肝明目。方药: 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5克 当归10克 丹皮6克 炒栀子6克 炒白术10克 炒白芍10克 茯苓10克 菊花6克 枸杞子10克 青葙子10克 砂仁3克,7剂,水煎服。二诊: 1965年9月25日。服上药后视力明显进步。检查: 右眼视力1.0-1,近视力耶格表1; 左眼视力0.7+3,近视力耶格表4。仍按原方,继服7剂。末诊: 1965年10月4日。代诉: 双眼视力已恢复正常。检查: 双眼视力1.2,近视力耶格表1。视野大致正常。双眼底正常。停止治疗。【病例五】魏某,男,4岁,门诊号:80809。初诊日期: 1959年5月15日。代诉: 双眼失明近1个月。病史: 今年4月中旬患流感高烧,抽风3~4天,昏迷不醒,经某医院确诊为中毒性脑炎,服中药好转,醒后双目失明。现大便稍干。检查: 双眼视力光感。双眼瞳孔中等度大,对光反应迟钝。双眼底视乳头色正,边缘清楚,动静脉、黄斑大致正常。脉象: 弦数。舌象: 舌质红,苔薄白。诊断: 双目暴盲。辨证: 温热病后余邪未尽,热留经络,玄府郁滞而暴盲,肝风上扰清窍而瞳神散大。治则: 疏肝解郁为主,辅以平肝熄风,滋阴明目。方药: 逍遥散加石决明10克 夜明砂6克(包煎) 枸杞子6克 五味子3克 钩藤6克,14剂,水煎服。二诊: 1959年6月1日。服药后瞳孔已缩小,视力有进步,能见眼前手动。证属肝风已熄,玄府郁滞未解。宜疏肝解郁,清肝明目法。原方去钩藤、五味子,每日1剂,水煎服。末诊: 1959年7月13日。上方共服38剂,视力已恢复,能看见地上蚂蚁。检查: 33cm远能拣取粟粒大白纸屑。双眼底视乳头色浅,颞侧明显。停药观察,定期复查。【病例六】王某,男,4岁,门诊号: 130140。初诊日期: 1966年2月22日。代诉: 双目失明已2周。病史: 患儿半个多月前高烧,昏迷、抽风、呕吐,经某医院确诊为 “流脑”,抢救清醒后至今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口噤。检查: 双眼视力光感,双眼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双眼底大致正常。脉象: 细数。舌象: 舌质红,苔薄。诊断: 双目暴盲。辨证: 余热未解,肝窍郁滞,络脉受阻。治则: 舒肝解郁,开窍明目。方药: 验方逍遥散加味。柴胡6克 当归10克 白术10克 白芍10克 茯苓10克 丹皮6克 甘草5克 炒栀子10克 菊花6克 枸杞子10克 麦冬6克 石菖蒲6克,7剂,水煎服。二诊: 1966年3月2日。服药后已能讲话,听觉有进步,自己可以拣取较大物品。脉细数,舌苔薄。仍服原方,20剂。末诊: 1966年3月24日。听觉和讲话已恢复正常,左下肢软弱。检查: 双眼视力33cm远能拣取3mm大的红色小珠。双眼底正常。病后气血耗损,筋骨失养,故下肢软弱。嘱再服原方10剂,巩固疗效,并服健步虎潜丸每日1丸。(三) 评析韦老将本病大致分为四种类型:1.肝有郁热或肝气郁结,均可导致玄府郁闭,目失荣养,治以舒肝清热为主,活血破瘀为辅,方以丹栀逍遥散为主,随症选药。2.脾气虚弱或病后气阴两虚,清阳下陷,清窍失养,治宜益气升阳,滋阴明目,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适当加滋阴益肾明目之品。如脾胃虚寒,腹胀肠鸣,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散寒,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适当加温中散寒之品。3.素体阴虚火旺,或肝火郁结者,风邪易侵,风火相煽,上犯目窍,头眼剧痛或偏头痛者,治宜祛风止痛为主,滋阴降火为辅,方用偏正头痛方加减。如湿热内困,气机不畅,邪浊阴窍而身重头沉者,改用芳香化浊,祛风利湿法,方用暑湿头痛验方加减。4.肝肾阴虚,双眼干涩,治宜滋肝补肾明目为主,适当加清肝明目之品,以杞菊地黄汤或明目地黄汤加减,并酌情选服明目还睛丸、犀角地黄丸、石斛夜光丸。阴虚火旺,口干神烦较重者,改用滋阴降火法,以知柏地黄汤或滋阴降火汤为主。虚烦少寐者,则以三仁五子汤养血安神,补益肝肾。竭视苦思,用眼过久,视力疲劳,眼珠疼痛者,属于久视伤血,肝血不足,风邪乘虚而侵,血不养睛而睛珠疼痛。治宜养血祛风止痛为主,常用当归养荣汤加蔓荆子每获显效。随症选药方面,凡是眼底病,常用枸杞子、决明子、青葙子清肝益精明目; 平肝明目选用石决明、白蒺藜、珍珠母; 郁热阻络,不通则痛,适加茺蔚子、丹皮、丹参活血行瘀而明目。韦老常用夜明砂清肝益精明目,并经常和石决明配用 (决明夜灵散),对暴盲恢复期,夜晚视力较差者有一定疗效; 热伤阴液,大便困难,常用生熟地、玄参、麦冬、火麻仁、决明子等滋阴润便,特别是温热病后虚实互见之患儿,既可攻实,又可防虚,祛邪而不伤正,可谓一举两得。 

(一) 概论视神经疾病是神经眼科领域中最常见的、直接危害视功能的一组疾病。视神经是指从眼内视乳头到颅内视交叉的一段视觉通路,即视路的最前段,因此,视神经疾病包括从颅内视交叉之前任何部分视通路的病变。本组疾病病因复杂,先天、遗传、炎症、中毒、缺血、外伤、青光眼、营养不良、内分泌代谢障碍、免疫功能异常等各种因素,都可能致病。颅内或眶内肿物、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脱髓鞘疾病等也可侵害视神经。视神经疾病的主要症状是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视野缺损及色觉障碍。中医统称本组疾病为 “内障”,再根据视力受损程度及自觉症状,分别称为 “视瞻昏渺”、“视瞻有色”、“暴盲”、“青盲”。中医学的相关描述已在前文论及,不再赘述。

(二) 验案 (12例)1.球后视神经炎 (例一、例二)【病例一】刘某,女,29岁,门诊号:202472。

初诊日期: 1989年12月9日。

主诉: 双眼视力突然下降两周。

病史: 患者于1989年11月24日无明确原因,自觉右眼视力突然失明,伴眼球转动疼并放射至同侧头部。第2天左眼视力也急降伴眼痛。先后在本市两所医院按急性视神经炎,给激素及抗生素全身应用,视力稳定无变化。情绪焦躁,纳少寐差。

检查: 视力右眼前指数,左0.1,不能矫正。双眼前节正常,瞳孔对光反应迟缓。眼底双视盘稍充血,无水肿,余正常。全身体检无异常。

脉象: 细弦。

舌象: 舌质淡红,苔薄白腻。

诊断: 双眼暴盲 (双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

辨证: 肝郁化火,灼伤目系,目窍失养而盲。

治则: 清肝凉血,舒肝明目。

方药: 丹皮10克 焦栀子10克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茯苓10克 白芍10克 炒白术10克 枸杞子15克 女贞子10克 炒知柏各10克 石菖蒲10克 蔓荆子10克。水煎服7剂。并嘱原口服激素减量。肌注硝酸士的宁,每日1支 (2mg)。

二诊: 1989年12月14日,服药后右视力33cm远指数,左0.4。余无不适。守方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 1989年12月21日,自觉视力进步,近日痰多。

检查右视力0.02,左0.7。舌质偏红,脉细偏数。仍用原方加桑叶10克,浙贝母10克,辅以清肺化痰。7剂水煎服。

四诊至六诊: 患者每周复诊1次,均以原方酌情化裁,1990年1月18日检查右视力0.5,左0.9。自诉全身乏力,纳差,便稀,舌质淡红,脉细。调整前方,治以益气养血,舒肝明目。处方: 生黄芪15克、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炒枣仁15克、柴胡6克、女贞子10克、丹参10克、车前子10克 (包煎)、丹皮10克、炒栀子10克、枸杞子15克、石菖蒲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末诊: 1990年3月6日,双视力已正常,下肢酸痛。

检查右视力1.0,左1.2。眼底双视盘红润,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纳少,舌淡红,脉细。治宜益气健脾,强筋活络止痛。处方: 党参、炒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制香附各10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生黄芪10克、羌独活各10克、炒谷麦芽各10克、柴胡6克。15剂,隔日1剂,以固疗效。1990年7月31日追踪检查,患者双视力1.2,未再服药。

【病例二】刘某,女,21岁,门诊号: 218739。

初诊日期: 1993年4月7日。

主诉: 右眼视力急剧下降40天。

病史: 患者发病前因安排值班生气哭泣,1天后右眼视力明显下降,在本人所工作医院诊断为右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并住院,激素、抗生素治疗1个月无效,未查出明确病因。故转我院治疗。

检查: 右眼视力0.02,矫正-2.25SD=0.06,左视力0.15,矫正-2.00SD=1.0。右眼相对性瞳孔传人障碍明显,眼底右视盘颞侧色略淡,边缘清,筛板可见,生理凹陷小。左眼正常。视野右眼有10度绝对性中心暗点。F-VEP检查P100波右眼峰潜时136ms,振幅3.23μV,左眼102ms,8.8μV。先后两次颅脑CT扫描及血、尿检查均正常。患者性格急躁,面色红,纳眠可,二便调,月经较提前。

脉象: 弦细。

舌象: 舌质红,少苔。

诊断: 右眼暴盲 (右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

辨证: 肝气郁滞,玄府阻塞,目窍失养而盲。

治则: 清肝凉血,舒肝解郁。

方药: 丹栀逍遥散方去生姜,加夏枯草、连翘各10克,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原口服强的松逐日减量维持。

二诊: 1993年4月23日,右视力矫正0.3,全身无不适,原方加葛根15克,再服14剂。以后两周复诊1次。

1993年5月8日右视力矫正0.6。强的松已减至每日5mg口服。1993年6月12日复诊右视力矫正1.0,视野中心暗点消失,眼底无变化,但自觉右眼前正中仍有淡阴影。停止汤药治疗,杞菊地黄丸每次2丸,每日两次口服。

随访检查: 1994年9月11日复查右视力矫正为1.0。

2001年3月12日检查右眼矫正视力仍保持1.0,身体健康,并已婚生育。

2.视神经乳头炎 (例三)【病例】米某某,男,17岁,门诊号: 210125。

初诊日期: 1991年1月10日。

主诉: 双眼视力先后下降近两个月。

病史: 无明确原因,两个月前双眼视力突然先后下降,在外院按视神经乳头炎,全身和局部激素治疗1个半月,视力无改善。

检查: 视力双0.04,耶格7,不能矫正,双瞳孔对光反应迟缓,双视乳头上方及下方充血,但颞侧色泽稍浅,边缘欠清,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双视野均有10~15度中心暗点,左眼暗点与生理盲点相连,双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峰潜时延长,波幅明显下降,头颅蝶鞍像及CT扫描已除外颅内病变,全身头晕眼痛,忧郁,食少脘闷。

脉象: 脉弦细。

舌象: 舌质边红,苔薄白。

诊断: 双眼暴盲 (双视神经乳头炎,双继发部分视神经萎缩)。

辨证: 肝郁化热,灼伤通光窍隧,加之肝强脾弱,运化失健,精血不足,视力骤降不易恢复。

治则: 疏肝清热,益气补肾。

方药: 柴胡 菊花各6克 炒白术 白芍 丹皮 焦栀子 茯苓 丝瓜络 生黄芪 石菖蒲 枸杞子 女贞子各10克,水煎服,14剂。

二诊: 视力无改善,余大致同前,仍守原方14剂。

三诊: 右视力0.1,左0.04,纳可,大便偏干,舌脉如前,原方加决明子15克。14剂。

四诊: 1991年2月26日,自觉视力明显提高,检查右1.0,左0.2,眼底视乳头充血消退,颞侧色泽偏浅,舌质淡,脉细。改用四物五子汤去地肤子、车前子,加丝瓜络、石菖蒲、党参、生黄芪各10克,养血活血,补益脾肾,通络开窍。隔日1剂,水煎服14剂。

末诊: 1991年3月28日,视力右1.0,左0.8,全身无不适,改服杞菊地黄液,丹参片口服以巩固疗效。

1992年8月27日复查视力右1.2,左1.0,眼底视乳头颞侧仍偏淡,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视野右眼正常,左眼中心仍有2~3度相对性暗点,闪光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均正常。

3.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例四)【病例】 王某某,女,49岁,门诊号:202694。

初诊日期: 1989年12月21日。

主诉: 右眼突然视物模糊45天。

病史: 45天前清晨右眼突感视力模糊,眼前偏外下方有一片抹不去的阴影。某医院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治疗,用过妥拉苏林、激素等药球后注射,视力无进步。平素体健,但情绪易激动。

检查: 视力右0.1,矫正0.2,近视力耶格7; 左视力0.3,矫正0.6,近视力耶格2。右眼前节正常,眼底视盘色淡红模糊,筛板饱满,视盘边缘不清,静脉纡曲,动脉细,黄斑中心凹反光隐见。左眼前后节正常。右眼视野显示连接生理盲点的下方扇形缺损,但未超过水平中线。

脉象: 细涩舌象: 舌质暗红而嫩,舌边有齿痕。

诊断: 右视瞻昏渺 (右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辨证: 气滞血瘀,脉络失充,目窍失养。

治则: 舒肝理气,滋阴开窍明目。

方药: 柴胡6克 当归 丹皮 茯苓 炒白术 白芍 菊花 石菖蒲 甘草各10克 枸杞子15克,7剂,水煎服 每日1剂。

二诊: 1989年12月28日。右视力无明确进步,脉细,舌质淡嫩,苔薄白腻,余如前。因服汤药不方便,改用明目逍遥冲剂60包,每次2包 (18克) 温水冲服,每日两次。

三诊: 1990年1月6日。右矫正视力增至0.5,要求继续服药,现情绪稳定,纳眠均好,二便调。

末诊: 1990年1月25日。自感眼前发亮,视力恢复。

检查右视力矫正1.2。视野下方仍有类神经束状狭窄缺损。

4.小儿先天性视神经萎缩 (例五)【病例】 张某某,男,1岁半,门诊号: 707431。

初诊日期: 1959年2月6日。

其母代诉: 患儿双眼失明18个月。

病史: 患儿出生后双眼不追灯光,不会笑,1岁时不能站立,经常腹泻,某院神经科诊断为大脑发育不全,经几所医院治疗无效。

检查: 双眼无光感,虹膜缺乏色素,眼底视乳头苍白,无病理陷凹,视网膜呈白化病状,隐可透见白色巩膜。眼球水平震颤,面色苍白,头不能竖,形体枯瘦,下肢痿软。

脉象: 沉细,指纹淡。

舌象: 舌质淡红,体胖。

诊断: 双眼小儿青盲 (先天性视神经萎缩)。

辨证: 患儿出生后双目失明,为先天不足之症,以后喂养失当,经常腹泻,又属脾虚中气不足,脾虚则五脏皆失所司,不能运精归明于目,肢体痿软不能站立。

治则: 益气健脾,兼补肝肾。

方药: 补中益气汤化裁。党参 炒白术 当归 枸杞子 菊花各6克 柴胡 陈皮 夜交藤各3克 升麻2克 石决明6克 (先煎)。7剂,每日1剂,水煎去渣留汁150ml,分3次温服。

二诊: 服药7剂后仍腹泻,1日2次,食谷不化,余同前。前法进取,原方去石决明、菊花,加薏苡仁、焦谷芽各10克,鸡内金、茯苓各6克,服7剂。

三诊: 代诉服药有效,上方连服14剂,食欲增加,大便有时稍溏。检查患儿33cm远已能抓取晃动的脉枕和铅笔,但不准,舌脉同前,守方30剂。

末诊: 1959年5月17日,患儿活泼健壮,体重增加,纳佳,二便正常,能单独站立。检查双眼视力能捡起桌上33cm远之小米粒。惟眼底无变化,眼球仍轻度震颤。效不更方,原方基础加僵蚕3克,钩藤3克后下。20剂,隔日1剂,服完为止。1年后来京复查,肢体行动自如,双眼同看能捡起地上头发丝及33cm远2mm×2mm红白小珠。

5.视神经脊髓炎后视神经萎缩 (例六)【病例】徐某,女,12岁,门诊号: 205823。

初诊日期: 1990年6月30日。

主诉: 双眼视力突然下降1个月。

病史: 1个多月前高烧、咳嗽,曾按急性肺炎治疗,后出现双下肢瘫痪及视力急剧下降,经北京康复中心磁共振检查,转北京儿童医院按视神经脊髓炎住院,激素治疗为主。

全身情况好转稳定,惟视力不增。转我院治疗。

检查: 视力右0.1,左0.12,不能矫正。双眼底视盘颞侧淡白,黄斑区中心凹反射可见。视野双眼向心性缩小各象限10~30度不等。面色发黄,乏力,纳眠正常,二便如常。

脉象: 细。

舌象: 舌质淡红,薄白苔。

诊断: 双视瞻昏渺 (双视神经萎缩)。

辨证: 高烧伤阴耗气,肾亏脾弱,濡养失职,目暗不明。

治则: 益气养阴,补肾明目。

方药: 生黄芪6克 太子参6克 枸杞子10克 桑寄生10克 女贞子6克 山萸肉5克 伸筋草10克 茺蔚子6克 决明子10克 丹参12克 鸡血藤6克 石菖蒲10克,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杞菊地黄口服液,每日1支口服。

二诊: 1990年7月14日,服药无不适,视力稳定。右视力0.12,左0.3。守方14剂。

三诊至五诊: 均以初诊方为基础,增减1~2味中药,视力至1990年10月23日检查右0.25,左0.6。原方生黄芪用10克,去茺蔚子6克。隔日和杞菊地黄口服液交替服用。

末诊: 1991年2月9日,右视力0.4+1,左0.6+1。眼底无明显变化,视野各象限向心性缩小未再扩展。1991年5月6日复诊双视力1.2。

6.颅内蛛网膜炎继发视神经萎缩 (例七)【病例】郝某某,女,15岁,门诊号: 183405。

初诊日期: 1967年3月24日。

主诉: 右视力近失明1个月。

病史: 3个月来间歇性头晕伴双眼前发黑,双上肢疼痛。2月下旬双视力急剧下降。在某医院诊为颅内压增高待查,收神经外科。经气脑造影等检查确诊为颅内蛛网膜炎,经脱水、镇静、抗炎等治疗,全身症状消退,双视力仍差,介绍到我科治疗。

检查: 右视力0.4,左0.07,不能矫正。视野右眼鼻侧偏盲,左眼不易查。双眼前节正常,眼底双视盘色淡白,轻度消退期视盘水肿,绕视盘视网膜线状灰白混浊。患儿乏力,梦多易惊,月经不正常。

脉象: 弦细偏数。

舌象: 舌质赤,苔微黄。

诊断: 双视瞻昏渺 (双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辨证: 脑窍水泛,目系受压,气机受阻。

治则: 舒肝理气,凉血明目。

方药: 柴胡6克 丹皮 茯苓 白芍 枸杞子 甘菊花 焦栀子各9克 石决明15克 夜明砂12克 炙甘草3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 1967年3月31日。自觉右视力进步,左视力减退。全身情况尚好,仍梦多易惊。脉弦细数,舌质赤苔净,守方7剂。

三诊: 1967年4月7日。视力明显提高,右视力0.9,左0.7,效不更方,再守方7剂。

四诊: 1967年4月14日,双视力1.0。眼底双视盘水肿消退,色泽淡白,筛板不清。继续原方内服。

末诊: 1967年5月19日,视力右1.0+2,左1.2+2,眼底视盘旁血管伴白鞘,余如前。停药。

7.球后视神经炎后视神经萎缩(例八)【病例】 战某,女,15岁,门诊病历小本。

初诊日期: 1992年1月23日。

其母代诉: 双眼视力急剧下降半年。

病史: 半年前患者被误解有偷窃行为,痛哭不止,当天晚上即感双眼视物昏暗。在某职工医院及其他医院按球后视神经炎治疗6个月,视力有进步。为求进一步疗效而到京治疗。

检查: 视力右0.3,左0.12,近视力右0.7,左0.3。

矫正视力不提高。双瞳孔直接对光反应欠灵敏。眼底双视盘颞侧近苍白,筛板清晰,生理凹陷稍大,C/D=0.4,视网膜血管形态、走行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眼压双5.5/5.0=17.30mmHg (2.31kPa)。中心及周边视野右眼偏颞上旁中心暗点约7度,并和生理盲点上方相连,左眼鼻侧类偏盲性视野缺损。血、尿生化检查及神经系统CT、MRI等检查无异常。患者沉默寡言,纳少,月经有时不规律。

脉象: 细。

舌象: 舌质淡,苔少。

诊断: 双视瞻昏渺 (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辨证: 怒伤肝,恐伤肾,肝郁肾亏,精血不能荣养目窍。

治则: 舒肝养血,平补肝肾。

方药: 先以逍遥散验方化裁,服用1个月,再改服明目逍遥冲剂为主,配合服眼科1号丸 (院内制剂) 及肌苷片、维生素B1等。治疗4个月后双视力1.0,眼底视盘色泽仍淡。

随访情况: 1997年7月12日复查视力,双眼均1.0,眼底双视盘颞侧苍白,视野中心暗点消失。2001年2月17日随访,患者双视力仍1.0,眼底无变化。已大学毕业,为在读研究生。

8.脑瘤手术后视神经萎缩 (例九)【病例】秦某某,女,29岁,门诊号:216339。

初诊日期: 1992年9月5日。

主诉: 脑瘤手术后双眼视力下降9个月。

病史: 1991年12月在某医院开颅摘除脑瘤。术后双眼视力下降,在该院眼科治疗半年余,视力稍有提高。现双眼易疲劳,视力差。

检查: 视力右0.2,耶格5; 左0.2,耶格6,矫正不提高。双眼交替外斜15度。眼底双视盘颞侧淡白,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视野双眼颞侧偏盲,鼻侧上下部分缺损,全身体乏易疲劳,睡眠差。

脉象: 细无力。

舌象: 舌质偏红,苔薄白腻。

诊断: 双视瞻昏渺 (双下行性视神经萎缩)。

辨证: 开颅手术,耗气动血,气虚血瘀,神光渐暗。

治则: 益气活血,养血明目。

方药: 生黄芪 太子参 当归 白芍 生地 熟地 茯苓 制首乌 红花 丹皮 淮山药各10克 桃仁 炒枳壳各6克 炒枣仁15克。1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 1992年10月8日。服药15剂后疲劳症状消除,在当地测视力均提高2行。经电话联系后又守方15剂,现复诊查视力右0.6,左0.8,眼底无变化。因随诊不便,改服外伤复明胶囊 (院内经验方),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

末诊: 1992年12月24日,一直坚持服药。视力稳定提高,全身无不适。检查双视力0.8,视野检查为双眼颞侧不全偏盲,鼻侧视野已无缺损。眼底双视盘颞侧苍白。继续服原成药1个月后停药。1993年3月19日再次复查视力、眼底无变化。

9.外伤性视神经萎缩 (例十、例十一)【病例十】董某某,男,7岁,门诊号: 182615。

初诊日期: 1986年12月2日。

主诉: 右眼弹弓击伤后视力下降8个月。

病史: 8个月前弹弓误伤右眼,视力降至0.01,治疗后右视力进步,但仍较差,介绍来北京治疗。患儿素体健康。

检查: 右视力0.1,耶格7; 左1.5。右瞳孔反应迟钝,眼底视盘全淡白,动脉细,黄斑部色素紊乱。右视野明显向心性缩小,仅残存10度。

脉象: 细数。

舌象: 舌质淡,苔薄白。

诊断; 右撞击伤目 (右外伤性视神经萎缩)。

辨证: 脉络受损,气滞血阻,日久血不养睛,目暗不明。

治则: 养血活血,补肾明目。

方药: 生熟地各10克 赤芍 全当归 枸杞子 女贞子 菟丝子 丹参 炒苡仁各10克 生黄芪 太子参各6克。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 1986年12月19日。右视力0.2,原治则不变。

处方: 桃仁、红花各3克,生地、赤芍各6克、当归3克、丹参、枸杞子、女贞子各10克,太子参、鸡内金、夏枯草甘草各6克。20剂,带回当地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 1987年1月8日,右视力0.4,眼底无变化,全身无不适。原方去桃仁、红花,加茺蔚子10克,炒苡仁10克。再服14剂。

四诊及五诊: 患儿坚持服药,右视力1987年2月14日检查为0.9。视野扩大至20度,眼底无变化。1989年2月21日到京复查右视力1.0,余无大变化。

【病例十一】芦某,男,21岁,门诊号: 192098。

初诊日期: 1988年1月12日。

主诉: 脑外伤后左视力下降4个月。

病史: 4个月前从二楼电梯上坠落,因颅骨骨折、脑挫伤等住院治疗。伤后20天发现左眼视力仅为0.1,经治疗后有所提高。

检查: 左视力0.3,不能矫正。左角膜上皮浅层点状着色。左眼轻度上睑下垂,瞳孔中度扩大,视盘淡白,动脉细。

脉象: 弦。

舌象: 舌质绛,苔薄白腻。

诊断: 左视瞻昏渺,左上胞下垂,左白涩症 (左外伤性视神经萎缩,左外伤性上睑下垂,左浅层点状角膜炎)。

辨证: 颅眶创伤,目窍组织受损,气血失和,目系失养。

治则: 养血活血,清肝明目。

方药: 当归10克 生地15克 赤白芍各10克 桃红各10克 丹参10克 蒙花10克 蝉衣6克 赤石脂10克焦栀子10克 黄芩10克 天花粉10克,7剂,水煎服。

并点无环鸟苷眼药水,每日4次。

二诊: 1988年1月19日。视力如前。近日感冒,口渴心烦,脉弦,舌绛红。原方去桃仁、红花,加生石膏15克(打碎先煎) 清热除烦,枸杞子10克,补肾润肺止渴。每日1剂,服10剂。

三诊: 1988年1月30日,左视力0.4,左角膜已无着色,上胞下垂无变化,守方10剂。

四诊至六诊: 患者坚持复诊至1998年4月28日,左视力恢复到1.0。眼底视盘淡白,黄斑中心凹反光隐见。仍见轻度上胞下垂。

10.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 (例十二)【病例】黄某,男,81岁,泰国患者。

初诊日期: 1992年10月12日。

主诉: 左眼视物昏朦伴眼胀、头痛数月。

病史: 20余年前确诊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近1年前双眼先后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术后眼压偏高,常头痛眼胀,近数月因家中有事,情绪波动大,症状加重。现右眼已失明,左眼近失明,特来华求诊于中医眼科。

检查: 视力右无光感,左33cm远勉强指数,面对面视野上下及鼻侧明显缩小,颞侧缩小。双眼人工晶体位正,眼底视盘近苍白,杯盘比右0.9,左0.8~0.9。眼压双眼32.97mmHg (4.40kPa)。行动迟缓,面色淡红。

脉象: 弦。

舌象: 舌体大,舌质暗红。

诊断: 双青风内障(双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

辨证: 年老肾亏,奔波操劳,耗伤气血,复加七情所伤,气阴不足,阴虚阳亢,虚实兼杂。

治则: 平肝祛风,滋阴益气。

方药: 生石决明 决明子 防风 羌活 白芷 蔓荆子 车前子 夏枯草 女贞子 菟丝子 太子参各10克 枸杞子15克 五味子6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另服石斛夜光丸,每日1次1丸。继续滴抗青光眼眼液,每日两次。

二诊: 1992年10月20日。头痛眼胀好转,视物仍昏朦,眼压双眼24.34mmHg(3.25kPa)。因患者要回国,以原方为主配用丸剂,配制处方: 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菟丝子、女贞子、炒白术、茯苓、蔓荆子、夜明砂、牛膝、石菖蒲各90克,枸杞子、丹参各150克,木瓜、伸筋草、冬虫夏草各60克。上方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先做一料,每服3克,每日3次温水送服。并嘱眼压一定要尽量降至正常界限下。

三诊: 1993年3月7日。在泰国应诊,患者一直坚持服丸药,精神好,无眼痛,眼压一直平稳在17.30mmHg(2.31kPa)。视力增加,但诊前1个月感冒反复不愈,停服丸药,视力又下降,仅为16.5cm指数,大便偏干,夜间口干,咳嗽痰多。急治其标,先治外感为重,兼治其本,缓治眼病为次。治则化痰止咳,平肝明目。处方: 桔梗、川贝母、莱菔子、蔓荆子、决明子、菊花、茯苓、凤凰衣、女贞子、菟丝子、石斛各10克,白芥子6克。5剂水煎服。配合针刺脾俞、肝俞、翳风、内关、攒竹、承泣等,眼局部及全身轮流取穴。

四诊: 1993年3月11日。左视力66cm远指数,咳痰减少,大便通畅。仍守原方加针刺治疗。

五诊: 1993年4月3 日,左视力1m指数,眼压17.30mmHg (2.31kPa)。痰少但干咳难入睡。以益气养阴为主施治,方用北沙参、太子参、杏仁、桔梗、茯苓、女贞子白芥子、决明子、菊花、石菖蒲各9克,冬虫夏草、川贝母五味子各6克,百合12克,炒枣仁15克。先服14剂,症状缓解后,根据患者肾亏脾弱,肺气又虚的特点,再用扶正祛邪,补肾益气,健脾化痰立法开方。处方: 党参15克,枸杞子12克,生黄芪、石菖蒲、女贞子、菟丝子、丹参、神曲、莲子肉、百合、决明子、葛根各10克,川贝母、桔梗、姜半夏各6克。隔日1剂水煎服。1个月后左视力增加到1.5m指数,眼压一直稳定,全身情况好。此后,常通过电话或通信联系,至今 (2001年6月26日) 左视力、眼压保持稳定。

(三) 评析例一、例二为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共同特点均为成人女性,发病急,曾用激素及抗生素治疗无效,未查出病因,发病前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史及其他炎症病况。可归于成人特发性视神经炎。国外20世纪90年代曾对该类视神经炎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 (分三组) 治疗试验。结果认为,本病必要时可用大量甲基强的松龙静脉点滴冲击治疗3天,再改为口服强的松连续11天。提出不应单纯给予口服激素治疗,并认为不予治疗最终仍可获得满意视力。国内虽然也多用激素治疗,但用药种类、剂量及给药方式各有不同,更缺乏大样本对照研究结果。笔者跟随韦玉英老师临床实际,观察大量病例发现,国内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原因和欧美国家不同。故治疗思路不可墨守陈规。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疗效好,花费少,且副作用小,更有利于全身情况。尤其像例二有明确的精神因素,只要治疗及时,大多可治愈。该两例均以逍遥散验方为主,再临证化裁,但始终从治肝人手,或清肝凉血,或平肝熄风,或舒肝解郁,或滋养肝阴。既治眼病,又兼顾全身。这是韦氏治疗本病的明显特色。例三亦属同类眼病,但已有早期视神经萎缩。治疗以疏肝清热为主,祛邪不忘扶正,同时益气补肾,最终视力恢复正常,视野仅左眼残存2~3度相对暗点。

例四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由于后睫状动脉循环障碍造成视盘供血不足,使视盘急性缺氧而水肿,最终因视神经萎缩而视功能受损。韦氏根据临床上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辨证分型以阴虚血瘀,肝阳上亢及气虚血瘀多见的特点,治疗以滋阴、益气、平肝、理气为先导,再加活血通络药。她认为,中老年人,一方面户外活动或运动较少,易致血流迟缓,血脉不畅; 另一方面和年龄相关,正气渐衰,加上工作节奏或精神紧张,有的全身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影响血液质量及血管弹性的疾病。中医治疗应重在扶正补虚上。气为血帅,气为动力,气可生血,益气助血行,通血脉; 阴为物质基础,滋阴可生津增液,润脉滑络,有利气行血畅。她认为,不论年龄大小,只要缺血、瘀血就一味活血化瘀,甚则破血逐瘀。这种以伤正气为代价的攻法并不都适宜老年患者。因此,对缺血性视神经疾病,韦氏常在活血理气的基础上,加黄芪、党参、太子参、黄精、熟地、女贞子、枸杞子、麦冬等益气滋阴药,有时还重用或以这类补药为主。

例五至例十二是各种不同病因导致的视神经萎缩。本病在韦文贵老中医专病论治中已有详列。在此再举8例,一是强调中医中药治疗视神经萎缩虽有特色专长,但视神经萎缩病因复杂,不同原因所致者疗效和预后差别较大。我们统计196例成人视神经萎缩的病因和疗效,结果298只眼中疗效最好者为循环障碍性眼病,有效率66.6%,最差为家族遗传性视神经萎缩,有效率仅18.7%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0年3期)。二是提出,随着社会进步,医学发展,国内流行病学特点也有所变化。许多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得到控制和减少,因外伤、缺血、青光眼及遗传导致的视神经萎缩相应增多,因此,传统的经验方并不一定都适宜治疗上述病因的视神经萎缩。需后学者继承发扬,中西结合,总结探索。如例十和例十一,为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我们曾调查小儿视神经萎缩435例的病因,外伤所致者占21.4%,已居第二位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7年7期)。故此,韦氏从大量临证病案中总结出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方剂——外伤复明汤,后又研制成外伤复明胶囊,应用于临床既方便,又有较好疗效。

例十二是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患者年高久病,情伤劳倦,正气不足,肝气偏亢,属虚实挟杂之证。全身证情复杂,仅有一眼只有残存视力。韦氏在力嘱控制好眼压,按时滴眼药水的前提下,先以平肝祛风,滋阴益气,解除全身症状,眼压趋于平稳,头痛、眼胀缓解,情绪平和。复诊中随时据症化裁方药,调整主治,并加用针刺以助视功能改善。

患者视力确有提高,治疗信心倍增,至今仍坚持通信联系,指导用药。韦氏认为,青光眼是终生为患,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有郁。患者有时难以坚持长期点眼药,特别是老年人,肝肾精亏,肝阳偏亢,虚火扰动,风痰互结,湿浊阻络。往往正邪相搏,下虚上实,多种证候兼有。医家定要细辨缓急虚实,实证应疏风清热,平肝潜阳,虚证应滋补肝肾,健脾益气,还可根据具体病情,佐以理气活血,祛痰除湿,和胃止呕,通络止痛之品,以提高疗效。

必须指出,原发性青光眼病程漫长,且多为双眼。在长期用药、随诊,或激光、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可出现各种不同程度全身症状及情绪波动。尤其出现视神经萎缩后,患者更有担心失明的忧虑感。中医中药通过辨证论治,调理全身有其优势。但迄今为止,仍未发现或证实某种口服中药或滴眼剂能明显降低眼压。此外,临床已证实,部分青光眼患者即使药物或手术控制了眼压,仍继续发生视野损害,视神经萎缩渐进加重。从而提醒我们,一是中医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一定要同时借助西药控制眼压,眼压失控情况下任何中药治疗是徒劳无益的。二是已有视神经损害的青光眼,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所能耐受的眼压阈值 (即 “靶眼压”) 通常更低些,有时所谓安全的 “正常眼压” 仍然会造成视功能损害。所以在用中药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患者定期复查眼底、眼压、视野,使经治医生随时掌握其 “靶眼压”水平,及时调整用药或治疗方案。只有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药、针药结合或中西医结合等疗法,才能保护好和改善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