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灵璧有这些抗日根据地…

 灵璧家园 2021-03-22


灵璧故事


共产党开辟灵璧抗日根据地

文/马香俊

       抗日战争时期的灵璧县,其境南到淮河,北抵双沟,南北长约300华里,东西宽约70华里。周边与五河县、泗县、睢宁县、铜山县、萧县、宿县交界。日本侵略军占领灵璧县城和重要集镇以及交通要道,在县境内建立日伪据点30多处,兵力达万余人。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和地方武装也不遗余力地争夺、抢占地盘,给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开辟抗日根据地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四师师部,为了扭转这种形势,决定先从外围开辟,尔后向内部深入,逐步建立起灵璧抗日根据地。

      一、中共灵睢县委开辟九顶山周围地区。

      1940年6月,中共灵(灵璧)睢(睢宁县)县委,利用九顶山区的地形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以及敌伪据点少等有利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抗日游击区的创建工作。组织党员、干部及地方武装向北活动到海郑公路以北;向东活动到岚山、陈集;向南活动到大李集、渔沟;向西活动到郑楼、陆村,方圆近160平方公里。至当年年底,以九顶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游击区初具规模。在这一区域内建立了九顶区、路北区、大李集区以及京渠乡、桃园乡、贯山乡等六、七个乡的抗日民主乡政府。县队武装也由40多人枪,发展到200多人抢。

      二、中共泗五灵凤县委开辟灵璧南部地区。

      1940年底,中共泗(泗县)五(五河县)灵(灵璧县)凤(凤阳县)县委,派遣杨瑞堂同志二下灵南。他以宣传发动和广交朋友,培养骨干,发展抗日力量,建立了有30多人枪的灵南大队。为了加强开辟灵南游击区的力量,县委又派一部分干部到灵南,配合灵南大队在龙岗、藕庄一带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并对这一带的敌伪基层政权进行分化瓦解和打击,致使这一带的村庄基本上为共产党所控制。1941年3月建立了藕庄乡、龙岗乡抗日民主政府。   

      1941年秋,中共泗五灵凤县委令沱北区队、灵南大队积极配合新四军一部,一举拔除了晏路口日伪据点。晏路口袭击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伪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我党控制区迅速扩大。1942年4月建立了灵南区,在已有龙岗乡、藕庄乡的基础上,又陆续建立了单圩乡、王集乡、院寺乡、韦集乡、砂坝乡,共七个乡的抗日民主政府。

      三、中共宿东县委开辟灵北西部地区。

      宿东县在宿灵公路以北的宿县境内,西抵津浦铁路,东与灵璧县西部交界。1941年下半年,中共宿东县委派宿东游击支队一部,进入杨疃西部和娄庄北部麻湖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尔后,以一里王村为中心建立了四圩乡抗日民主政府。不久又在杨疃附近建立了五个抗日游击村。1942年春,中共宿东县委决定正式建立杨疃区,当时称为宿东县七区。到年底建立了胡圩乡、梁圩乡、刘圩乡、郑庙乡、杨疃乡,加上四圩乡共六个乡的抗日民主政府。区队武装发展到100多人枪。

      在杨疃区得到初步发展巩固的基础上,中共宿东县委决定向北发展,开辟尹集一带。由宿东游击支队长兼政委张太生同志率部到尹集一带开展武装打击敌伪斗争,铲除了部分敌伪基层政权,于1942年3月间建立了尹集区。当时称为宿东八区。这时候,宿东游击支队留下一个连,在连长汪洋同志的带领下,与尹集区委、区政府一起开辟新区。在几个月时间内先后建立了韦疃乡、尹集乡、菠林乡、尹西乡、尹楼乡、张集乡等六个乡的抗日民主政府。区队武装也发展到100多人枪。

      四、中共宿灵县委开辟灵璧西南部地区。

      抗日战争时期的宿灵县,位于宿灵公路以南,灵固公路以西,宿县的桃园、祁县以东的三角地带。1941年8月下旬,中共宿东地委决定以花庄区为基础建立中共宿(宿县)灵(灵璧县)县委,并将郑良瑞同志的游击武装改建为宿灵大队,沿沱河两岸向灵璧境内开辟发展。根据这一带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中共宿灵县委派一批干部随同县大队进入青集、仲兴集(两个集在沱河南,现属固镇县)、长集一带,在宣传发动群众的同时,伺机打击敌伪,以军事武装斗争推进新区开辟。1942年2月14日,县大队以突然袭击的战术,拔除了青集伪据点,击毙伪军头目王大廷;继之以统战工作争取仲兴集伪集长孟昭荣转向我方,和平解决了该据点;又与葛店伪联保主任张国邦订立互不侵犯条约,使之保持中立。3月,在沱河北建立了八里乡、大张圩乡、大邵乡三个联庄分会即乡级抗日民主政权。4月,中共宿灵县委决定建立沱北区,同时成立有20多人枪的区队。至7月,又新建了长集乡、葛店乡、任庙乡、吴塘乡、永定乡等五个联庄分会。区队以及乡队抗日武装达150多人枪。

      为了向东开辟大山区,中共宿灵县委派出干部以及小股武装化妆插入该地区,与原中共灵璧独立区委书记戴文生同志取得联系,指派他组建抗日武装。从1942年4月到6月,戴文生组建起有80多人枪的大山抗日联防大队。7月中共宿东县委决定建立大山区,将沱北区的吴塘、任庙两个联庄分会划归大山区作为基本立足点,并将大山抗日联防大队改建为大山区队。根据戴文生同志所提供的敌伪情报,县大队在沱北、大山两个区队的配合下,出敌不意地开赴大山一带,清剿敌伪和土匪武装。除摧毁一些敌伪基层组织外,还活捉了10多个土匪头子,并召开万人大会公审镇压了一个罪大恶极的匪首。时至8月底,先后建立了姚山乡、杨集乡、大王乡、龙山乡、蒋圩乡等六个联庄分会。

      1942年10月,中共宿灵县委正式成立宿灵县抗日民主政府,沱北区和大山区共十四个联庄分会更名为乡抗日民主政府。大山区把吴塘乡、任庙乡归还给沱北区。

      五、中共萧铜县委开辟灵璧西北部地区。

       1942年2月,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署专员马馨亭带两个连的兵力由津浦路西来到灵北,潜伏在古城(现属下楼镇),与盘踞在这一带的国民党军第17纵队司令许志远、国民党灵璧县县长赵觉民一起策划,召开了萧、灵、宿、铜、睢五个县的县长会议,宣布成立“五县联防指挥部”,作出了集中力量、统一行动,围剿这一地区抗日革命力量的部署,企图建立反共基地。

       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四师师部,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这一企图,尽快开辟萧宿铜灵边区,决定派韦国清(时任新四军四师九旅旅长)率九旅的两个半团的兵力,由泗县北部长途奔袭百余里,在萧铜独立团的配合下,3月7日向国民党灵璧县政府及“五县联防指挥部”所在地——张小圩子(现属下楼镇)发起进攻,经过数小时激烈战斗攻破该据点,毙俘守军近400人,活捉了许志远和赵觉民等人。住在古城的马馨亭闻讯而逃。

       新四军张小圩子战役胜利之后,中共萧(萧县)铜(铜山县)县委抓住有利时机,决定恢复灵五区。灵五区区委、区政府在建立区队武装的同时,进行了乡、村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工作。至年底,先后建立了王集乡、洛涧乡、梅山乡、马圩乡、杨山乡等五个乡的抗日民主政府。

       六、中共泗灵睢县委开辟灵北东部地区。

      泗灵睢县辖灵璧境内的高楼、冯庙、陈埝以东地区。1942年秋,中共泗(泗县)灵(灵璧县)睢(睢宁县)县委,派遣丁汝琛等一批干部分别到灵璧东部濉河南北两边活动。丁汝琛同志进入濉河南部以后,首先向在冯庙一带影响较大的安青帮头子王雨辰开展统战工作。利用王雨辰同大汉奸雷杰三的矛盾,争取了王雨辰,成功地化敌为友。王雨辰不仅愿意为我方提供敌伪的情报,还允许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干部在其家立足食宿。这就大大地方便了共产党及其军队在这一带地区开展抗日活动。

      1943年春,根据王雨辰提供的情报,新四军11旅一部和泗灵睢县大队,一举拔除了曹场曹老五日伪据点,并且摧垮了雷杰三在冯庙一带的势力。战斗胜利之后,中共泗灵睢县委决定:在濉河以南灵璧、泗县交界处的边缘区域建立灵泗区。灵泗区委、区政府经过两个多月的活动,在灵璧境内建立了张集乡、冯东乡、陈埝乡等三个乡的抗日民主政府。1943年5月,又在濉河以北的大李集、高楼一带建立了濉北区,其中辖灵璧县境内的大庙乡和沙滩乡的抗日民主政府。

      七、中共灵北县委居中拓展,抗日烽火在灵璧燎原。

      1943年5月,中共宿东地委决定建立灵北县,把宿东县的第七区、第八区划归灵北县,同时更名为杨疃区、尹集区;把萧铜县的第五区划归灵北县,并将第五区分设为两个区:朱集区、大路区。灵北县建立以后,又向南北开辟拓展,陆续建立了土山区、禅堂区、娄庄区、渔沟区。至1944年11月,灵北县拥有八个区、1300多平方公里面积(约占灵璧县国土总面积60%)。再加上几个边区县委开辟的灵南区、大山区、沱北区、九顶区和灵泗区、濉北区的张集乡、冯东乡、陈埝乡、大庙乡、沙滩乡,灵璧县的绝大部分土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抗日烽火在灵璧大地已成燎原之势。     


             

 作者: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