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谁在默默保卫着黄陂呢?首先,让我们从盘龙城南部的大堤说起

 前川公子 2021-03-22

黄陂观察,观察黄陂



01




今年夏季,武汉关水位一度突破29米,依靠坚固的堤防,黄陂有惊无险地渡过了这个汛期,小编觉得是应该做一个关于黄陂大堤的系列了,不为其他,如果能让黄陂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他们父辈当年的付出,也算没有白做自媒体一回了。
本文是系列第一篇,讲的是位于盘龙城南部府河边的“西湖堤”,以小编的年纪当然是没可能参与到当年修筑大堤的过程,文中讲述的内容来自相关回忆书籍和网上资料,错漏在所难免,如有纠正或者补充的,烦请在文章后面留言,如此,不胜感激。
黄陂区域内的大堤主要有四处,分别是滠水西堤(沿滠水西侧修建,保卫前川和滠口街道),武湖大堤(沿滠水东侧和长江北岸修建,包围鲁台、三里桥和武湖地区),民生堤(沿府河北岸而建,保卫滠口和汉口北),西湖堤(沿府河北岸修建,保卫盘龙城)

民生堤

02





为何湖北被称为“千湖之省”

在阅读本文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懂一个地理名词“云梦泽”,弄懂了它,才能理解汉口和黄陂南部,包括东西湖,为何防汛这么重要,为何现在还有这么多湖泊,为何城市开发得这么晚?
秦代以前,江汉平原一带,东到黄陂和汉口,河流和湖泊密布,多为沼泽地带(简单说就是不适合人群居住),后来随着汉水和长江带来的泥沙冲击和沉淀,一片一片的陆地开始出现,经过数千年的开垦,如今的江汉平原,包括黄陂南部和汉口已成为大批人类居住的场所了。
那些低洼地带仍保存下来成为湖泊,数目不少,整个江汉平原上大小湖泊如今还有200多个,并且还有新的湖泊产生,比如洪湖,就是因为由于陆地增多,汉江水流开始不畅,积水汇聚而成。
湖北,之所以被称为“千湖之省”,源于云梦泽的馈赠,湖北又是“鱼米之乡”,实在是泥沙沉积后形成的江汉平原土地非常肥沃之故

03




府河当年很威猛

现在的府河,一年的大多时候只是一条小水沟,只有每年夏季个把月的涨水时间内才像一条大河(汛期的府河,部分河段宽度可比长江),才能让人想起当年府河是如何淹没东西湖和黄陂南部的,比如1931年,黄陂县南部13个堤防溃口,南部60余里范围内成为泽国。
解放后,府河下游进行了改道,上游建设了水库,至此后,府河的水患才真正得到解决。




04




西湖堤是怎么来的

西湖,过去是黄陂南部14个湖泊的统称,包括麦家湖、新教湖等,但估计现在没有几个黄陂人知道盘龙城南部还有个西湖,小编觉得黄陂应该重拾这个称呼,武汉东有东湖,西北有西湖,借助东湖已有的名气,提升盘龙城更大的知名度(以后外地人会问,武汉西湖在哪里,黄陂人骄傲地回答,在盘龙城,呵呵)
西湖堤,东到道贯泉,西至黄花涝,全长14.2公里,虽然是沿着府河北面修建,但主要作用其实是抵御长江水倒灌入黄陂,虽然府河上游来水得到了控制,但府河毕竟连通长江,长江水位高了,府河的水位必然也跟着升高。
解放前,黄陂南部的堤防多是当地村庄修建,标准不一不说,而且很多地方都没连通(只保护本地,不管其他地方),解放后,黄陂经过了多次建设,最终形成了今日蔓延在府河北岸的一条巨龙。

05




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年修建西湖堤的过程吧
  • 1955年,西湖堤开始修建,最开始只是在盘龙湖和汤仁海附近修建了两段高3米左右的小堤,用一个春冬挑土筑成,大堤很矮且窄,根本抵御不了大的洪水,只能防御一般的洪水。
  • 1972年,黄陂动员横店、姚集、五岭、祁家湾、泡桐等5个公社5000多个劳力支援西湖堤建设,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战后完成了西湖堤的加固任务。新建西湖堤堤顶高29米,堤面宽2.5米,基本形成了今日西湖堤的基础,但存在的问题是不够坚固,且没有排水站,下雨后盘龙城的渍水没办法排出堤外;
  • 1983年,洪水冲破西湖堤几个缺口,当年年底,叶店大队组织修复大堤,当时从外地雇的劳力报酬是5块钱一个立方米的土石方。
  • 1998年,西湖堤再次被冲破,滠口又投资8万元修补大堤;

西湖堤
  • 2000年,滠口经济开发区(盘龙城开发区的前身)开始实行封闭管理,上级拨款(请注意,上级拨款,以往都是滠口,最多是黄陂掏钱)大修西湖堤,动用了多种机械(过去是黄陂人民肩挑手扛),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后,西湖堤高度加高到31米(抵御长江29米的洪水绰绰有余),堤面加宽到6米。

自此,西湖堤才最终成形,20年来经过了多次洪水的考验,守护了盘龙城的安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