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级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任老师说 2021-03-23

班级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朋友打来电话问我:“为什么实行的班级管理制度没有长效性,开始的时候很严很好,到后愈见疲软,最后流于形式或者名存实亡,非常好的制度为什么没有生命力?”

相信每一个一线教师都有类似的感受,我也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扼杀了我们班级管理制度的生命力,抑或说有生命力的班级管理制度靠得是什么?

在本学期新接手的一个班级学生的随笔本上,我找到了答案。

随笔是很多语文老师都头疼的一个问题,对学生要求又要质又要量,但学生写起来却多数二者皆无。

同时由于判随笔的任务量很大,篇篇阅,阅一次随笔等于批三次作文,老师们平时的工作量又极大,规定性的备课阅卷往来不绝,由此久而久之,随笔极易被遗忘。

老师的一次不判变成两次不判,最后检查成为空话。对于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不大情愿写的事,自然也不再继续了。

由此而来,被大多数老师严格要求的“每周三篇”的随笔,大多数都流产了,这也一直让我感到迷惘却又无从下手。

但是我新接手的这个班学生的随笔却很好的坚持了一个学期以上,大多数学生拥有每学期60篇以上的创作量,原因为何,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我请教了这个班原来的语文老师,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对语文教学极有钻研的青年教师中坚马老师。

答案非常简单,原来,在布置随笔写作任务之初,马老师并未硬性的布置“每周必须3篇高质量随笔”的硬性任务,而是采取“两自由一必看”的方式,两篇随笔自由创作有量就行,长短丰俭皆由自己,三篇中推荐一篇高质量的作品交老师批阅。

篇重量,查之在数;一篇重质,阅之在文。硬性任务,柔性方式,由此老师和学生都拥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因为空间上的弹性,从而保证了学生从开学初写到了开学末,老师从开学初阅到了开学末,好习惯从开学初坚持到了开学末。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是什么赋予了这项制度如此长久的生命力

我想答案就在眼前,合理性!

只有合理的制度才是长久的,有生命力的。再好的制度,操之过甚,或者一意孤行,等待它的只有衰竭和死亡。

这让我想到在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的一些行之过甚的做法,以为过严过甚的制度能使管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殊不知这些不甚合理的制度从建立之日起就已经注定了它的短寿和夭亡。

有的班主任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说:“我的严抓细管的制度执行的很好呀,只要好好抓,一定没有这个问题。”现实初期的结果也确实如此,但是让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离开班主任事必躬亲的严抓细管,这样的制度又能落实多少?再换句话说,真正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究竟是班主任的威严还是制度的效力?更直接的说,这样的事必躬亲班主任能坚持多久,当班主任疲惫的那一天是什么在发挥作用?

这就需要深思和考量我们现实制度的合理性,因为只有合理的才能有生命力,只有有生命力才能有效。

那么如何检验制度的合理性,我想应当从执行人和作用主体两个角度去看待,合理的制度应当是在考量两者的基础上确立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确立制度之初既要考虑到执行人(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能不能把这项制度坚持下去,能坚持多久;同时也应格外关注此项制度在作用主体(学生)方面的合理性,这项制度的人性化程度有多高,支持率是怎样,是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而后者又极容易在班主任的一厢情愿中被忽略。

这种合理性恰恰处于要执行和能执行,不接受和能接受,不过分和不放任之间的一个合理的度上。

同时合理的制度也要考量制度的适应性(之后的文章中我会专门探讨),合理的制度需要因时因事的不断做出调整,从而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好的班级管理制度,立足实践,宽严适度,合理而又生命力。

或者我们更直接的说:合理性就是生命力。

美言之:粗暴的管理千篇一律,合理的制度万里挑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