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适应力是非常强大的,远远超过我们想象,面对新的、与以前不同的事或物时,只要不断实践,基本都能适应,这就叫习惯成自然,所以,也就有了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的说法。 ——坤鹏论

坤鹏论在之前巴门尼德的介绍中没有讲到他的宇宙观、世界本原观,如今看来,还是自己学得不够广、不够深、不够透。 这次在学习和分享赫拉克利特的时候,通过阅读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名哲言行录》、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罗马帝国时代的希腊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诸哲学案》、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等,基本对巴门尼德的宇宙观和世界本原观算是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与此同时,对照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不难发现他们有着诸多异曲同工般的相似。细细品味,坤鹏论甚至认为,赫拉克利特很可能受到过巴门尼德思想的影响,并且,这个影响不算小。而今天的文章也就有了两个作用,一是补齐巴门尼德的观念,二是通过对比加深对两个人思想的理解,两全齐美了。第一,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是球形的;真理——“有”更是完美的圆球。因为从圆球的中心,不管到表面的哪个点,距离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圆球完美地保持着平衡,没有一丝一毫的多或是少,它均衡地负荷自己的形状。球形最能体现不同的诸多方面的无区别的等同性,真理即是如此的同一性、均衡性,即是如此的完美。“没有空无存在的存在者,没有这里多一点,那里少一点(的存在者),因为全体是没有缺陷的,所以它的规定在各处是同样均等的。”第二,除了真理的学说之外,巴门尼德还还有“人类意见”的学说,它构成了世界的虚幻系统。他说,真理是天空的火焰,完全自身同一性,不与他物同一,因为他物也是自为的。真理=“有”,是唯一、单独、真正的存在;是具体事物消亡在虚无之中以后依然存在的东西;指普遍人所认为的存在消失后还存在的本来存在。与有限的存在不一样,它不会再分裂为纯粹单一的事物,它自身就是“一”,自身和谐不可分,自身是不动的,是永恒的。它温暖、柔和、轻松;而与之相对的是黑夜的或紧密的沉重的存在,它则是寒冷的。“但是,既然一切事物都叫做光明和黑夜,它们的各种特性属于这些事物,也属于其他事物;所以一切事物皆同时为光明和黑夜所充满,两者是均等的,因为没有东西不包含两者。”巴门尼德提出两个原则说明现象事物的系统,也就是热和冷。他认为,正是由于这两者的联合,一切事物才有其存在。巴门尼德还以毕达哥拉斯的方式描述了世界与万事万物的源起。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他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有着渊源。同时,在其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与赫拉克利特相似的观念:有许多环相互缠绕着,这些环里面总是有些是由稀薄的质料构成,有些是由浓厚的质料构成;介于两者之间还有其他的环,是由光明与黑暗混合而成……那些狭小的(地带)充满了纯粹的火,但在它们之外却充满了黑夜,火焰的力量向这黑夜放射……但是把它们(这些环)维系在一起的是一个坚固的东西,像一道墙,在它下面有一个火的环。这个女神统治一切,她是分配者(这是希腊语原意,但它含有决定命运者的意思),正义之神和必然性(可以理解为命运)……空气是地球的分泌物,太阳和银河是火的嘘气,月亮是空气和火混合而成……坤鹏论提醒大家注意,与赫拉克利特的火一样,巴门尼德所说的火也不是我们现实中的火,他特意指出,那是不混杂的,纯粹的火。 第一,两个人都是典型的泛神论,都是色诺芬尼的继承者,都有着“'一’=自然=神”这样的观念中,都认为“一”是永恒不变的。巴门尼德完成了色诺芬尼的神学改造,将其提高为一种形而上学,自此就有了严格意义的一元论的体系,赫拉克利特的观念归为一元论。一元论是本体论(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巴门尼德是鼻祖)的一个分支学说,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比如: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二元论是认为多样性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彼此独立、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的哲学学说。毕达哥拉斯、柏拉图都是二元论的典型代表,之后的笛卡尔也是。第二,巴门尼德其实也在隐隐地述说着对立统一的观念,认为万物在对立中存在(统一),不过,他用的词是“混合”,而且,他也认为“一”这位神者的混合原理就是对立统一,这是创造世界和万事万物的原理。第三,与赫拉克利特一样,巴门尼德也认为星辰由火形成。第四,不管是火,还是太阳,热还是冷,归根结底,巴门尼德所认为的万物之源是温度。古希腊哲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约公元前372年~前286年),在其著作《论感觉》中记载称,巴门尼德表示:“既然有两个元素,知识的性质便依照这一元素或那一元素占优势而决定;因为思想的不同,每依照热或冷占优势为转移,由于热思想可成为较好、较纯,但这也还需要某种程度的平衡。”一般认为,它指的是包含火的元素最多的或在混合体中火最占优势的东西。同时认为,巴门尼德将感觉和思维当作同一的东西,由感觉和思维方面来的记忆与遗忘起源于混合体。第五,都反对世俗的看法、意见,都认为,只看到事物表象的意见,是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更看不到真理、本质。
小知识
关于泰奥弗拉斯托斯 泰奥弗拉斯托斯先后受教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在雅典创建了哲学逍遥学派——吕克昂学院,从学生成长为亚里士多德长期的朋友和同事,后来接替亚里士多德,领导该学派。 据说泰奥弗拉斯托斯是亚里士多德见他口才出众而替他起的名。 他的一次演讲竟然会有2000人来听。 他极为勤奋,一生中完成了227部(有人说有400部),主题涉及包括宗教、政治、教育、修辞学、数学、天文学、逻辑、生物学和其它一些学科,包括心理学。 有《植物志》、《植物之生》、《论石》、《人物志》等作品传世。 其中《人物志》尤其有名,开了西方“性格描写”的先河。 而《论感觉》则是一本心理学论著。 由于泰奥弗拉斯托斯在不少作品中重述、编辑、评论他以前的人已经说过的事情,而且没有增加任何东西进去,特别是《论感觉》中尤其如此。 所以,后世的人在写思想史时,也会将其著作作为重要的史料参考。 公元前322年,泰奥弗拉斯托斯担任吕克昂学院院长后,出版了两本植物学著作:《植物史》和《植物生长的原因》。它们在植物学历史上最具权威性,影响力持续了1500多年。 18世纪伟大的分类学家卡罗勒斯·林奈对泰奥弗拉斯托斯敬佩不已,称他为“植物学之父”。 而赫拉克利特将永恒的活火视为灵魂,将逻各斯视为理性,它们就像货币和货币的价值,人和人的思想一样,一体两面。另外,巴门尼德认为,哲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根据的是真理,另一部分根据的是意见。又包含着人们的意见,那里根本不存在任何真正的信念。”显然,这部分也是与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是基本相同的——感官至下,理性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