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千年蜀河古镇,领略别样汉水风情

 昵称62197162 2021-03-22

  旬阳市蜀河古镇位于旬阳市太极山城以东53公里处,北倚巍巍秦岭,南傍依依巴山。挟汉江而携蜀河,东与仙河镇、冷水镇接壤,南与白河市毗邻,西与棕溪镇、关口镇交界;北与双河镇相接。

  古镇始建于三国,晋时置县,距今已近两千年。古镇中兴于明代,繁荣于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到达鼎盛,有“八大字号”、“六十九家商铺”闹红蜀河之说,成为颚、陕、川物资流通集散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蜀河为古蜀国所在地,汉时置县,中兴于明代,繁华于清朝中末,续写的是汉江黄金水道上的传奇,因其所处地域优势,便是鄂、陕、川三地物流交汇的重要中转集散之地,物流的畅通,带来文化的交融,各地商贾纷至沓来,修建会馆,成为各地乡党们拉帮结派、倾听乡音的场所。

  著名的有黄帮黄州馆、陕帮三义庙、回帮清真寺、江西帮万寿宫、武帮武昌馆、船帮杨泗庙,还有本地帮的火神庙等,更有诸多井形的巷道编织着这里居民的幸福生活,于是古蜀河便逐渐发展成为汉江上游的商业重镇,有“小汉口”、“汉江小都会”的美誉。

  黄州馆

  位于蜀河街后坡,坐西向东,背依山坡,南傍汉江,面向蜀河,俯瞰蜀河老街。自前向后作台阶式上升,分别建有门楼、乐楼、拜殿和正殿。建筑虽是分期造作,但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风格统一谐调。黄州馆为传统宫殿式格局,并具有浓厚的南派建筑风格。全部殿宇均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旖旎美观,且不失庄重大方。

  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4),正殿面阔11.65米,进深7.69米硬山式屋顶。左侧山墙有石碑一通,记录依次修建的经过,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下几步台阶便是拜殿,其面阔与正殿相同,进深8.2米,檐柱高6.2米,中柱高8.3米,也是硬山式屋顶。正殿与拜殿之间右侧封墙上嵌有三通石碑,记录着修建黄州馆捐赠善款的情况。

  鸣盛楼

  拜殿正对面是乐楼,楼为高台建筑,形式为重檐楼阁,楼顶为歇山式屋顶。正脊正中镶嵌瓷瓶,两端安有鸱吻,岔脊上用灰泥作汉文装饰,翘角作45度生起。楼上有金匾一幅,楷书“鸣盛楼”三字,字径约70厘米,书法严谨俊逸,相传为武昌一状元手迹。

  乐楼门枋刻有浮雕,天花板作八卦装饰,两侧柱顶各有一只凤凰木雕,栩栩如生。乐楼前台没有山墙,便于观众从正面、侧面观看演出。整个乐楼上下错落有致,翼角重叠,构思巧妙,制作精巧。

  杨泗庙

  位于蜀河镇古渡口上崖,坐西向东,北依山坡,据残碑推断,该庙建筑年代不晚于乾隆年间,其虽名为庙实为船帮会馆,因其内供奉船工始祖杨四爷,故取名“杨泗庙”。

  清初以来,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商贸流通发达。因蜀河是汉江上游重要交通要道,故成为陕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之一。南货至此北上柞水直至西安,北货至此装船南下至老河口到武汉等地。水运极为兴盛,船楫连接数里,日泊大小船只百余艘。于是船主和船工集资在蜀河口修建古雅壮观的“杨泗庙”作为议事和来往聚会、休息场所。又因汉江滩多险急,各类船只到此停驻,至杨泗庙祭拜杨四爷以求来往平安,一帆风顺。

  杨泗庙正门两侧有青瓷嵌贴对联一幅,上联是“福德庇洵州,看庙宇巍峨,云飞雨卷岿屹立”;下联为“威灵昭汉水,喜梯航顺利,浪静波平任遨游”。因杨泗庙是“船帮”乞求神佑之地,故其戏楼又名“明德楼”。每年六月初六,举办杨泗庙会,院内搭台唱戏,上演汉剧等各种地方戏剧,热闹非凡。同时,又是当地群众物资交流场所。

  蜀河古镇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更兼那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让人去一次就难以忘怀,还有那些独具风味的大菜小吃,如具八荤八素的“八大件”,(据说是船帮菜系),麻辣烫酸菜面菜豆腐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